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並不贊同這樣的說法。說出這樣話的人恐怕對宮崎駿不瞭解,對《起風了》也不瞭解。

很多人都知道《起風了》的主人公的原型是設計出零式戰鬥機的掘越二郎,以此為根據說本片美化戰爭和侵略,這樣未免片面。

因為片尾明確表明了致敬掘越二郎還有作家崛辰雄。而且《起風了》片名和部分情節也取材自崛辰雄於1937年創作的小說《起風了》。

崛辰雄在戰爭中以奧地利詩人裏爾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堅守沉默為例,認為沉默是最好的選擇。以沉默來表達自己反對戰爭的思想。

因此僅以掘越二郎的人物原型說影片美化戰爭和侵略是片面的。

而且,讓我們再回到影片中。儘管影片主角二郎沒有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反戰立場(這一點恐怕就是讓人誤會的地方),但是透過影片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行動,我們細加分析也可以看出宮崎駿傾注於人物和影片的反戰立場。

《起風了》是一出在戰爭時代個人理想和愛情都因此而毀滅的悲劇,如果說這都算是美化戰爭和侵略的話,那世界上所有戰爭題材都是這樣了。

影片一開始,二郎夢中坐著飛機翱翔於天際,卻被黑色扭曲的炸彈炸毀。這一幕明明白白預示了二郎的理想將因戰爭而毀滅。

二郎的理想是什麼?

是飛機夢,造出美麗的飛機。

他的理想實現了嗎?並沒有!因為戰爭,他造出美麗飛機的理想最終都沒有實現。

在二郎眼中,美麗的飛機不是性能強悍的戰鬥機,不是他最後設計出來的廣受研究院和軍方讚譽的戰鬥機。

影片中,二郎認為美麗的戰鬥機是在德國參觀中,一家小型的民用飛機。在日方人員參觀容克斯博士的研究所的時候,他們重點在於那個龐大的可以用來改造成轟炸機的飛機。

而二郎卻走到旁邊的小型民用飛機旁,並發出「真漂亮」的由衷讚歎。

在最能體現主人公內心的夢中,他和自己的偶像、精神導師卡普羅尼對理想、對飛機的談論中,二郎向其展示的理想中的飛機模型是一駕純白的無引擎,不搭載任何武器的飛機。

影片最後,二郎在滿是飛機廢墟的草原行走,再次遇上了卡普羅尼。他對二郎說,好壯麗啊,做的十分不錯。但是二郎說,但是最後沒有一架飛機能夠返航。卡普羅尼說,飛機是受到了詛咒的美夢。

是什麼讓其遭受詛咒,自然是戰爭。若無戰爭,翱翔於天際的飛機就是搭載人飛翔藍天的自由之翼。

最後,二郎的妻子菜穗子出現,對二郎說,活下去。然後隨風而逝。二郎的理想也終於隨風而逝。

而且影片藉助角色之口,表達了對日本自殺式的展開戰爭終將毀滅的立場。

在山上旅館的德國人還有二郎自己聽聞日本對中國、蘇聯、美國等國家開站,說「日本會毀滅」

戰爭會讓日本毀滅,這難道還不夠反戰?


我感覺這部電影是表達了反戰情緒的。

電影開頭講述的是主人公崛越二雄對於飛機的著迷,在做夢的時候與義大利飛機設計師卡普羅尼一同登上了一架新式飛機,原本是戰鬥機,但是上面卻滿載了卡普羅尼先生請來的平民工人。他崇拜卡普羅尼先生,甚至這個人貫穿了他一生的夢境,做這樣的夢一定也表達了他內心反戰的想法。

在一次飛機試飛的時候,飛機失事,崛越二雄說過,我可以減輕飛機的重量,但前提是不配有武器彈藥。這說明他內心是不願意自己設計的飛機配有彈藥的。

後來崛越二雄的愛人菜穗子病重咯血,他趕回去看她,由於設計任務緊迫而繁重,在趕回去的路上還在拚命的計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淚水打濕了計算紙,這說明他心裡其實更牽掛著自己的愛人,但迫於無奈只能短暫見過一面後就匆忙離開。

直到後來菜穗子為了陪伴他離開了療養院,以及病重去世,都表明如果沒有戰爭,崛越二雄會有更多的時間與菜穗子待在一起,甚至在他的陪伴照顧下菜穗子還有可能痊癒。

崛越二雄的飛機夢不一定非得設計戰鬥機才能實現,如果設計的是民用飛機,他還可能帶著菜穗子一起周遊列國。

末尾再提一句,因為這部電影,宮崎駿在日本國內被打上了「反日」和「叛國者」的標籤,這足以說明他對二戰的反對以及對和平的嚮往。


看了《起風了》,宮崎駿這次說要退休,從這部片看來,是真的了。《起風了》從一開始就是明朗的畫風,慵懶悠閑的音樂,一個少年作著夢,卻也是他未來的夢想,夢想因為近視而扭曲、殞落……但是不能開飛機,還是可以造飛機,看來恰似一部有志者事竟成的勵志片。

青年時期的主角,在火車上巧遇幼年的菜穗子,兩人都受過外語教育,在當時知識份子極少的情況下,一見面就互有好感,緊接著在大地震中,小女孩把主角當成白馬王子,青年卻施恩不求回報,連名字都沒留下就走了,等到地震過後,纔想念女孩,想去拜訪,街區卻已經夷為平地,無處可尋,就這樣蹉跎了光陰,沒想到兩人卻在風景勝地相會,看似是一部純情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甜美愛情片。但這部片其實卻是一部悲慘到不行的電影。

據說,每當宮崎駿煩惱下一部動畫的題材時,都會認真參考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的意見。但當鈴木敏夫建議改編宮崎駿曾經在月刊連載的漫畫《風起:妄想重返》時,卻被宮崎駿一口拒絕。

宮崎駿拒絕鈴木敏夫的建議,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宮崎駿不拍不是給小孩子看的動畫,二是宮崎駿的立場向來反戰。宮崎駿認為,《風起:妄想重返》的故事有機會被別人指是宣揚戰爭。不過,宮崎駿最終也被鈴木敏夫說服。鈴木敏夫認為,把反戰的信息帶到戰機設計師的成長故事之中,雖然有點矛盾,但這正是最好的做法。

所以明明是戰爭的故事,但電影裏卻沒有半個戰爭的畫面,用宮大師話來說,能避免就避免,因為他不想挑起過去的傷痛,深刻的將他的"反戰"情緒與智慧融合在這部電影裏。


過度偏執,先入為主,文化層次不足的人才看不出反戰意味。

開篇主角夢中的飛機已經有零式戰記的雛形。但是飛機飛翔的很寧靜,這篇寧靜也為整部電影墊下基調。

中篇看見了地震的苦難,主角依然困難懷揣夢想前行。宮崎駿強大的敘述能力,在此時已經讓觀眾潛移默化的無法和0式戰機做關聯。後面的與妻子相遇,平靜的告別,一點點的把夢想實現。

最後一幕,原型機飛上天空的時候,觀眾已經完全忘記0式戰機這回事了。但是就在原型機器在安靜的天空中飛翔,一個順暢的盤旋之後。畫風突轉,搖身一變為零式戰記了!這一刻我淚目了。

一個安靜平和的人,懷揣純粹夢想,放棄快樂愛情為其實現而奮鬥。這個夢想的果實,卻在戰爭年代,搖身一變,成為軍國主義罪惡的機器,成為噴吐火焰收割生命的惡魔。

宮崎駿花了99.9%的時間,講述了一個美好的故事。卻在最後0.1%時間將其完全摧毀。這個敘事水皮已然是他生涯最高峯。也表達了他生涯最有寓意之反戰。還看不出反戰意味的人,建議重新看!!!!!!


說實話,我覺得這電影較之被國內媒體廣泛批鬥的永遠的0,反戰思想表現的不是那麼深刻。

永遠的0反映的是神風自殺特工隊的故事,而且原創作者否認南京大屠殺,國內媒體便都一口咬定這是部宣揚軍國主義思想的影片。然而我看過之後覺得,這是部不折不扣的反戰片。裡面的主人公意識到那場戰爭日本註定失敗,飛行員們去自殺特攻毫無意義,便想方設法讓他們活著回來,等戰爭結束後好好過日子。

起風了,如果不是宮崎駿指導,估計國內媒體也得一片攻擊謾罵之聲,得說美化沾滿被侵略國家軍民鮮血的零式戰鬥機的設計師。還有這麼一句臺詞,掘越二郎說僅僅是為了研製更好的飛機。按照國內媒體的尿性,居然沒有說這是為了推脫責任,這也算是個進步。畢竟,武器設計師算不上戰犯。至於這片子反戰不反戰,僅有幾個鏡頭通過周圍環境反映他內心的失望和傷心,因為自己研製的飛機被當成了侵略工具。情節上更多的是像個紀錄片似的反映他的人生經歷。所以我覺得反戰思想是有,但不深刻。


這部動畫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也是最用心的一部,就像一個老人,娓娓道來自己的一生,我就坐在他身邊傾聽他講述。

一開始會為他對飛行的熱愛而感嘆,後來看到國家在那個落後年代想要進步的艱辛,再後來會被他的愛情故事感動的落淚。生活往往比電影更精彩更傳奇,真正的好電影,就是這樣,是不加任何修飾的白描,多一分都讓你覺得做作,少一分都覺得不夠傳奇。

宮崎駿沒有刻意迴避戰爭,也沒有美化戰爭,因為這就是真正的人生。至於一直糾結於政治話題的討論的人,適合生活在中學的歷史課堂裏。


設計戰機的人明知道是為日本空軍設計的不是去做民航客機 宮崎駿的動畫裏 把設計者打扮成一個愛好和平心中有理想 正直的人 動畫裏出現東京被轟炸的場景一片火海 是在述說戰爭給日本人帶來的災難 卻絕口不說明 戰爭發起的起因 動畫裏也不說日本 戰爭給鄰國和世界帶來的災難


謝邀。我沒看過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起風了》,無從評論。至於「美化戰爭」一說,要看是什麼樣的環境而論。當今世界,看起來是「世界大同」,但為利益而戰在局部地區還是風起雲湧。我們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是體會不到戰爭的殘酷給人民帶來家破人亡的災難。因此,我們不要戰爭。但我們也不懼怕戰爭,要居安思危,為和平而戰。


《起風了》確實引起了爭議,這些爭議在中國並不明顯,在日本反而顯得更加突出!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起風了》雖然描述的是二戰時的作品,但它並不宣揚戰爭。整片都顯得自然安靜,沒有戰爭場面,但體現出了日本戰時經濟的慘淡,這樣反而映襯出戰爭的醜陋!這也是宮崎駿的意圖。

爭議點在於影片描寫的是零式戰鬥機的總設計師。零式戰鬥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日本海軍的主力艦載戰鬥機,被廣泛運用於中國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區。「零式戰機」這幾個詞,使人們很容易想到戰爭,侵略和苦難!

宮崎駿為什麼還要這樣取材呢?我想這樣宮崎駿是個飛機迷有關!

宮崎駿所在的家族經營一個飛機工廠,屬於軍工企業,所以戰爭後期物質匱乏中也能保持頗為溫飽的生活,宮崎駿度過了相當自由的幼年生活。由於身體不好、不擅長運動,宮崎駿對靜態的繪畫很有天分,特別對於飛機興趣濃厚,並成為終身的愛好。

因此,宮崎駿的《起風了》以二戰時期的零式戰機及其設計師為主題,想必也投入了不少個人情感。

宮崎駿於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期間在月刊《Model Graphix》上連載漫畫作品《起風了》。一向以反戰立場著稱的動畫人,卻出於種種原因對殺人的戰鬥機和戰列艦無比癡迷,各種的矛盾性在這部極具個人化色彩的作品裡分外突出。也許正因為這份矛盾性以及無處不在的人生八苦況味,令宮崎駿最初全然沒有將其拍攝成動畫電影的意向。最終成功促成該企劃的正是宮崎駿的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鈴木敏夫,他於漫畫連載之初便拋出映畫化的提案,但宮崎駿以"動畫電影應為兒童而非成人製作"為理由斷然拒絕。而鈴木製作人指出"宮崎駿應就其(作品中)的矛盾性給出自己的回答",此言準確擊中要害。在網站公開的企劃書中,宮崎就製作意圖做了如下解釋,"這部電影既非對戰爭予以控訴,亦非意圖通過對零式戰鬥機的傑出之處之描寫來鼓舞日本的年輕人,卻也不想掩飾二郎真心打造民用飛機的心願,只希望講述這麼一個忠於自己的夢想、不斷奮進之人的故事。"

《起風了》中的男主角自幼便對飛機抱以濃厚興趣,這跟宮崎駿自己很像!而成為一名真正的飛機設計師何嘗不是宮崎駿久違的夢想!

瞭解宮崎駿動漫的同學都知道,他的作品一直崇尚的是和平美好,這種和平不僅是人類之間,還有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

宮崎駿為了抗議伊拉克戰爭,他拒絕出席2002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他說:「我不想去一個正在轟炸伊拉克的國家」。

宮崎駿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也是日本為數不多能夠認清歷史的人!

他曾經批評安倍修憲「實在愚蠢」,他還說「和平憲法就像一盞照亮希望的明燈」。

《起風了》很成功,最終於2013年底影片在日本地區收穫120億日元,成為2013年度日本最賣座的影片。

儘管影片的題材與戰爭有關,《起風了》卻傳遞了一種安靜的反戰信息。其公映的日期卻正值日本政治環境中對外交政策採取鷹派立場的敏感時期。而宮崎駿本人也指出了日本應對以往歷史罪行道歉以及不能隨意修改憲法等等。如此言論激起了日本右翼保守派們的憤怒,許多人通過互聯網表達對於安倍民族主義政策的支持。在雅虎日本網站關於電影《起風了》的頁面上,超過2000條評論,許多網民都在指責影片傳遞的和平主義信息。稱其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左翼」傾向電影,有人甚至給宮崎駿打上了「反日」和「叛國者」的標籤。

韓國媒體認為「宮崎駿敢言令人佩服」,韓國MK新聞網讚揚道:「宮崎駿博愛以及追求世界和平的想法令人欽佩。」 中國央視則特別對《起風了》進行專題報道,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也稱「有一種力量叫宮崎駿」。

宮崎駿是中國的朋友,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藝術大師!


卡拉什尼科夫發明出了AK-47突擊步槍,這把步槍奪去了千千萬萬的生命,他晚年為自己發明槍械追悔莫及。他是世界的罪人嗎?罪惡不在零式戰機,不在他的發明者。在於煽動,逼迫飛行員去製造罪惡的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