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亦是《桃花源詩》的序言。文中描繪了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網上圖片

陶淵明,又名潛,號五柳先生。他出身於一個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曾經做過東晉的大司馬,但後來家道中落。青少年陶淵明就具有不同於流俗的性格,偏愛自然山水,刻苦求學,懷抱遠大志向。

他希望將來能建功立業,把社會治理得像堯舜時代的盛世一樣,社會和諧融洽。陶淵明先後五次出仕,可惜都不長久,由於當時黑暗的政治現實環境,令他感到非常沮喪,「有志不獲騁」,最後掛冠歸隱。

明仇英桃源仙境圖 (局部) (網上圖片)

歸隱後的他躬耕鄉間,寫詩作賦,其中《桃花源記》便是代表作。文中描述一個漁人偶然進入與世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當地人甚至不知自己身處甚麼朝代,「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作者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陶淵明故居 (網上圖片)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原本是形容一個人與世隔絕,不問世事,但現在多用來形容一個人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也會用來形容一個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