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無情,白衣有愛 地震大災之後,不可忽視的災後疫情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了7級地震,截止今日共造成了19人死亡,247人受傷,成都大學附屬醫院九寨溝分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已經在積極槍擊受傷人員。心身醫學科也已經做好後期進行心理幹預的準備工作。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衛生應急隊伍和國家級醫療、防疫、心理專家隨時待命,根據需要及時馳援。

地震以其爆發突然、破壞力之強號稱羣害之首,不僅對災區的基礎設施、住房和公共場所造成嚴重的破壞,還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其他災害,包括水災、煤氣、有毒氣體泄漏,細菌、瘟疫等對生命財產造成威脅的次生災害。

從歷史上看,地震、洪災等自然災害後,往往在後續會出現傳染病的流行或爆發,使得“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幾乎成爲駭人聽聞的必然規律。

地震無情,白衣有愛 地震大災之後,不可忽視的災後疫情

1556的陝西大地震受災死亡10萬人,而次年的瘟疫竟然導致了70萬人死亡,發生在河北唐山1945年的灤縣地震以及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倖存下來的人們無一例外都面臨着嚴重的瘟疫威脅,導致了1976年當地腸炎、痢疾的發病率較往年增加了幾十倍、上百倍。

而2005年發生在印度詹木喀什米爾的地震,造成了2個月內當地急性腹瀉病例發生了1786起,4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佔到了20%。而2008年汶川地震後,國家派出了衛生防疫人員第一時間開展了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使得汶川地震後未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及公共衛生事件,充分說明災後以防爲主的疫情防治的重要性。

地震無情,白衣有愛 地震大災之後,不可忽視的災後疫情

疫情流行的原因

傳染源的普遍存在是發病的根源。如患傳染病的病人、病原體攜帶者、人畜共患的動物,攜帶病原體的動物,另外環境水域、土壤等腐生性病原體、芽孢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在特大地震後隨着腐爛的動物屍體的暴露、環境溫度的升高、雨水的沖刷等,都會使病原微生物污染面積逐漸擴大。

地震無情,白衣有愛 地震大災之後,不可忽視的災後疫情

震災後傳播途徑更容易實現。震後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的了嚴重的破壞,安置災民密集,人員流動頻繁,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風險;地震造成了動物棲息環境的破壞,使得大量昆蟲遷徙,增加了蟲媒傳播疾病的危險。震後供水設施破壞,導致飲食的安全性大大降低,接觸污染水源的的風險,最容易導致大規模的傳染病的爆發流行。發生在印度克什米爾的大規模腹瀉,事後調查就是因爲水中含有輪狀病毒引起。還有一些人畜共患疾病,如:傷寒、甲肝、霍亂、血吸蟲病、炭疽等也容易在疫區流行。

震後使易感人羣增加。震後人們處於各種危險環境,人員傷亡、生活條件差以及倖存者的驚恐、悲傷、心理創傷、失去親人的痛苦等,導致人羣免疫水平普遍下降,對傳染病增加了易感性。

地震無情,白衣有愛 地震大災之後,不可忽視的災後疫情

震後傳染病預防

臨時安置環境的選擇。災後大多災民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爲預防傳染病的流行,應該首先保證環境衛生,臨時安置點不能太過集中,不可以距離水源太近,防止生活垃圾污染下游的水源,造成水介質傳染病的流行;廁所應安置在遠離江河、飲用水源的位置,每天進行滅蚊蠅消殺、糞便每日施加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大便坑內的積存達到40-50cm時應用草木灰或泥土覆蓋,最後覆土掩埋。及時處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定期噴灑殺蟲劑等。

傳染病監測

基於震後的特殊環境,個人一旦發生呼吸道疾病、發熱、腸炎腹瀉、食物中毒等事件,一定立即向醫療救護機構彙報並及時救治,以便迅速確定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

地震無情,白衣有愛 地震大災之後,不可忽視的災後疫情

保護易感人羣

對災後容易發生的傳染病可以進行免疫接種,如:1、病毒性肝炎,可以注射人血球蛋白,控制甲肝的發病率;2、破傷風,對所有有傷口以及皮下組織受損害的危險人羣,應該預防注射破傷風抗毒素;3、狂犬病,災後有緣環境的變化及對家養犬的約束下降,容易出現被狗咬傷的事件,一旦發生,一定積極、及時的注射狂犬疫苗等。

地震對災民的心理影響

災震後在受災羣衆中最容易出現心理恐懼、焦慮、失眠、精神恍惚等各種心理創傷,據調查,汶川地震後發生這種應激源性心理創傷的人羣達到14.1%和16.2%。作爲一種負性事件,嚴重者不僅可以造成近期的心理危害,還可以造成身心健康的遠期影響,所以,在經歷嚴重的地震災害後,如果出現上述情況且不能緩解,有必要做一下心理諮詢,積極應對相關的心理問題。

地震無情,白衣有愛 地震大災之後,不可忽視的災後疫情

事實證明,災害疫情可防可治,需要國家和個人共同應對,按照傳染病的防治原則,採取控制、治療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易感人羣的自身抵抗力等措施,對於地震後傳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非全部與九寨地震相關)

【參考文獻】

代娟,張定梅等《地震後預防傳染病流行的策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