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寫這個話題的靈感,源於最近部門裏的一場“吐槽婆婆會”。

那天,懷孕六個月的琳琳一肚子委屈地抱怨,自從婆婆過來同住以後,婆媳矛盾就愈演愈烈。婆婆似乎見不得她稍微過得舒坦些,對她各種看不慣,嫌她買的孕婦裝太貴,嫌她約閨蜜下午茶是“不安分”,嫌她想讓老公捶捶背是“矯情”。

琳琳的吐槽引發了一衆姐妹的共鳴,大家驚訝於怎麼天下有那麼多同款婆婆。雖然不至於都像琳琳的婆婆那樣不通情理吧,但或多或少對兒媳婦的生活方式都有些微詞,覺得她們會享受、圖舒服。

當然,也有例外的。

新調來的同事慧敏,和我年齡相仿,婚齡15年,兒子10歲,婆婆七十出頭。

言語之間,她對婆婆流露出由衷的感激和欣賞。婆婆不僅不干涉她的消費、社交、旅遊、娛樂,還對這些話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當年新婚時,她剛剛跳槽,對於要不要馬上生孩子很是糾結,沒想到婆婆主動對她說,二三十歲正是年輕人拼事業的關鍵時期,我支持你晚些再要孩子,甚至要不要都可以,你們說了算,你們開心我就開心。婚後第五年她生了兒子,婆婆爲了讓她安心休養,特地請了一個鐘點工、一個月嫂幫助料理家事。產假結束後,她又是在婆婆的鼓勵下去做瑜珈、買新衣服,很快恢復到了產前漂亮苗條的樣子。

“哇,這樣的婆婆給我來一打!”姐妹們異口同聲地發出驚歎,“你們說,這樣愛護兒媳、希望兒媳開心的好婆婆是怎樣煉成的?”

慧敏微笑着說:“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好奇過,想來想去,大概因爲她自己就是這麼開心快樂地過來的吧!”

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說着,她點開手機裏的一組組絢麗多彩的照片給大家看。

“這是我婆婆參演《貴妃醉酒》的劇照!她以前是優秀的中學教師,年年評先進,退休後加入社區的老年京劇隊,也是做得有聲有色,經過十幾年修煉成了“臺柱子”,因爲長相顯年輕,加上化妝,扮演中青年女性也沒有大問題,還經常在區裏、市裏組織的比賽中露臉呢!”

“這是我婆婆今年夏天去新疆旅遊拍的!這一趟旅行,老兩口花了整一個月,飛機火車地,北疆南疆都走到了,我婆婆還穿了維族姑娘的衣服在天池拍照了呢!”

“喏,這是我婆婆做的插花!”

“這是我婆婆在社區的重陽節晚會上表演茶藝!”

“這是我婆婆參加老年冬泳的照片!”

……

姐妹們的嘴集體張成了“O”形,這是有多顛覆“婆婆”這個人設的案例啊!

慧敏說,和婆婆的相處,爲她開啓了人生的另一扇窗。因爲在原生家庭裏,她目睹的是父母整天辛苦勞碌、極盡儉省而心情總是壓抑的狀態,特別是母親,長年穿着洗得發白的舊外套,每天留給丈夫孩子的永遠是披散着頭髮、躬腰屈背擦地洗衣的背影,手裂開了幾道血口子,都捨不得買支護手霜……其實,孃家並不窮,和她的未來婆家差不多,但操勞和節儉已經成爲刻進母親骨子裏的烙印,以至於慧敏和弟弟相繼工作後,給家裏添點高檔的電器、買幾件貴一點的時裝,或是商量着帶父母出去旅遊,都會被母親教訓:“要那些虛頭巴腦的享受幹啥?喫苦耐勞的好傳統都丟掉了!”

所以,當慧敏結婚後和婆婆相處,才知道原來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從一開始的驚訝,到慢慢習慣,直到開始有了享受的感覺。原來那個給自己買了支200元的口紅就要內疚好幾天的“灰姑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由內而外散發着自信快樂的光芒、成熟而不失朝氣的幸福少婦。她感謝婆婆帶領她完成了這場華麗蛻變。

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想到了我自己。

在很多老人和媽媽們看來,我大概是有點另類的存在吧。

不知是天性使然,還是受家族裏女性長輩們的影響,我一直是一個“對自己很好”的女人,“努力工作、努力享受”是我一貫的人生信條,不管單身時還是有娃後。當然,有娃以後,時間精力免不了捉襟見肘,生活的優先級發生了重大改變,但是骨子裏的“賊心”不死,一有機會就要冒出來。

比如,娃還未滿週歲的時候,我先後得到一次赴北京參加行業論壇的機會、一次去黨校參加青年幹部培訓班的機會,都要離家一週時間。我糾結了片刻,咬咬牙還是去了。

比如,娃三歲以後,生活細節上的照顧任務減輕了一些,我就和家人達成協議,每個季度,我要抽出完整的一天週末,單獨出去逛街。既然出去了,就把娃和家務的一應雜碎全扔到爪哇國去,還像單身時一樣,能從上午10點商場開門逛到晚上10點打烊,這戰鬥力,讓很多年輕姑娘也歎爲觀止。有好幾次在末班地鐵上,我因爲大包小包太過壯觀而得到讓座的待遇。

比如,我單身時的興趣愛好,閱讀、寫作、攝影、運動,到現在一樣也沒丟掉。當然,具體的時間分配和方式方法是有技巧的,這裏不作具體展開。近兩年,我還在朋友的影響下愛上了茶藝,家裏現在有好幾套款式各異的茶具,每年花掉幾千大洋買茶葉是雷打不動的。

比如,每隔一段時間,我還是會安排時間和閨蜜不帶家屬見面,好好聊聊只屬於彼此之間的話題。再好的友誼,也經不起過久的時光隔離,我不想因爲媽媽的身份,丟失這份溫暖純粹、惺惺相惜的感情。

比如,新上映的大片,心儀的音樂會、畫展,但凡有一丟丟可能,我還是會擠出時間去看。那裏刻着我骨子裏的理想主義情懷,是一地雞毛裏間或閃過的一抹亮色。

比如,我不但沒有爲娃精細打點好一切,相反還挺捨得使用娃的。有時雙腳泡在足浴盆裏的時候嘴饞了,或者地板上濺了點水,我就喊“小妞兒,幫媽媽拿串葡萄來!”“小東西,把門口那塊擦地的毛巾拿來,幫媽媽擦一下!”

這樣的活法,在親戚、朋友圈裏自然是引起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時不時被扣上“對自己太好”、“爲孩子付出不夠”、“缺少犧牲精神”的帽子。

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一個人活在世上,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在遭遇周圍複雜的輿論環境、各種思想觀唸的碰撞時,需要靠清醒和勇氣來自處。

我是不是符合別人眼裏當媽的標準,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到目前爲止,我女兒成長得基本讓我滿意。今年七歲的她雖然談不上智力有多出衆,但性格開朗,誠實善良,富於自信,也懂得尊重別人。她的興趣愛好很多,愛玩耍也愛閱讀,喜歡芭比也喜歡樂高,能和我討論貝多芬、達芬奇,也對牛頓三大定律、哥德巴赫猜想感興趣。帶她去逛街,她會幫我挑選衣服,母女倆的眼光經常不謀而合,我穿上新衣服時,她會興奮地要過我的手機替我拍照。有什麼好喫的,她總會給我留一份,因爲她知道我也喜歡。端碗盛飯、抹桌掃地這類簡單的家務活,她經常主動搶着幹。

而我自己,雖然也是逃不掉當媽的忙和累,但總體狀態一直是非常健康、有朝氣的,內心也一直是平和、滿足和幸福的。

我要求不高,覺得這就夠了。

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閨蜜楊子三年前曾和我哭訴,這日子過不下去了。

楊子是一個自帶“聖母”光環的女性。結婚後因爲遲遲沒有懷孕,她經歷了漫長的輔助生殖過程,終於如願,但備孕期間頻繁請假也使她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敗下陣來,被髮配到一個很遠的分公司。想着今後帶娃的主力反正也是自己,索性就辭職了。

沒想到,從那以後,她的人生就在“低配”的軌道上越滑越遠。

首先是自己的開支極度壓縮。一心只想着給兒子花錢,自己基本上是隻喫三餐飯活着就行了,更別提在瘦身、護膚、服裝上投資,每天把頭髮胡亂一紮,套件寬大的舊T恤,出門就拎個環保袋。老公單位裏常有些需要攜太太參加的活動,她也沒興趣去了。

然後是文化品位的一路下跌。偶有餘暇,她只看育兒書,其他書刊一律不再碰,也不關心外界發生的新鮮事,漸漸地書櫃裏那些曾經感動過她的文學名著、人物傳記竟然都黴變蟲蛀了。

接着是朋友圈的漸行漸遠。昔日的閨蜜發現約她出來是如此地困難,十次裏九次爽約,慢慢地也就不再約她了。況且,比起那些事業有成、從物質到精神都非常充沛的閨蜜們,她那隻剩下了家長裏短屎尿屁的聊天素材確實瑣碎乏味。

兒子上小學後,楊子更是變身雞血陪讀媽,兒子的一點風吹草動,都牽動着她敏感脆弱的神經,每次家長會更成了她和兒子共同的“受難日”。因爲望子成龍的心情太過迫切,加上擔心被老公說不上班在家連個孩子也管教不好,她焦慮得幾乎天天失眠,脾氣也越來越焦躁。

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要命的是,這樣的無私付出非但沒有換來孩子和老公的感激,反而把她推到了更加水深火熱的境地。兒子越來越牴觸她的管教,在作文裏寫“媽媽是個又難看又暴躁又沒本事的中年婦女”,老公也懶得和她多說一句話,有的只是越來越冷漠、嫌棄的眼神。

她覺得在這個家裏快要窒息了,想到了離婚。但是,以她的現狀,離了婚就更是一無所有,實在沒那底氣,也放心不下兒子。

我深深地爲楊子感到心疼,給她提了個當時讓她頗爲驚訝的建議:“你現在最好是少爲你兒子和老公做事,用這些騰出來的時間精力對自己好,狠狠地對自己好!”

思忖片刻,她說好吧,我試試看,有效果了再約你見面。

之後,整整三年我們沒有見面,直到今年元旦。

那一刻,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女人,穿着一條淺藍色的羊毛連衣裙,微卷的栗色齊肩發,身材婀娜,脣齒含笑,渾身散發着精緻浪漫的氣質,和法式餐廳的氛圍特別搭。

端起紅酒杯,楊子娓娓道來她這三年“失聯”的經歷。

重新找了自己喜歡的工作,雖然收入比起老公差着一大截,但起碼不用總是問老公要錢了。

辦了健身卡,每週三個晚上堅持鍛鍊,瘦回了生娃前的兩位數體重,新買了很多漂亮衣服。

請了鐘點工幫忙料理家務,自己抽出時間閱讀、練書法,漸漸地,脾氣平和了不少,和兒子交流也更有底氣和耐心了。

不再當事無鉅細操心包辦的“直升機”媽媽,也會引導兒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了。

神奇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當她把原先花在兒子身上的精力分了一半給自己,兒子反而變得讓她省心了,老公也更尊重、愛護她了,曾經命懸一線的婚姻又復活了。不久前,在她的四十歲生日宴上,老公送上比結婚時更精美的鑽戒,重溫了當年海誓山盟的一幕,深情地說:“親愛的,我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也怪我,是你的無私把我慣成了甩手掌櫃,其實我早該多承擔一點,讓你對自己好一點!”

楊子興奮地說,過幾天她還要把這些年失聯的閨蜜都邀請過來,慶祝她“歸隊”。

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媽媽對自己好,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


原來,做一個“對自己好”的媽媽,能讓自己成爲一個發光體,光芒輻射到了包括孩子的所有家庭成員的身上,真是件雙贏的好事啊。

一位母親若是自己擁有過活色生香的人生,會自然而然地萌發出希望下一代幸福快樂的基因。因爲在她看來,人生就是應該那樣度過的,有條件就是應該享受的,所以,她對下一代的要求不會太苛刻,不會拿陳規教條去約束下一代。而且客觀上,因爲她比較忙,生活很充實,也是不太可能有時間精力去盯着孩子的生活,這裏指點一下、那裏干涉一下的。有幸做這類媽媽的兒媳或者女婿,一般來說彼此的關係會比較自然、舒暢。

媽媽勤奮工作,有一份熱愛的事業、不錯的收入和良好的社會地位,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媽媽有豐富高雅的興趣愛好,腹有詩書,氣質如蘭;媽媽愛漂亮,會打扮,衣着有品位,顏值和身材始終在線;媽媽注重健康,愛運動,再忙再累也活力滿滿;媽媽珍惜友情,有可以敞開心扉傾訴心事的閨蜜,有保留着彼此青蔥記憶的同學羣……

這些美好的特質,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注入滿滿的正能量,讓TA知道,人活着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有那麼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這樣,孩子也會珍視自己生命的價值,將來也會充分調動起智慧和能力,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構建自己的人生。正如董卿所說,“你希望孩子成爲怎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首先去成爲那樣的人。”抱着這樣的信念,她最終走出了要不要爲孩子放棄事業的糾結,纔有了後來更加磅礴驚豔的“朗讀者”和“中國詩詞大會”。

同時,也因爲孩子從媽媽的身上看到了,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也就會更加懂得分享,不會覺得全家人應該把他當祖宗供起來,不會只想着自己的舒服、滿足而無視別人的需求。這樣的“分享教育”,比起媽媽嘴上說一千遍“要學會分享”都要有效。

自愛是人的第一天性,從根本上說,一個人只有自身感覺幸福快樂了,得到了愛的滋養,纔有充分的能量去給予別人愛。違背天性的“無私”,潛意識裏總隱藏着某種與此對應的委屈感。所以,千萬不要活成“苦情媽媽”的人設,有了孩子就在各方面把自己降低配置。生兒育女本來就是自身生命的增值和拓寬,是一場辛苦並快樂的體驗,而不應該是對上一代人的剝奪,不是一場苦熬。更不要通過在孩子面前反覆嘮叨自己爲他犧牲了多少、付出了多少,來喚起他的感恩心,那樣很容易讓孩子對人生產生消極的認識,甚至對今後自己組建家庭也產生牴觸情緒。孩子有沒有感恩心,不是通過家長“賣慘”來實現的,相反,家長在辛苦和困難面前“見招拆招”的擔當精神、始終以笑和歌面對世界的積極態度,才能令孩子由敬佩、認同進而產生感恩之心。對自己好,也可以讓家長對孩子的愛不那麼沉重,不那麼焦慮,不那麼渴求回報,親子關係更加得體、通暢。

有一個句式叫做“當媽了,(巴拉巴拉)”,很容易給當了母親的女性套上精神枷鎖。當然,這個句式有它提示爲人父母責任擔當的可取之處,如果括號裏的填空內容是“當媽了,各方面要成熟一些,克服公主病”、“當媽了,要言行一致,注意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當媽了,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這些都非常正確,相信每一位媽媽也都在努力修行。

但是,如果遇到這樣的填空內容:“當媽了,還化什麼妝”、“當媽了,怎麼還跑出去看電影”、“當媽了,還買那麼多衣服幹嘛”、“當媽了,怎麼還把自己的工作看得那麼重要”……,那麼,願所有奮鬥在當媽路上的女人都有勇氣喊出——

“那對不起,姑奶奶不接受!”

作者介紹

七彩仙人球,“尹建莉父母學堂”簽約作者,六歲女寶的媽媽,企業行政管理,一個年屆不惑但始終不丟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個既想要事業開掛又想要家庭美滿的貪心媽媽,常在夜深人靜之時挑燈碼字,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願在這個平臺上分享對婚姻、家庭、育兒的感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