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2月5日,德國政府發佈了《國家工業戰略2030》草案(以下簡稱《戰略》)。這個草案是由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邁爾主持制定的。

回顧一下,《德國工業4.0實施建議》好像一本教科書,德國拿這本教科書給全球上課。《戰略》卻是似曾相識,讓人想起《中國工業2025》。

《中國工業2025》明確了十大重點發展領域,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3.航空航天裝備;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7.電力裝備;8.農機裝備;9.新材料;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德國工業4.0實施建議》主要講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數據安全。而《戰略》將冶金工業(鋼鐵、銅、鋁)、化工、機械設備、汽車、光學、醫療器械、環保技術、國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10個工業領域列爲“關鍵工業部門”。感覺上這個單子比較陳舊,因爲中國的重點是新能源汽車,而《戰略》是汽車。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爲德國在傳統汽車領域依然有強大的優勢,而中國“變道超車”,不再在傳統汽車領域趕超,而是直接發展新能源汽車。

《戰略》分析認爲:

美國在人工智能、數字化、自主駕駛和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發總共投入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奧巴馬政府爲這種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支持。而特朗普政府正努力通過“美國優先”政策振興和保護鋼鐵、鋁、汽車工業和農業等傳統工業部門,試圖將此前丟失的份額重新轉回美國。日本經濟的優勢包括人工智能、聯網機器和機器人技術以及汽車工業。

《戰略》分析了一些德國失去的機遇:上個世紀70年代,德國失去了在消費電子行業長期以來的領先地位,而日本、韓國等國家迎頭趕上。歐洲無法在電信技術、計算機和消費電子(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新領域站穩腳跟;創新型碳纖維材料主要在德國境外生產;全球聞名的平臺經濟互聯網公司幾乎被中國與美國獨攬;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實際應用和商業化領域明顯落後;歐洲有可能無法趕上新生物技術的國際發展,即便趕上了,也有可能再次掉隊;德國在創新領域新的大趨勢中缺席了。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甚至在德國一直引以爲傲的汽車產業也面臨着尚未成功克服的重大挑戰:越來越高的減排要求、替代性交通工具與電動汽車快速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取得重大創新、全新的移動出行理念也可能造成顛覆性的營運模式。

《戰略》指出:就自動駕駛而言,如果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的數字平臺來自美國,未來汽車的電池來自亞洲,那麼德國和歐洲在這一領域的損失將達到50%以上。而且這些影響,遠遠超出汽車行業的本身。因此,德國的憂慮是必然的。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在傳統汽車製造領域,特別是高檔車製造,德國汽車工業具有無可動搖的優勢,但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德國幾乎沒有優勢可言;在智能駕駛方面,德國的優勢也並不突出。

新能源汽車發展經歷了巨大的變化。2012—2014年,美國市場佔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總份額的比重分別爲42.05%、43.95%和 34.14%,歐盟電動汽車市場亦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分別佔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25.46%、32.82%和28.71%,穩居第二;日本受其自身市場影響,電動汽車市場佔比逐年下滑,從2012年佔比19.06%至2014年僅爲9.34%;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從2014年開始爆發,銷量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1.16%,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三大電動汽車市場。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2015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格局發生較大變化,中國呈現井噴式增長,以51.49%的市場份額躍居全球首位。

2018年,是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的一年。根據EV Sales數據,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突破200萬輛,達到歷史性的2018247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1%。這一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產銷量分別達到了127萬輛和125.6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爲59.9%和61.7%。

在全球新能源汽車TOP20的名單裏,特斯拉有兩個車型,日產、豐田、三菱各有一個車型,德國只有寶馬i3一個車型,排在第19位,其餘都是中國車型。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據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數據,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突破400萬輛,其排行順序爲中國、日本、加拿大、美國、瑞典、荷蘭、法國、英國、德國、挪威,德國居全球第九位。

加州是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的聚集地,截至2019年1月28日,已有62家自動駕駛廠商獲得加州公共道路測試牌照。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CDMV)要求各廠商提供年度自動模式解除報告和事故10日之內報告,本意是爲公衆提供瞭解自動駕駛的信息渠道,而且不斷要求各廠商提高技術透明度。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CDMV連續4年(2015—2018年)公佈在公共道路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的自動模式解除報告(2018年度有48家廠商需要提交報告,僅有31家開展了實際測試,其中APTIV僅有2項簡單數據),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企業是Waymo,路測里程達1000萬英里,已在亞利桑那州開啓無人出租服務商業化運營。

第二位是通用汽車Cruise,將在2019年實現自動駕駛規模化商用。

第三位是Zoox(自動駕駛初創企業,股東有IDG和騰訊),拿下了加州第一張無人車載客許可證。

第四位是Nuro,今年1月宣佈推出Level 4全自動無人配送車。在目前全球所有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中,該產品是最早在L4階段實現商業化落地的產品之一。

中國工業2025是首家進入獨角獸的中國自動駕駛貨運公司,在美國,圖森未來無人駕駛卡車日均完成3~5次貨物運輸,服務13位終端貨主客戶。在另一個自動駕駛16強名單裏,戴姆勒、大衆、寶馬分別排在第三、七、八位。

其實,在加州進行無人駕駛測試的公司中,有很多是“新勢力”或被稱爲“獨角獸”的公司,目前不具備政策製造能力,因此德國汽車企業認爲自動駕駛最終還要依靠製造能力。奔馳公司高管克里斯托夫·施羅德對德國《世界報》表示,奔馳公司的目標不是成爲第一家開發製造自動駕駛汽車的製造商,而是希望成爲能夠大規模應用自動駕駛技術的首批兩大廠家之一。

此外據報道,大衆集團、寶馬、戴姆勒以及零件供應商博世和大陸集團正在評估建立自動駕駛技術聯盟的可行性,也就是說德國三大車企將加快自動駕駛產業鏈佈局。

《戰略》提出三大措施:

第一是加強政府幹預。“‘德國工業戰略2030’選取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該戰略界定了國家干預行爲可以視爲合理的,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情況,以避免國家經濟和全民族繁榮陷入嚴重的不利之中。這種方法也有助於塑造一個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市場經濟,併爲必要的政治辯論奠定基礎。在平臺經濟、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等極爲重要的問題上,國家可以直接參與(如當年空客的建立)以實現這一目標”。

第二是制定產業政策。《戰略》認爲:工業政策在世界許多國家中興起。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成功的完全依賴市場力量來管理當前事務。特別提到中國將市場經濟原則與積極主動的國家政策結合起來,到目前爲止已證明是最成功的。

第三是突破性創新,《戰略》指出:所謂“突破性創新”,就是對經濟的重要領域甚至是所有領域及其增值鏈都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通常這些創新是“顛覆性的”,從根本上打破了以前的流程或技術,並用新的技術取而代之。對於任何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大國來說,這些突破性創新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這些創新對於以往的市場領導者及其地理位置也具有顛覆性,並且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巨大的扭曲,只有擁有並掌握新技術的國家才能始終在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

媒體分析,與法國等國有經濟所佔比重較大的歐洲鄰國不同,德國經濟的主幹幾十年來一直是私營的中小企業。德國的主流輿論也長期反對政策過多幹預市場,“產業政策”一詞往往帶有貶義色彩。這次的《戰略》尚未正式出爐,便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質疑,在討論聲中爭議很大。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賈新光,1978年大學畢業後進入汽車工業工作,經歷了汽車工業40年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曾經擔任中國汽車工業銷售公司信息處副處長、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現榮譽擔任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汽車產業政策、企業發展戰略、汽車市場及後市場發展。

編輯:劉沛彤

更多閱讀:

實力擔當,“2019年度安全車”正式揭曉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商務合作/轉載:sjqczz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耶

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對全球汽車工業的影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