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們感慨傳統配置機構力不從心的同時,2017年以來,境外投資者在債券市場大肆“買買買”的豪氣不禁讓人刮目相看。最新資料顯示,境外投資者託管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債登”)的債券規模已連增16個月,持倉逼近1.3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且6月增持力度為今年以來最大。

業內人士認為,近期人民幣利率與匯率走勢變化,可能影響未來境外投資者投資節奏,但我國債市開放政策效應將繼續釋放,從全球範圍看,人民幣資產仍具有吸引力,外資流入我國債市趨勢不會改變。全球主要債券指數已“盯上”中國債券,未來可能將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
漸成不可忽視的邊際力量
中債登日前發佈的統計月報顯示,截至6月末,境外機構在該公司的債券託管量達12958.56億元,在繼續刷新歷史紀錄同時,環比上月末增加870.85億元,增持量創今年以來新高。
6月份,中債登託管的債券共增加7313.52億元。在主要投資者中,商業銀行託管量增加4080.14億元,仍為絕對增持大戶;非法人產品(各類資管產品)託管量增加1587.50億元,僅次於商業銀行;緊隨其後的便是境外機構,增持規模超過保險機構、證券公司等。若將外資銀行考慮在內,6月份,外資機構增持規模實際達千億元量級。
統計顯示,自2017年3月以來,境外機構在中債登債券託管量已連續16個月增加。
2016年末,境外機構託管量為7788.49億元,全年增加1762.64億元;2017年末為9741.45億元,全年增加1952.96億元;今年半年時間,已增加3217.11億元。
上述統計均以中債登統計資料為基礎,統計範圍為在中債登託管的相關債券,不含在上海清算所託管的債券以及直接在中證登託管的公司債等。目前,上清所尚未公佈6月份託管資料,但5月份資料顯示,境外機構託管在上清所的債券總額為2266.25億元。截至今年5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債登和上清所託管的債券總額約為14350億元。
保守估計,當前境外機構在我國債券市場的持倉規模料已超過1.5萬億元。
以中央結算公司資料測算,目前境外機構持有的債券規模在全市場占比約為2.6%,再創新高。雖然持倉規模仍有限,占比量還不高,但增勢明顯。
業內人士表示,境外投資者已逐漸成為我國債券市場一支不可忽視的邊際力量。
政策效應+主動進場
業內人士認為,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人民幣債券,一方面得益於我國債市開放政策效應持續發酵,吸引各類境外投資者入市;另一方面也是人民幣資產投資價值受認可,外資主動進場的結果。
近年來,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這是外資入市力度不斷加大的基本背景。
從時間線上看,2010年以來,境內債市對外開放步伐加快,人民銀行先後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人民幣境外清算行和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2016年2月,人民銀行允許各類境外金融機構及其向客戶發行的投資產品,以及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等投資銀行間債市,同時取消投資額度限制。至此,絕大部分境外金融機構都能夠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
2017年7月,“債券通”上線試運行,境外投資者可通過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直接投資於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管道進一步拓寬。
到目前為止,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管道已有三個:
一是QFII和RQFII。外匯局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QFII投資額度為1004.59億美元,RQFII投資額度為6220.72億元。二是CIBM即直接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在人民銀行2016年發佈的“3號文”規定下,大部分境外機構投資者均可通過申請直接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據央行公佈,截至2018年5月末,共有65家境外央行類機構、308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三是“債券通”。目前,“債券通”已平穩運行1年。據官方公佈,截至2018年6月底,共有356家機構投資者參與“債券通”,涵蓋21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境外機構配置人民幣債券熱情升溫,這是外資入市力度加大必要條件。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影響力提升,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需求不斷增加,而對於境外央行類機構等主要機構投資者來說,貨幣和債券市場工具是其投資的主要標的。
外資入市大趨勢難改
境外投資者很關注人民幣未來的利率和匯率走向。平安證券專題報告認為,境外投資者在投資我國債券市場時,主要目的是追求收益,即考慮中外利差相對收益和匯兌損益之後的綜合回報。
2017年就是這樣,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債市收益率走高,中美利差擴大。這一局面保持到今年初,但最近出現了一些變化:在美元走強背景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回落;中美貨幣政策取向存在差異,中美利差水準開始收窄。目前,10年期中美國債利差不足70基點,處在過去7年來低位,而2017年11月,這一資料一度超過160基點。
利差和匯率變化,使人民幣債券對外資吸引力相比2017年四季度或2018年初有所下降。未來境外投資者如果調整投資節奏和力度並不奇怪。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外資流入我國債市大趨勢不會改變。
首先,對外開放政策紅利將繼續釋放。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3日在“債券通”周年論壇上宣佈一系列支持“債券通”發展的新措施。
從業內回饋看,稅收安排、交割模式、開放回購及衍生品交易等恰恰是境外投資者比較關心或希望解決的問題。這也必將進一步提高銀行間債市對境外機構的友好度和吸引力。
全球主要債券指數紛紛計畫或考慮將中國債券納入,將從中長期吸引更多外資進入我國債券市場。
目前全球三大主要債券指數分別為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JP摩根全球新興市場債券指數、花旗全球主權債券指數。2018年3月,彭博宣佈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中國債券納入指數將從2019年4月開始,用時20個月分步完成。這是中國債券市場首次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花旗債券指數和摩根大通新興市場指數也表示考慮將人民幣債券納入統計範圍。
海通證券薑超等估計,若中國債券被納入全部三大國際債券指數,將會帶來總計約2650億美元資金流入,折合人民幣約1.7萬億元。
其次,人民幣債券吸引力並未消失。今年以來,人民幣債券利率有所下行,但從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考慮,預計繼續下行空間不大;匯率主要受美元走強影響,與其他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相比,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並不大,進一步大幅貶值可能性不大。
最後,雖然匯率影響不小,但也需區別看待。如果境外投資者資金來源主要是美元計畫,且追求絕對收益,當前人民幣利率和匯率走勢確實可能影響其投資意願,但如果是講求全球資產配置的投資者,考慮到上半年人民幣貶值幅度並不突出,債券市場表現比較突出,人民幣資產仍有吸引力。
從6月中債登資料看,當月人民幣對美元貶值3.5%左右,是上半年貶值幅度最大的一個月,但境外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的規模反而創了今年以來的新高。

【大華網路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