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背鍋峽南雲忠一必須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失敗而負主要責任。在開戰之初三本五十六就反對日本與美國開戰,原因就是山本知道日本與美國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但是以一人之力又怎能改變國家的行進齒輪呢?所以山本對美國的作戰戰略就是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讓美國在太平洋方向無力再戰,最後只能妥協談判。注意,在山本的計劃裡面耗盡最大的努力只能讓日本美國談判,並沒有能力讓日本打敗美國。所以山本五十六就謀劃了驚世駭俗的珍珠港棋局,讓歷史的天平傾向於日本這一邊。

可惜山本謀劃的珍珠港棋局可以說是完美的攻擊,但是卻擁有南雲忠一這樣的??隊友。其中最大的敗筆不在中途島海戰,而正是在珍珠港事件中。本來攻擊計劃說的好好的,分成三波攻擊波,第一波攻擊波突襲美軍港內的軍艦並敲掉敵人的防空反擊能力,第二波攻擊波對港內的軍艦和機場進行補刀,而第三波攻擊波則對港內的艦船維修設施以及燃料進行破壞。在第一和第二攻擊波中,日本取得了明顯的成果,但是南雲忠一卻縮頭縮尾,本可為盜,偏要為賊,在打掉了敵人的戰列艦之後就沾沾自喜,並以對方航母不在港內可能會遭受攻擊為由取消了第三波攻擊。

而正是因為南雲忠一的縮頭縮尾,為美軍在太平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如果珍珠港內的艦船維修設施都被破壞,那麼至少在兩年的時間內珍珠港將不能再維修大型艦船,而在珊瑚海海戰以及中途島海戰甚至在此後的海戰裡面,美軍受損戰艦直接返回珍珠港維修就可以而不需要返回美國本土進行維修。能讓受損的軍艦在以最短的時間內參加戰鬥。就比如說在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中,美軍的約克城號被重創,但返回珍珠港內維修不到一個月便參加了6月中途島海戰,而同樣被重創的日本翔鶴、瑞鶴兩艘航母則沒有被修好,所以就誰能參加中途島海戰,間接上也就讓日本在中途島海戰中損失了1/3的戰力。


如果一定要讓南雲忠一來負這個主要責任,那他也只能是「替罪羊」而已。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就已經輸了整個戰爭。

日本忽略了一個最主要也是它最致命的一個問題~雖然太平洋戰爭前日本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和中國的廣大土地,但是它的所有工業生產都在它自己的本土,而日本本土和英國一樣,都是島國。德國對英國進行的「無限制潛艇戰」居然沒有使日本警覺它和英國處在相同的處境,沒有把運輸船的安全問題考慮清楚就貿然開始了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美國也用德國人的辦法輕鬆的就讓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在短短3年內完全癱瘓了,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其選拔將領到該去的指揮崗位上出現了重大偏差。南雲忠一就是這樣的。他是日本水雷科畢業的高級將領,一身都在研究水面戰和魚雷戰法,卻讓他指揮海軍航空兵部隊,真正具有指揮海軍航空兵才能的山口多聞和大西瀧治郎卻因為當時的軍銜比南雲忠一低一級(那時候的他們都是海軍少將,而南雲忠一是海軍中將),只能作分艦隊指揮官,也就成了「外行領導內行」,沒有說不出事的,中途島海戰的徹底失敗就是這種產物的最終結果。如果,在海戰前讓南雲忠一卸任,破格提拔山口多聞為第一航空艦隊指揮官,中途島海戰的結果真的很難預料。

其三就是他們在戰前的戰爭人員儲備方面完全忽視了。日本海軍航空兵完全是按照一個畸形的發展方向在前進,他們的預練科制度嚴重限制了更多的飛行員成為海軍航空兵精英人才,雖然他們有各種比如「艦爆之神」「艦攻之神」的人物存在,但那都是整個海軍航空兵部隊小部分的存在,而這些人一旦損失了,也就永遠損失了沒辦法補充,只能以新手來接替繼續進行的戰爭,所以在戰爭中後期他們就成了「馬裏亞納火雞」。

其四就是嚴重的武士道精神使日本在戰爭中失去了太多的中高級將領,第二航空戰隊的指揮官山口多聞就是一個,中途島海戰後隨他的座艦「飛龍」號一起沉入海底。還有很多其他的將領,如果他們和他們的敵人美國海軍的艦長或指揮官一樣,在座艦沉沒後選擇繼續活下去繼續作戰的話,日本也不至於敗得這麼快。

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只有山本五十六才能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統攬全局的艦隊指揮官,其他的繼任者都不稱職,比如說山本五十六的繼任者古賀峯一,在他繼任聯合艦隊指揮官後居然只是繼續按照山本五十六留下的作戰方針作戰,卻拿不出自己的在新的形勢下新的作戰計劃,古賀峯一的繼任者豐田副武接任時已經是太平洋戰爭末期了,即使他有雄心壯志也沒有艦隊給他發揮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失敗作的個人總結,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其它原因就不多說了。望討論,謝謝。


(分割線前是戰前局勢分析,如果各位看官不願意看,也可以直接看分割線以後部分)

【本文正文部分共計2681個字,共7張配圖】

我認為南雲忠一不需要為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失利負主要責任,但次要責任無法避免。

首先,我們要明確日本在入侵太平洋地區前面臨的局面:「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開始入侵東北三省。此時的美國總統胡佛不願意與日本發生直接衝突,但又不能坐視不管,於是於1932年1月7日宣佈美國不承認日本「侵略的產物」。不久後,由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派出調查團,調查了日本與中國。雖然調查團最後提出的調查書沒有嚴厲譴責日本,但還是要求各成員國不要承認「滿洲國」。1933年2月,國聯召開大會,表決調查團的報告書。投票結果為:有42個國家支持報告結果,0票反對,1票(泰國)棄權。當結果出來後,日本代表松岡洋右就帶著在場的所有日本人退出了會場(同時,日本退出國聯)。此時的日本已經在國際上處於相對孤立的地位。而在「七七事變」之後,美日的關係更是處於一種撲朔迷離的複雜狀態。美國在1940年7月宣佈限制航空燃油、潤滑油與廢鋼鐵的出口,這導致日本無法獲得必須的戰略物資(日本企圖從荷蘭屬東印度增加石油進口,卻一無所獲)。而在1941年9月,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南部後,美國、英國、荷蘭對日本採取了全面石油禁運,這對日本打擊是極大的,因為日本國內資源匱乏,一旦發生戰爭,日本當時的550萬噸石油儲備只能支持一年不到,不久,那些聯合艦隊的鋼鐵巨獸就會想擱淺的鯨魚般動彈不得。由此可見,日本入侵太平洋地區主要就是為了搶佔更多的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這對於日本是十分必要的。

(寶貴的石油資源)


南雲忠一是水雷戰專家,但是卻奉命指揮航母艦隊,指揮日本航母艦隊參加了偷襲珍珠港、空襲亭可馬裏、中途島戰役、第一、第二次所羅門海戰。這些戰役中南雲很少犯錯,但表現並不突出,甚至過於「小心」。

南雲忠一指揮航母艦隊參加的第一場戰鬥,同時也是太平洋戰爭的開端——偷襲珍珠港。

他指揮的第一航空艦隊是以6艘航空母艦,即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與瑞鶴號為核心,共載有飛機441架。艦隊於11月26日出發,12月2日日本大本營發出了「攀登新高山一二〇八」的行動命令,於是在12月7日,日軍對珍珠港發動兩波空中突擊,共354架戰機對珍珠港進行攻擊,共擊沉包括8艘戰列艦在內的12艘戰艦,超過300架的美軍飛機被擊毀或損壞。日軍方面則只損失了29架各式戰機。第一航空艦隊結束珍珠港的行動後即返回日本。在這次偷襲中,日本的目標本來是三艘航空母艦,但正巧這三艘航母都出港進行了訓練,並不在港內,因此躲過一劫。淵田建議南雲忠一對珍珠港進行第三次打擊,重點「照顧」一下在珍珠港內的船塢與油庫。

但是南雲卻滿足已經取得的戰果,擔心美國的三艘航母會空襲第一艦隊,所以下令返航。這裡南雲的指揮就出現了一些問題:油庫與船塢都是重要設施,如果將這種設施炸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在太平洋上作戰(油沒了),就算勉強能作戰但戰損的艦艇無法修復(船塢沒了),也就是說,如果南雲下令第三次空襲,那麼至少可以為日本在太平洋上再爭取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中,日本在太平洋上的發展(侵略)基本不會受到什麼阻礙(美國就是暴兵再快造艦再多也要重油與後勤纔能有戰鬥力),可能就會改變戰爭的走向,為聯合艦隊與日本陸軍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中途島海戰雙方行軍圖)

在中途島海戰中,南雲的操作更是騷氣。在海戰中開始前(6月4日),日本艦隊只是很草率的安排了一次單項偵查,因此並沒有發現美國的航母。清晨4時30分,108架日本艦載機升空去轟炸中途島,但是美軍飛機早有準備(美國破譯了日軍的電報,知道日本要來進攻中途島,所以早有準備,就連航母編隊都在附近),從而導致日本的轟炸效果不佳。南雲本來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美軍的水面艦艇,有一百多架飛機裝備的是魚雷和穿甲炸彈。但由於日本的水上偵查飛機並沒有發現美艦,所以南雲下令把飛機拖進機庫,卸下了魚雷與穿甲炸彈,改裝高爆彈。到了7時28分,有日本偵察機發現了美艦隊,但此時南雲認為美艦隊中並沒有航母,於是感覺問題不大,但作為一種預防措施,南雲命令機庫中還未換裝高爆炸彈的飛機不再換下魚雷。但就在一個多小時後,南雲收到了偵察機「敵艦隊中似乎有一艘航母在殿後」的電訊。然而此時的南雲卻猶豫不決:是讓返航的飛機降落補充油料彈藥,還是把艦上所有飛機都派出去攻擊敵方航母?此時日本艦隊已經拍不出戰鬥機了,所有戰機都已升空,並且都要沒油了。另外魚雷機也有不少都已經換上炸彈。南雲猶豫了10分鐘左右,然後做出了致命性的覺得——先回收飛機,然後馬上清理甲板,並讓已經裝上炸彈的飛機在裝上魚雷(地勤人員:「MMP,搞毛啊,累死老子了」)。由於時間倉促,卸下來的炸彈並沒有被送進彈藥庫,而是還裝著引信就被胡亂擺在一邊。此時,美軍的93架飛機對日艦發動了進攻,但是日本艦隊考著防空炮與空中的零式戰鬥機頂住了這波攻擊。

南雲的4艘航母正在調頭迎風,準備派出108架艦載機去對付沒航母,而甲班下還有許多飛機正在加油裝彈。就在此時(10時05分),由麥克拉斯基率領的「企業」號上的艦載機羣悄悄接近了日本艦隊,並且十分精準的集中了目標。炸彈先命中了「加賀」號,剎那間,「加賀」號甲板上火光衝天,隨後停放在機庫中的飛機發生了爆炸,此時「加賀」號上短了電,大火無法被撲滅了。「赤城」號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兩發航彈擊中了「赤城」號,導致甲板上與機庫裏的飛機發生爆炸並熊熊燃燒,更要命的是,機庫中還有許多800公斤炸彈也被引爆,「赤城」號瞬間就成為了「一個烈火熊熊的地獄」。「蒼龍」號也被從「約克城」號上起飛的艦載機擊中,並在30分鐘內變成了一個大號「焚屍爐」。「飛龍」號航母被發現的較晚,由於寡不敵眾,最終還是被擊沉了。但在指揮官山口多聞中將(如果拋開任何立場,我很為山口多聞感到惋惜,他遠比南雲忠一更時候當聯航母編隊指揮官,但他最後選擇了與加來止男一起殉艦)與艦長加來止男大佐的指揮下,重創了「約克城」號。至此,日本中途島行動完全失敗,不僅沒有完成預訂目標,更是自身損失慘重。這其中大部分原因要歸於南雲忠一的輕敵與指揮失誤(當然與日本那糟糕的情報工作也有關係)。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正是從這場海戰開始,聯合艦隊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為最終覆滅留下了隱患。

(日軍航母被炸毀)

有人說過,如果南雲不是指揮第一航空艦隊,而是指揮以巡洋艦與驅逐艦所組成的第2戰隊,可能更符合南雲的個性 。南雲忠一不是指揮大型航母編隊的最佳人選,卻是戰爭初期日本最重要的航母編隊指揮官。這隻能說是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航母戰鬥羣的日本聯合艦隊的悲哀。

【由於本人學識問題,如果文章中有錯誤,歡迎指正,並希望大家多多評論點贊轉發,謝謝大家】


感覺不能,日本從珍珠港突襲開始,戰略思想就存在以小搏大,妄圖一舉殲滅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存在,以便為以後的長期作戰佔據有利態勢!這就註定了日本海軍必將兵行險招,出奇制勝!

日本海軍的高層都知道日本根本沒有與美國正面槓的實力,只能短期內先打殘,這是最好的結果!太平洋戰爭的最重要一役,中途島海戰日本出動了8 艘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2艘巡洋艦、65艘驅逐艦、21艘潛艇。 協助它們的還有600多架飛機。這幾乎是日本整個海軍家底,而美國只有3艘航母,13艘巡洋艦,28艘驅逐艦,美國投入到力量遠小於日本!但是擊沉日本航母三艘,而美國僅損失一艘,最為致命的是日本損失了幾百名優秀飛行員!航母可以造,可是優秀的飛行員,尤其是艦載機飛行員不是短時間就能培養出來的,現在都說飛行員的價值等同於其自身體重的黃金!

美國在戰鬥開始前就破獲日本海軍情報,對日本海軍的進攻做出了有條不紊的準備!而日本戰略意圖是想把剩餘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引誘至此,一舉殲滅!感覺日本可能有點像1894的甲午戰爭,以國運相賭!畢竟日本是個小國,國土資源及人力支持不了與大國長期作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