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最順時爲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


二戰時,還沒有印度,只有英屬印度殖民地。另外說明下,印度在英佔及以前,只是個地理概念,而非國名。

莫臥兒王朝也僅統一過印度(地理概念)的北方。所以,英屬印度殖民地,實際上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

除了孔雀王朝和莫臥兒王朝不長的統一時期外,英屬印度是土邦林立、部落斑雜。各種的宗教、語言、風俗不同,很難形成統一國家所獨有的向心力、和民族認同歸屬感。

一,英屬印度軍隊的戰鬥力

二戰印度的團級部隊,每一個營連,都要招募相同部落的人,否則,長官別想帶着這個團。即便帶領這種部隊,去做那怕超過百里的行軍,也很困難,更別說打仗了。

二戰期間,自由印度軍隊,經印度激進派領袖蘇巴斯·鮑斯強烈的要求下,編成爲德軍950兵團的序列。希特勒和隆美爾元帥後來發現,德國上當了。

44年8月,德軍950兵團轉爲武裝黨衛軍管轄,改名爲“黨衛軍印度志願軍團”。由黨衛軍少將海因茨·巴特林指揮。還不到半年,巴特林少將實在無法忍受這種部隊。

作爲德屬印度軍團司令,這一職務所帶來的嘲笑。讓巴特林情願請調到被蘇軍包圍的科爾堡要塞,並最終死在了那裏,也不願意作爲德屬印度軍團司令,而繼續活着。

二戰如此,60年代初何嘗又不如此呢。當時,解放軍依習慣按國軍偏弱的戰力標準,去準備反擊行動,那知一打過去,馬上就發現用力過度了!

二戰三哥有多厲害?就不好意思多說了。

二戰日軍最順時爲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


二,大和民族的性格和軍國主義的成因

下面分析下二戰前倭族性格。倭國位於亞洲東北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加上6800個零碎小島所組成的。

生長在這麼個七零八落逼仄的環境中,民族心情自然得不到放飛。這還不論,更要命的是,颱風、地震、火山爆發、山體滑波,時不時的會光顧這個列島。

說實在的,大和民族的家底是比較惡劣的。整個民族是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暫且居之的心態暫居列島其上的,列島也就只能提供這種暫且安身、不可立命的環境。

這種地理資質條件,隨便攤上哪個民族也受不了。

倭國是清一色的大和人,加上極少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文化上受到隋唐帝國的遮蔭很多,佛、儒、樂、畫、以及印刷、製陶、冶煉技術都是從中國傳入,公元8世紀,才借力於漢字草書創造了自己的文字。

看看倭國保留下來的古建築,滿滿盛唐風範的影子,支撐了倭國多少年的文化。佛教也經我們中轉改造,傳到了倭國,很快並肩了其本土的神道教。

到了近代以後,1868年,天皇命令神佛分離,並開始打壓佛教,強化了神道教,將對天皇信仰借身於神道教,建立了**神社(你懂的)來祭奠明治神宮、平安宮(歷代天皇的神位)和戰歿者。

這便是倭族面對的精神環境。

這種民族家底和精神環境,還不能催生軍國主義。

鎖國的倭國是在嘉永6年(1853年),被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裏一腳踢開了國門。閉關幾百年倭國民族戰戰兢兢、心情複雜地,看着塗着柏油防蝕的艦船,開進江戶灣橫須賀港。這些艦船被倭人稱爲”黑船”。

佩裏傲慢地遞交了要求倭國開國通商的國書後,次年,倭國幕府無奈地簽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即神奈川條約)。

二戰日軍最順時爲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


然後,倭國率先成爲亞洲首個工業化和資本化的國家。工業化給了倭國以強大國力支撐的同時,將資源貧乏、地域彌散困窘的家底,展露無遮的推到了心態本就不安、危機感深重的倭族的面前。再加上神教結合天皇信仰業已完成,倭族這種靠自身家底的賞賜,吃不上好飯的掠奪心態開始滋生。

到了這裏,軍國主義纔算誕生了。並且讓見強者卑躬屈膝、見弱者無理掠奪的偏執,愈加的更爲嚴重,完全見不到原本師之中華,不卑不亢、雍容中庸的教習。

說到底,小編認爲,地理環境和精神環境由於工業化、資本化的藥引的催發,二戰前倭族對外態度裏,似有一種以反抗、劫掠、自卑、自大的偏執爲裏,師習、和善幻像爲表,常常伴有軍國主義和鳩佔鵲巢的衝動,以及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自虐、忍耐的複雜症侯羣的民族性格。

三,二戰日本爲何不趁勢佔領印度

分析完倭族的性格和軍國主義衝動的由來,再來說下二戰日軍爲何不乘機佔領印度。

鑑於倭族所處資源貧瘠的地理環境,和倭族獨有強烈的危機感和反抗、掠奪、自卑、自大的複雜性格,日本對促成自身工業化所急需的資源,有一種異樣的、剋日到手的算計心態。

別看王權始祖、神武天皇發佈了“八紘一宇”的詔敕,這僅代表着一種倭國對外的,一種要納五洲四海於麾下的態度,日軍大本營卻很務實的深知,急需的資源來自於何方,兵鋒就指向何方的道理。

二戰日軍最順時爲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


急需的資源,首先是石油,其次是鋼鐵,這兩樣是支撐倭國工業化和擴張的根本。

三四十年代,倭國對民國的石油資源進行勘測後,認爲民國並沒有石油資源(59年才發現大慶油田,否則倭國真的不需要急於南下),所以,當美國舉起石油、鋼鐵製裁的大棒後,除了向美國開戰以外,另一個動作,就是急速地南下尋找石油和鋼鐵的替代國。

緬甸及荷屬東印度是以盛產石油、鋼鐵、橡膠等戰略物質的地方。荷屬東印度並不是英屬印度。它包括蘇門答臘和鄰近島嶼、爪哇及馬都拉、婆羅洲、蘇拉維西及桑義赫和帕勞羣島、馬六甲和小巽他羣島。

英屬印度所產的資源,壓根不是倭國所急需的。而且印度還是英國在亞洲殖民地上榮譽的明珠。

由此,日軍大本營發佈了南方作戰計劃,所劃定的範圍是,“菲律賓、關島、香港、英屬馬來亞、緬甸、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蘇拉威西、俾斯麥羣島、荷屬東帝汶島”。壓根就沒把印度劃入作戰範圍。

攻佔任務中的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緬甸即爲日軍的最後一戰。

日軍大本營爲此,還特意向南方軍司令部作出了說明,對緬之戰的目的,1,保障馬來半島作戰側翼的安全,2,切斷援蔣物資的路線,3,加大對印度和民國的壓力。

二戰日軍最順時爲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


很明顯,這已很好的說明了,對印度邊境重鎮英帕爾的“烏”號作戰,不能視爲倭國進攻印度的一部份,而應視爲,1.廓清緬北的一個保護側翼的戰術動作,目標在緬甸,而不是在印度;2.切斷美國援助國民政府軍事物資的運輸線路,擊潰民國政府的抗倭意志,穩定前出之南方軍的大後方。

因爲英帕爾是英軍反攻緬甸的前進基地。由牟田口廉也中將的15軍旗下的第18、31、33師團分別實施。鑑於15軍無預備隊,南方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從菲律賓調來第2師團充當預備隊。

反過來, 如果印度是日軍大本營的菜。這意味着日軍戰線,又要拉長3千多公里,就算英軍配合日軍放水,不放一槍,撤出其自認爲的亞洲殖民地上榮譽的明珠——印度。一個新的印度佔領區,需要日軍用更多的兵力去防守。

即使計算三哥日後也不會獨立,僅維持印度佔領區的治安防衛,就至少需要10個師團。此外,還要要維持荷屬東印度、緬甸佔領區的駐屯,切斷澳美的聯繫,加上對民國的駐屯治安的兵力,日本人又到哪兒去弄這麼多師團?倭族所特有的算計性格又何從提起呢?

二戰日軍最順時爲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

二戰日軍最順時爲什麼沒佔領印度?印度二戰時期有多厲害?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