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這個來自北美的節日得到越來越多國人的接受,因為「感恩」是大多數人都願意認同的禮節和道義。根據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幸福,思維更廣闊,感恩甚至是社會和諧的關鍵。可為什麼這樣一個積極的詞語,在中國卻常常和「沉重」、「責任」聯繫在一起呢?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必定孝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感恩」和「孝順」掛上了鉤。在「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文化里,孩子一定要感恩父母。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無須做任何事,只要生下孩子就是孩子的恩情。動畫片里,哪吒要和父母撇開關係,也是要削骨還父、割肉還母的。

這些年來,許多學校熱衷於親情教育活動,先是演講給孩子洗腦一番,讓孩子覺得父母養育自己不容易,然後組織學生給父母洗腳,煽風點火強行撬動眼淚,利用情緒來規訓學生。

類似的「表演」,還有下跪敬茶,集體捶背······感恩教育是好事兒,但這麼腐朽的強迫式表演,勢必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可很多家長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我們生娃養娃不容易孩子當然要對我們感恩」。這些家長抱著:「我生了他,他就應該對我感恩戴德」的想法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但是,每個父母把孩子帶來這個世界是想讓她看看這世界的美好,不是為了讓孩子俯在身下,幫父母洗腳的。

那麼這些家長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百度搜索「孩子孝順感恩」,竟顯示出301萬結果,而大多數都是「怎麼才能讓孩子孝順爸媽」。難道孝順不是孩子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么?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方法論指導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孝順?

其實感恩教育的出現,更多源於父母內心恐懼的投射。當一則則老人被子女趕出家門的新聞遭到曝光時,他們也害怕自己養出「白眼狼」。心理學家李雪曾說:「越不會愛的父母,越希望孩子感恩,因為沒有愛的能力,所以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對自己的損耗。」

如果心中充滿愛,為愛人熨燙衣服,為孩子準備早餐,看著家人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是很快樂的事情。如果心中沒有愛,做一點點事情,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勞累,在這些痛苦的感受驅使下,會期待對方要感恩自己,回報自己。

於是才出現了一些家長總喜歡去細數自己的辛苦,給孩子負罪感,他們時刻想著報答自己,所以對孩子抱怨:「我這一身病,都是照顧你累出來的」,「我放棄了事業,都是為了更好的陪伴你」,「我這麼多年不離婚,就是為了你有個完整家庭」。

這些家長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認為生養了孩子,孩子就得為父母的「一輩子不幸」負責,就得孝順報答自己,這樣的「感恩」太可怕。更何況在所謂的「感恩教育」中,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表演「感謝,孩子可能體會到的是虛偽和做作。

感恩,本是件輕鬆美好的事,而類似學校這種的感恩則是強迫和表演,這種感恩教育做了還不如不做。父母如果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強迫孩子感恩,還是絮叨孩子要感恩,都不能養出真正感恩的孩子。

抖音上有一段視頻,視頻中的媽媽故意從女兒碗里夾走了一塊她最愛吃的香腸,想看看女兒會不會生氣,結果,女兒竟把她碗里的香腸全部給了媽媽。" 今天就先給媽媽吃吧誰讓她是我愛的媽媽吶 "。

當家長給孩子做好榜樣,給孩子滿滿的愛與尊重時,就會發現孩子會自然地回饋給你。張家界心理學會的會長梁定召說:「感恩應解讀為珍惜,是對相互間的情義的珍惜。感恩也應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面的道德要求,否則就又是道德綁架了。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領導與員工,甚至施捨者與接受者之間,等等,都應相互珍惜對方為自己付出的情義,即相互感恩。」

家長在接受孩子的感恩的同時,也要同樣地感恩孩子。你要教給孩子愛,他們才能學會如何愛你。作為家長不能要求孩子孝順,而是用平等的姿態全身心地去愛他然後收穫他全身心的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