玉米的顆粒比小麥大很多,在口感上也更粗糙。剛引種到中國時,一時物以稀爲貴,成爲富人家炫耀的舶來品。偶爾吃吃,換換口味可以。比如大魚大肉吃慣了,偶爾吃個紅薯窩窩頭,也感覺不錯。

但如果天天吃,就感覺不妙了。

清朝末年玉米煎餅才變成魯中山區的主食

玉米

同樣,中國在漢朝之前引入的小麥,大部分地區沒有學會磨面,把它們當小米一樣煮。偶爾吃吃麥仁飯還可以,但天天吃就受不了了。所以在漢朝之前,小麥都是被當作粗糧對待。

張騫通西域後,中國人學會了用小麥磨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發展出了世界上最發達的麪食文化。

當然可以把玉米磨碎成面,但除了饑民煮粥外,做成玉米饅頭也不好吃。玉米的發酵能力遠遠遜於小麥。

因爲魯中地區有吃煎餅的習俗,把玉米做成煎餅,正好和墨西哥煎餅的做法暗合。

玉米煮着吃,蒸着吃,都不太好吃。

只有做成煎餅,才最好吃!

清朝末年玉米煎餅才變成魯中山區的主食

山東煎餅

從清朝末年開始,大約在太平天國起義時期,也就是說咸豐年間,魯中地區大量推廣小麥和玉米輪作,山地種玉米。

清朝末年玉米煎餅才變成魯中山區的主食

墨西哥玉米煎餅

墨西哥煎餅,也叫墨西哥卷,是源自玉米原產地的墨西哥的玉米餅。墨西哥煎餅比山東煎餅後,水分多,是用玉米煎制的薄餅。跟山東煎餅可以卷菜一樣,墨西哥煎餅也可以卷菜,可以加入雞柳或牛腩,再加入番茄、生菜等配料,真是人間美味啊。

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葡萄人的使者第一次出訪中國。也許就在王陽明平息宸濠之亂時,玉米就悄無聲息地登陸中國大地了。

正德十六年(1521年),西班牙船長麥哲倫死於菲律賓,明朝正德皇帝死於北京豹房。

玉米傳入中國的途徑分別爲海路和陸路。海路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傳入東南沿海地區。陸路是由印度、緬甸人云南的西南線,還有波斯、中亞到甘肅的西北線。明朝末年,有很多省都種了玉米,但播種面積一直不大。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玉米的播種面積還是不大。

清朝末年玉米煎餅才變成魯中山區的主食

清朝山東地圖

爲什麼泥?

原因有這麼幾條:

1,舊的種植習慣不容易改變。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種植經驗,不是很快就被顛覆的。這是人們趨利避害的一種本能反應,搞自己熟悉的東西總沒錯。除非,你亮給他們百分百的優勢利益!

2,因爲玉米是舶來品,並呈現金黃的顆粒,人們都是當寶貝種植的,種在土壤肥沃的地帶,與小麥和水稻爭地。所以普通農民不會大量種植。

屈大均說清朝初年廣東種植玉米:“玉膏黍,一名玉膏粱,嶺南少以爲食。”

清朝順治年間的《招遠縣誌》:“玉蜀黍即玉膏粱,有五色,田畔園圃間藝之。”

可玉米就是善於在貧瘠的一般的土地上生長壯大。小麥不能在高山上種植,土壤不夠肥沃,小麥不結穗,可玉米不管這些,只要有雨水,呼呼呼地長穗子。

在《金瓶梅詞話》中,提到了玉米麪玫瑰果餡蒸餅兒和玉米麪鵝油蒸餅兒,都是富豪西門慶用來宴客的點心,一般的丫鬟平時還吃不到。

所以說,明末清初的玉米在中國還沒有大範圍地普及。

玉米在中國的普及,是從清朝的乾隆年間開始的。清朝從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間,號稱“康乾盛世”。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國人口超過3億,超過有史以來到清朝之前任何一個朝代的人口數量。

人口的大規模增長,而田地卻不可能按比例增長,糧食問題非常嚴峻。大量的貧苦農民不得不向邊疆和山區遷徙。我國平原面積不大,是一個多山、多高原的國家,現在大約有一半的耕地是山地丘陵地。在清代中期以前,種植的山地還比較少,因爲相對於人力成本非常不划算。從乾隆年間開始,大量農民進入山區,發現玉米非常適合山地種植。所以,在很多山區,玉米和番薯成爲了主糧,並養活了大量貧困人口。

清朝末年玉米煎餅才變成魯中山區的主食

闖關東

山東廣泛種植玉米的時間還要晚,大約到了清朝末年的咸豐、光緒年間,才大面積推廣。那時正好是闖關東的高峯期,也是山東人口耕地矛盾最嚴重的時候。在咸豐之前的嘉慶道光年間,膠東各府縣纔剛開始種植玉米。

也就是說,在清末山東人闖關東時期,魯中山區玉米普及。山東在清朝末年受到太平天國和捻軍戰亂的影響較小,人口不斷增長。

“農村人口過剩,不待凶年,遂有離鄉覓食,漂流各處,山東地狹民稠,其例尤著。”

1850年山東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215.86人,名列第四;1911年升爲第三位;1936年每平方公里256.40人,上升爲全國第二位,僅次於江蘇。

“以江蘇工業發展的程度,佔全國各省第一位故,其過剩勞力的收容量,當然增加,比山東勢優。故在山東發生農民的勞力過剩和生活困難,爲自然的歸結。山東農民經營的面積過小、分割過小的土地,爲促進農民離村的根本原因之一。”

清朝宣統三年,山東人口三千一百三萬六千九百四十四。山東爲了緩解人口壓力,一方面大量向東北移民,一方面開墾山地種植玉米和紅薯。

清朝末年玉米煎餅才變成魯中山區的主食

魯中山區

清朝末年,魯中山區自從大量種植玉米後,很多貧民自然而然把小麥面煎餅改成了玉米麪煎餅。而平原地區的小麥產量較高,很多地區仍然保留了以小麥面煎餅爲主的習俗。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本文爲原創,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並點贊。

參考文獻

《中國農村人口增減趨勢及農民離村部分考察》,《中行月刊》卷九第3期,第107頁,1934年9月

《玉米、番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郭鬆義,《清史論叢》第7輯,中華書局,1986年

《有關玉米、番薯在我國傳播的資料》,郭鬆義、鄧自燊,《清史資料》第7輯,中華書局,1990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