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1、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可以說是醫學領域裡最神奇的一個效應之一。

在這裡,你甚至有種唯心主義力量第一次打敗唯物主義科學的錯覺。

當然,科學家暫未搞明白原因,並不代表裡面含有非科學的玄幻因素在裡面,因為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醫學太年輕了,它是所有科學裡面最年輕的,所以很多黑盒子裏的迷霧我們依然看不穿。

安慰劑效應自從1955年由畢闕博士提出以來,就一直佔據著醫學類實驗中不可或缺的排除因素,同樣也催生出了雙盲實驗這個更加科學的實驗方法。

畢竟安慰劑效應本身,說明瞭不管藥丸裏裝的是真的葯,還是澱粉,只要你認為有效,都會對癥狀起作用,身體指標會明顯改善。

那麼這就會讓很多藥物實驗失去效果,於是雙盲實驗出現了:分葯的醫生,喫藥的患者和記錄癥狀的第三方都不知道哪個是安慰劑哪個是真葯,最後根據統計結果看療效。

安慰劑效應,實實在在的說明瞭一個人心態的重要性,但是它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保健品市場越來越混亂。

因為保健品的真實療效,遠遠達不到他所賣的價格,而起效的來源卻是你自己「相信」的心態。

人的身體這套系統,有神奇的安慰劑效應,你相信所以你擁有,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體系裏,也有著名的標籤效應(給他人和自己貼標籤的過程,會加深標籤的刻板印象甚至讓對方往標籤化去靠攏),還有羅森塔爾效應(當你在人際期望中對對方產生正向/負向期望的時候,會讓對方往期望的方向靠攏)。

相信有相信的力量,這是正面的。

但是不相信,或者相信不好的,那也會產生這樣的力量。

比如反安慰劑效應。

2、反安慰劑效應

當你相信你身體會變好的時候,你的身體指標是會真的改善的。

同樣的,讓你覺得你身體非常不好的時候,效果也是槓槓的。

在科學雜誌《新科學家》的最新一期研究裏,有幾個關於反安慰劑效應研究的例子。

比如有人都覺得自己睡眠不好,於是第二天精神萎靡,做什麼事情都覺得累,於是去看醫生,醫生就給他帶了一個手環,監測一下睡眠質量,以便好針對性治療。

過了一週,再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卻告訴他根據手環監測數據,每天他的睡眠質量都非常高,穩穩的每天能睡7-8個小時,非常好啊?!

但是當他自己覺得睡眠永遠不夠的時候,他的身體也會覺得不夠,於是第二天身體就調節到了不夠的狀態。

還有一個女孩子,正在減肥,所以天天控制高熱量的食物,只喫很多低碳水的「健康食物」,但是這些健康食物總是喫不飽,也沒什麼口感。

有一天公司聚會,在桌子上有很多精美的小蛋糕,她過去看了看,非常想喫,但是一想起裡面的高熱量,就覺得非常恐怖。

這時候服務員上來和她說,這是用低熱量的材料做的,你可以隨便喫,不影響體重。

於是女孩子這次喫了幾個,但是感覺依然喫不飽,於是又喫了很多。

其實服務員當時說謊了,這是真實的標準高熱量蛋糕,但是女孩子以為是健康食品,所以她的身體不斷的分泌「飢餓激素」,讓她覺得這些食物「應該」喫不飽。

所以,人的思想,可以切實地,影響人的身體狀況。

當你認為你的身體不舒服,那麼它就會不舒服,當你認為身體會康復,它真的慢慢緩解。

甚至於,當你認為你會死,它也會執行命令,1970年代的時候,美國就有這麼一個例子,有一個肝癌晚期的患者,在被告知結果以後不久就死了。但是他的解剖結果卻發現是誤診。

這個和那個把犯人關在衛生間裏,然後假裝割一刀,打開滴水水龍頭(以為在滴血),最後第二天死亡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你不相信藥物有效,當你相信你的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你的身體會做出非常誠實的反應。

3、大腦的神奇控制

人的思想,對於身體為什麼有這樣的影響力呢?

科學家們,只是知道了大概的邏輯——激素。當你的情緒變化以後,你的身體會分泌相應的激素,從而影響身體的方方面面。

比如針對壓力的最新研究結果,壓力對一個人身體健康是否有影響,不是取決於壓力的大小,而是取決於這個人對於壓力的態度。

當你覺得壓力是有害的,那麼你的身體就會受到影響,當你覺得壓力是動力,或者壓力沒什麼的時候,你的身體就不會產生反應。

同樣的道理,安慰劑效應也是如此,只是具體哪幾種激素,是單獨作用還是複合作用,如何進行作用,尚處於黑盒子裏的迷霧狀態。

不過,雖然原理暫未清晰,但是科學家們更關心——有什麼用。

因為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也非常神奇的概念——就算我們知道這是安慰劑,身體也依然會有效。

所以上面例子裏的女孩子只要以享受美食的心態去喫每一頓飯,哪怕她喫的是健康食品。她應該說服自己,這頓喫得很好、很多、很飽,讓身體減少分泌飢餓激素。

那些睡眠真的不好,或者睡眠時間不足的人,也可以說服自己,我身體非常棒,只要睡5個小時依然可以精力滿滿,也可以調整第二天的狀態。

斯坦福大學心理與身體實驗室(Mind & Body lab)的科學家艾莉雅·克拉姆(Alia Crum)做過一項實驗,他們找了84個酒店的清潔工。她們的身體狀況一般,普遍都有點血壓高。

然後克拉姆告訴其中一半的人,說你們做的這些打掃衛生的工作,每小時要消耗200卡路里的熱量,這其實已經滿足了美國醫學界給的鍛煉標準 — 你們幹活兒,其實就是在鍛煉身體啊!對另一半人什麼都沒說。

過了一週以後,被告知工作=鍛煉的那組人平均體重降低了1公斤,血壓也回歸了正常水平,另外一半則沒有反應。

也許身體變好的這一半人,是因為心裡暗示在工作中更傾向於鍛煉的原因,但是也有可能就是他們的心態變化的原因,導致了身體的改善。

不過克拉姆調查後發現,事實的真相更傾向於後者,也就是心理因素帶來的影響。

記得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時光膠囊,就是讓一組60歲的老人家,在一個80年代裝飾和風格(裡面所有的裝飾、電視、報紙、飲食都完全模仿20年前)裏生活一個月,他們也完全模仿那個年代的心態和生活方式。

結果就是一個月後身體檢查數據驚呆了醫生們,所有的指標都回升了,血壓、血糖甚至肌肉反應都往年輕態發展。

這就是心理狀態,對於身體的神奇反應,這也是大腦的神奇力量。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如果你想年輕態,那麼時刻用20年前的心態去生活,去體驗,去要求自己,去感受,那麼你的身體也能夠接受到這種信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