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第一次觀觸日本經典電影《情書》,和鄰床的室友一起看。這部電影當時只給我一種朦朦朧朧的印象:初戀很純,淺淺的,也許有點甜,大多時候混綁著遺憾,隨行著種飄忽含蓄的美好,值得用任意一個藝術手段將其好好地留念和回味。過後,除了那個男藤井樹騎自行車沖向女藤井樹並把自己頭上的紙袋套在她頭上的鏡頭外,其它場景情節都已模糊不清,記得室友對此場景用廣東話說了句:「好搞也!」,而我暗自尋摸著若能找個機會照搬此招給反覆無調的大學生活增添一點悅耳繚繞也是可取的。如果不是室友的一句話,我或許連提醒我看過這部電影的唯一映像都要淡忘。

閑時瀏覽天涯論壇上一篇《情書》的圖解,作者在相當程度上是出於對電影中男藤井樹的喜愛才借圖介紹此部影片,重溫它的胃口被吊起,再重逢,多嘆思,繁念想。導演岩井駿二兼編劇,從他的作品中可看出他是個擅長解釋細膩的藝術工匠,總覺得導演是以自己的親生經歷作基礎,然後添色加彩、聚音匯動地令其鮮活起來,若非親身經歷,他不可能將這部影片詮釋得如此深入人心、餘味綿延。導演選角眼光尖銳準確,片中每個角色都是為各個演員量身訂造的:中山美穗的成年版女藤井樹和博子帶給觀眾是種由淺到深慢慢滲透的細緻溫婉;有著二十世紀末最後美少年之稱的柏原崇呈現的男藤井樹卻散發著夏季松樹林在陽光直射下的清香味,難以捉摸的、令人輕易上癮的自然清新在人們身旁躍來跳去,讓人慾罷不能;少女版女藤井樹由中田美紀靈氣舞動,也是給觀影者留下恰到好處的文靜悅目印象……影片給了我一個劇中各人都在輕聲淡然地憶述自己故事的美好錯覺。

影片由同名小說《情書》改編,小說我沒有讀過,但大概內容應該是一致的:成年男藤井樹在一次登山意外中喪生,他的未婚妻博子對他念念不忘,拒絕放下。經過兩年多對未婚夫的沉悼悲慟,博子決定前行自己的生活,放手前她照著男藤井樹高中紀念冊的地址發出了最後一封去往天國的信,意外的是她竟然收到回信,署名是藤井樹。通過持續深入的了解,博子發現給她回信的是其未婚夫同名同姓的高中女同學,真相漸漸揭開,原來男藤井樹從高中時期起就一直默默愛戀著和他同名同姓的女藤井樹,最讓博子無法開懷的是男藤井樹選擇她的最主要原因是她與女藤井樹長得極其相似。影片的最後,博子在男藤井樹失事的雪山上與之喊別並坦然接受前未婚夫好友的示愛,而女藤井樹在發現真相後,心中百味索然,有憐惜歉疚,也有恍然甜蜜。

大部分影迷都說這部影片是個百發百中的催淚彈,隨隨便便就能讓人從開頭哭到結局。相對於悲傷,我從作品中感受到更多的是美:首先是情節細處與眾不同的美,接著是各個角色演繹真材實料的美,再者是畫面配樂浪娓悠揚的美……不知只是一種主觀的直覺得還是事實如此,日本男性文化藝術從業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能把細膩敏感發揮得爐火純青,高效地給人傳達了淋漓盡致的血脈噴張,不免讓人產生一種這些文藝品是出自女性之手的錯覺,導演如此,作家更是如此。

影片中處處充斥著輕描淡寫的盈然之美,當然從耳眼邊匆匆而過的感慨憂傷也不有說完全沒有,唯一使我眼鼻發酸的場景是博子在大街上遇到女藤井騎車經過身旁的一幕,博子從沒見過女藤井樹,但她一眼就認出了她,除了對方跟自己長相相似的原因外,更多的是種直覺吧。博子叫了聲「藤井樹」,女藤井樹停車轉頭向後觀望,突涌的人群遮擋住她的視線,她重新騎上車,與人群融為一體,在博子所看到的畫面中消失不見。茫茫人海中看到個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相當於遇到另一個自己,如果我是當事人,心中肯定五味陳雜,人是為除了自己外其它任何事物與人而生的,每個人都有聲稱過愛某些東西或他人,又有誰真正地愛地過自己,宣布只為自己而活的。當博子碰到另一個自己時,是喜悅、意外還是疼惜,又或者是無奈,在命運安排面前人類只能順從的無奈,儘管她的安排有時是多麼錯亂和荒唐,甚至是可笑的諷刺。

純潔美好的初戀畫景是電影中最著重墨彩的地方。影片結束,腦中總是拖曳著那幾個驚艷的畫面旋轉著,不舍其靜默無聲地離去。少女藤井樹的試卷被少年藤井樹拿錯,她在自行車場等候他,對方姍姍來遲,得知情況後並不急著換回試卷,他拿起兩份試卷對答案,女生在旁為她搖車燈,此時畫面以柏原崇傾國傾城的臉為中心,在色調暖和的燈光配合下,就著男女生身影相互定格作用下,產生了能讓觀眾攝魂動魄的絕美。然而,影片中公認最經典的場景莫過於少年藤井樹在圖書館靠窗閱讀的動態畫片了,陽光斜透照進,淺色窗帘迎風飄逸盪揚,如玉溫潤的美少年倚窗執書,窗帘揚起,他抬頭捧眼,引人入夢;窗帘盪下,他垂眼閱書,與世無爭,扣人心弦。據說導演當時只讓柏原崇站在窗邊,沒告訴他有進行拍攝,正是這種隨意才造就了驚為天人的絕景――風起簾卷,靜美少年玉立讀書;風落簾展,只剩陽光寂寞獨舞。

感謝電影《情書》,讓我們回味初戀的清純與甜美,品憶清水之戀的蜜甘。此刻,久別的朦朧少女心被喚起,希望時間倒流,回到中學時代,而窗旁也有一個驚世美少年在一邊看書,一邊等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