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一句話,絕不是幾百字就能解答的。關於羅馬衰亡的研究汗牛充棟,專著也出了很多本,最著名的大概是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但這本書本身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了,觀點跟不上時代。網上的野狐禪就更多了,國內較流行的有以下這些:

一、蠻族滅了羅馬。這個觀點顯然有問題,蠻族固然入侵了羅馬,但其實也撐起了中後期的羅馬,實際上沒有這些蠻族士兵,羅馬早完蛋了。因為羅馬人自己已經當不了兵,主觀願望上早已經沒了共和國時期為羅馬打仗的動力,客觀能力上也不行,沒哪個將軍願意指揮一幫由「羅馬人」組成的軍隊。

二、基督教削弱了羅馬。這是倒果為因,基督教之所以能在羅馬帝國大發展,就是因為社會百病叢生,下層散沙化,非常痛苦,需要宗教的慰藉和宗教帶來的人和人之間的組織性。

三、羅馬人沉溺於同性戀,不繁殖。這大概是反同人士編出來的,事實上不論是希臘還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對基佬都很寬容,那時候為什麼沒有因為基佬而不行了?基佬在人群中的比例就那麼些,社會風氣再寬容,也不能把直男變成基佬啊。

四、自來水用鉛管,導致不孕不育。鉛確實會導致鉛中毒,影響生育。但有研究者對奧斯皮亞的土壤層進行過分析,是公元前兩百年左右的土壤層鉛含量最高,之後的帝國時期並沒有特別高。鉛導致羅馬人口減少的說法過於牽強。

我認為是羅馬進入帝國後,吏治加深導致了羅馬的衰亡。原先的社會人和人之間有緊密的關係,個人屬於某個小集體,小集體屬於某個大家族,自發的社會關係非常發達,秩序也主要是自發維持的。進入帝國時期後,逐漸轉向了吏治。就是由當權者派官吏去各地統治,社會的自發組織逐漸被壓制和解體。這件事有統計數據,帝國初期全國大概也就幾百個職業官吏,到了卡拉卡拉時期已經有上萬了。

吏治必然導致社會成本增加,中下層被壓榨的走投無路,生育率下降,對帝國認同降低。

到了這個階段,也就是斯賓格勒的所謂無意義的碎屑了。之後的滅亡是水到渠成的。除非羅馬是在某個非常偏遠的地區,例如東亞甚至印加帝國,那麼碎屑狀態還能維持很長時間,死而不僵。


肥貓詩曰:

歐陸千載帝業興,國祚歷久起狼烽。

王朝更替終有道,重整河山待後生。

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是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國家。羅馬帝國的版圖東起幼發拉底河,南到阿拉伯非洲大漠,西達大西洋,北至萊茵河,多瑙河。假如在美洲和南極再各擁有一片土地的話,就幾乎快要能與明粉吹噓的明朝版圖相比了。

羅馬有尚武精神,各代帝王以戰維和。士兵訓練嚴格,效忠皇帝,戰無不勝。羅馬軍隊有三十個軍團,駐防在帝國各地,達三十七萬人。兩萬名精兵組成國都的禁衛軍。羅馬的海軍力量不算很強大,因為羅馬人的雄心主要在於廣闊的大陸,海洋對於他們來說是可怕的對象。

羅馬帝國興建大量公路,還分成各種不同的用途和等級,使所有的大城市都彼此聯接,「條條大道通羅馬」,與首都相通。主要目的是為了便利軍團行軍,軍令政令暢通無阻,利於征服。

羅馬交往自由,土地廣大,物產富饒,商業繁盛。地方官在各地執行羅馬皇帝和元老院委派的職責。

長期的國泰民安和穩定,缺少強敵競爭,麻痹了國家和政府,人們的思想逐漸暮氣沉沉,智慧的火焰熄滅了,尚武精神也消失了。公民們樂於服從,耽於享樂,使用僱傭兵來保衛疆土,尚武的勇氣只余虛名。

羅馬帝國後期,皇帝逐步趨向於獨裁,干涉元老院的人選,元老院的獨立性被破壞殆盡。政權干涉了立法,憲法的自由原則就明存實亡。

羅馬皇帝利用手中掌握的兵權,威懾破壞元老院的行政權力。 元老院沒有合法的兵力,就採取陰謀刺殺皇帝的方式來奪取權力。尼祿皇帝死後,有四位皇帝死於刀下。羅馬皇帝也對元老院展開血的報復,從此皇權動蕩不定。禁衛軍發生判亂,藩衛的邊軍也進攻首都,覬覦皇位。

於是,軍紀廢弛,內戰頻仍。

伊拉加巴拉皇帝統治期間,國家道德淪喪,風尚敗壞。這位羅馬桀紂沉湎於酒色荒淫,結果被殺。繼位者亞歷山大想重整軍紀律,卻死於非命。

基督教開戰在帝國的土地上廣泛傳播,國民輕信而狂熱,宗教的權力擴大了,產生了一種新的統治權。

信仰的改變引起社會的變化,國家精神上背離了自由和尚武的傳統。

羅馬的暴君用武力鎮壓反對,破壞了法律的正義原則,擄掠國民財產,據為已有。

國家連年遭受異族入侵,政府又施行暴政,內外交困,人民飽受蹂躪,國運漸衰。列位暴君企圖制止災難的到來,可是徒勞無功。饑荒、瘟疫、騷動、暴亂接踵而至,百姓流徙。

接下來的時間裡,幾位皇帝出身卑微卻能力出眾,擊敗外敵,挽救了瀕危的帝國,帝國中興曇花一現。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當選皇帝,徹底拋棄抹去了古羅馬憲法。帝國大權一分為三,他把政府中心逐步遷離了羅馬.在各省建立朝廷,致使元老院的權力喪失殆盡。但這卻使得國家行政人員劇增,國民賦稅也因此加重。

就猶如中國的明朝末年,「當領錢人的比例超過了出錢人的比例時,各省就受到了賦稅的墓壓」 。

戴克里先退位,加勒里陰謀篡國。一段時間內,羅馬帝國竟同時擁有六位皇帝,內戰再度爆發。君士坦丁戰勝了所有的對手,重新統—了羅馬,但是連年的戰爭耗費了大量國力,賦稅連年增加,軍備屢次擴充,國勢江河日下。

君士坦丁在拜占庭建立新都,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羅馬國祚未盡,餘威綿延近千年。

君士坦丁大帝死後,三子奪嫡,禍起蕭牆,戰亂又起。 後,朱理安繼位,年輕有為,欲行變法,准許信仰自由,改宗教而限基督,歸祖制面循古法。但他親征波斯時戰死,大業遂終。

再者,法倫尼繼位,把帝國一分為二,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與其弟法倫斯分掌。

此後,哥特人聯合匈奴人入侵,全無戰鬥力的羅馬軍團放棄了他們自已和國家的防線,士無鬥志。

哥特人圍攻並劫掠了羅馬城,幾乎把城內所有可以搬運的財富都搶走了。帝國的首都幾乎成為廢墟。

而在東方,「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集結力量,一直打到君士坦丁堡城下,東羅馬帝國靠屈辱的和約才勉強保持住自己的統治權。

基督教在信仰自由的氣氛下成了氣候,羅馬皇帝開始警惕起來,公開迫害教徒。但306年,君士坦丁大帝改信了基督教,於是基督教就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又反回頭來迫害異教徒。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大帝登位,勵精圖治,帝國中興,工農業都重新繁榮起來,但他崇尚奢華,社會風氣敗壞。敕令關閉了雅典學院,歷史悠久而人才輩出的希臘哲學至此斷流。

查士丁尼好大喜功,徒耗國力,死於565年,留下來永垂後世的《羅馬法典》,包含了羅馬法學的精華。

公元800年,查理曼即位,威服四方,親賢臣而遠小人,恢復了西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的勁敵是阿拉伯人,以強悍勇猛而聞名於世。阿拉伯各族好勇鬥狠,在大漠中互相爭鬥。能共御外侮卻不願共享戰利。阿拉伯人脆弱的統一是建立在言語和生活習俗大致相同的基礎上。

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開始自稱先知,四方傳布教義,創立了伊斯蘭教,他自稱是真主的使徒,命令眾信徒用刀劍來傳教。

穆罕默德開始向羅馬人宣戰,三年後他就咽了氣,去見了安拉。

查理曼重建西羅馬,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後被日耳曼國王鄂圖奪得帝位,從此帝國的皇位一直屬於日耳曼國家了。

在東羅馬帝國,伊斯蘭興起而來,保加利亞人、匈牙利人、俄羅斯人四處侵入,更加速了東羅馬的滅亡。

為了恢復聖墓,教皇統治下的教民,組織了十字軍,幾萬朝聖者向耶路撒冷進發,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亞歐二百年戰亂不息。

蒙古人和韃靼人興起,屢戰屢勝,威震各國。

但帖木兒卻死於進軍明朝的途中,失去了和雄主朱棣一較高下的機會。奧隆則伯登位,蒙古帝國步入分裂。

土耳其奧托曼帝國在阿麥銳斯二世的統治下獲得了重建,遠征君士坦丁堡。羅馬皇帝已是夕陽西下,居然孱弱到需要向西方國家乞求援助。

阿麥銳斯之子穆罕默德二世繼位後,向羅馬帝國宣戰。1453年4月6日,包圍了君士坦丁堡。城裡守軍不足七千人。

5月28日夜,土耳其人準備發動最後的一擊,君士坦丁堡城外四面阿拉伯歌,「真主是真主,真主只有一位,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徒」。

海上到陸地,四方燃起了衝天的火焰。這時,基督徒的情況卻正相反。在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夜,君士坦丁-佩略羅加斯皇帝在宮廷里向勤王伴駕的盟友們發表了羅馬帝國的葬禮演說,他決定要「君王死社稷」。

5月29目凌晨,土耳其人以百倍以上兵力從水陸兩路攻來。羅馬皇帝沒有去煤山上吊,而是與戰士們一起奮勇戰鬥,壯烈犧牲。

他盡到了一個國君,一個主帥和一個戰士的全部職責。

羅馬帝國就此滅亡,歐洲從此告別中古,走進了近代歷史。

正是:

創業辛勞守成難,世事如棋步步艱。

千秋帝業終成夢,一杯濁酒酹江山。


自從羅慕洛帶領一小隊牧羊人和逃犯在離第伯河不遠的山區紮下根來以後,10個世紀已經過去了。在最初的400年中,羅馬人在貧困學校的艱苦磨練中學會了戰爭和管理政府的才能:通過對這些才能的大力發揮,並依靠命運的幫助,他們在接連3個世紀的時間中,完成了一個統轄歐、亞、非三洲許多國家的專制帝國——羅馬帝國。最後的300年是在外表的繁榮和內部的沒落中度過的。

羅馬帝國及其衰亡過程,直到今天,仍可說是歐洲及近東地區最重大之歷史事件。

羅馬疆域的擴張在共和國政府的統治時期,便已基本完成,從安東尼邊牆和北部邊界達西亞到阿特拉斯山和北回歸線的寬度便超過2000英里,而從西海洋到幼發拉底河的長度則更超過3000英里;它位於溫帶中北緯24°到56°之間最美好的地區;面積估計不少於16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其中大部分都是肥沃的熟地。

占羅馬人口五分之三由士兵、行政官和司法官組成的民族群體已融入人類大集體之中,和數以百萬計的僅接受羅馬人的名稱而無羅馬人精神的充滿奴性的各省市的人民難以區分了。一支從邊民和野蠻人中招募來的僱傭兵是唯一一支保護他們的獨立,同時又破壞他們的獨立的力量。通過他們的烏七八糟的選舉,一個敘利亞人、哥特人或一個阿拉伯人全可以被推上皇帝寶座,並賦與他們專制權力,以統治各被征服地區以及幾世西庇阿治下的國土。

從前的暴君,如卡利古拉和尼祿、康茂德和卡拉卡拉,全都是放蕩、無知的青年,從小生於宮廷之中,被帝國的驕傲、羅馬的奢侈生活和別有用心的阿諛奉承的言詞所毀。馬克西明的殘暴卻是出自另一根源:唯恐遭人鄙視。

人民的勤奮在無盡無休的壓迫之下一再受到打擊,終至完全消除。軍團的紀律,在其它一切品德都被消滅之後,一直全靠它支撐著偉大國家的局面,現在也被皇帝們的野心所破壞,或因他們的無能完全鬆弛了。邊界的防衛能力,過去一直便是依靠有生力量,而並非依靠工事,現在已在不知不覺中削弱;最美好的一些省份現在也完全暴露在野蠻人的掠奪或佔領的野心覬覦之下,他們很快也便將發現羅馬帝國已處於衰亡之中了。

當帝國政府在很長時間中一直為邊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一次重大的即將來臨的野蠻人的入侵又構成了一種新的威脅。在東方,帕提亞人的強大的安西王朝已經完結,新的威脅來自波斯。在北部邊界,一直對羅馬人還極不熟悉的東日耳曼人現正積極積蓄力量。

瓦勒良和伽利埃努斯統治時期(253年-260年),羅馬遭受到了從四面八方而來的國外侵略者盲目、瘋狂的攻擊。最危險的敵人是——1.法蘭克人;2.阿勒曼尼人;3.哥特人;4.波斯人。

在瓦勒良和伽利埃努斯的統治下,野蠻人,還有那些暴君們使各省分崩離析、使帝國陷於屈辱和毀滅的最低點,似乎從此永無翻身之日的具體情況。

繼伽利埃努斯之後接連出現了好幾位堅強有力的皇帝,完全無愧於羅馬世界復興者的光榮稱號。新皇帝克勞狄改組了軍隊,並對哥特人取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他的繼承人奧勒良最後把哥特人限制在達契亞省境內,並從達契亞邊界撤軍,從此結束了哥特戰爭。接著,他打退了阿勒曼尼人的一次入侵,鎮壓了已奪得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統治權的篡逆者泰特里庫斯。274年,打敗泰特里庫斯。

基督教的成長和確立的過程是羅馬帝國史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在那個巨大的機體或外遭強敵入侵,或內部緩慢腐敗的情況下,一種純潔、低級的宗教卻於不知不覺中深入人心,在沉靜和隱蔽中逐漸成長,因遭到反對而精力倍增,終於在朱庇特神廟的廢墟上豎起了勝利的十字架的旗幟。基督教的影響也並非僅限於這一時期,或僅限於羅馬帝國的範圍之內。在經過一場長達十三四個世紀的變革之後,這一宗教至今仍為歐洲一些在藝術、學識以及武力方面在人類中較為優越的民族所信奉。由於歐洲人的努力和狂熱,它已經在亞洲、非洲最遙遠的海岸廣泛傳播;並通過他們的殖民地,從加拿大直到智利,在古代人聞所未聞的一個世界中也牢固地建立起來。羅馬的征服為基督教的征服準備了條件,並加速了它的進程。

阿提拉對高盧和義大利的入侵。威尼斯城的建立。阿提拉之死與其帝國之毀滅。埃提烏斯的被殺和瓦倫提尼安三世之死,是西羅馬帝國的衰敗徵象。在430—440年間波斯遭到了侵略,到了466年,阿提拉在對歐羅巴,直到君士坦丁堡進行一番蹂躪之後,和東帝國簽訂了一項和約。小提奧多西於450年去世,東帝國的王位由她姐姐普爾喀麗婭繼承,她也便成了統治羅馬的第一個婦女。在476到496年間,法蘭克國王在高盧建立起他的政權,並皈依了基督教。在征服阿基坦和勃艮第之後,於536年在高盧地區建立了法蘭西王國。被從高盧逐出的西哥特人佔領西班牙。在455—582年間,薩克遜人在不列顛定居下來。

查士丁尼從登基到死去,治理羅馬帝國共38年7個月又13天。查士丁尼共統治著64個省份和935個城市;他的統治區域可謂得天獨厚,土壤、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都十分有利,而且人類文化藝術始終連續不斷地從地中海沿岸和自古代的特洛耶直到埃及的底比斯的尼羅河兩岸發展和傳播。在查士丁尼的光輝統治的基礎之下存在著兩個致命的不穩固因素。一是他在經濟方面的揮霍無度。另一個是在宗教和政治方面他未能使東部和西部的各省和解。查士丁尼統治的最高成就就是制定了成文的羅馬法律。

533—540年,查士丁尼保住了他東部的邊界,從汪達爾人手中收復了阿非利加和西班牙的部分領土,再次使地中海變成了羅馬海。貝利薩留推翻了義大利的哥特人政權,收復羅馬,並有效地抵抗了一次哥特人對羅馬的圍攻,並進而圍困和奪下了拉文納城。哥特人在托提拉的領導下起而造反,並於546年攻佔了羅馬城。後來貝利薩留曾收復該城,但在他被召回後卻再度失守。552年太監納爾塞斯擊敗托提拉,解放了羅馬。

君士坦丁堡以其遼闊的領土掩蓋著本身的虛弱;他的邊界從未受過侵犯,或至少始終保持著完整;查士丁尼的王國更因光輝地佔領了阿非利加和義大利而擴大疆界。但對這些新疆土的佔領卻只是暫時的、不牢靠的,而且東部帝國幾乎一半的領土被薩拉遜人武力奪去。敘利亞和埃及受到阿拉伯半島眾哈里發的壓迫,而且,在阿非利加被占之後,他們的副司令更領兵入侵併征服了已經變成哥特人的西班牙王國的羅馬省;地中海的諸島並非遠在他們的海軍力量所能打擊的範圍之外;敬神的或叛逆的酋長們正是從他們最邊遠的據點,從克里特海港和西利西亞炮台發動對皇座和首都的騷擾的、剩下的仍臣服於羅馬皇帝的幾省則被重新加以塑造。

568至570年間,倫巴第人在阿爾博莫的率領下攻佔了義大利大部分領土。此後在200年的時間中,義大利被分割為倫巴第王國和拉文納東羅馬帝國總督領地。

赫拉克利烏斯(610—624)統治期間,波斯人在一次漫長的戰爭中洗劫了耶路撒冷、攻入了埃及,並率領著阿瓦爾人幾乎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但是,波斯的力量被赫拉克利烏斯於628年徹底予以摧毀,他同時還在巴爾幹地區制服住了斯拉夫人。

在這個國家因波斯戰爭弄得民窮財盡,教會也被內斯特派和一性論者鬧得烏煙瘴氣的時候,穆罕默德,一手持劍,一手持古蘭經,在基督教和羅馬的廢墟上建立起了他的寶座。選定耶路撒冷作為祈禱的首選kebla,表明了穆罕默德最初偏向猶太人的傾向:如果他們在這位阿拉伯先知的身上看到了以色列的希望和未來的救世主,那這一選擇對他們的塵世利益來說,可是一大幸事。阿拉伯人的宗教,一如印第安人的宗教,主要是崇拜太陽、月亮和一些主要的星星;一種原始的貌似有理的迷信。在長達600年的時間中,福音一直是通往真理和得救的道路;但是那些基督教徒卻既忘記了他們的創始人的律條,也忘記了他做出的榜樣;而穆罕默德卻聽從諾斯替派的教導,指責教會,也同時指責清真寺,破壞了聖書的完整性。受伊斯蘭教影響的塞爾柱族土耳其人最有趣的侵略是他們對很快便成為各個民族活動舞台的耶路撒冷的佔領。這引起了1096年-1291年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以收復阿拉伯入侵佔領的土地名義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前後共計有八次。

最精明能幹的土耳其人以及整個民族都積極致力於帝國的統一;那些經常被個人野心攪得四分五裂的羅馬尼亞人和安那托利亞人都受到感染,具有了牢不可破的強大的凝聚力。他們的努力可能也使那些基督教強國從中得到教訓;如果他們使用一支聯合艦隊佔領了加利波利海的幾個海峽,那土耳其人,至少在歐洲的部分,很快就會被消滅了。然而,西部的分裂以及法蘭西和英格蘭的派別之爭和戰火,卻使得拉丁人無法顧及這一大有前途的事業:他們滿足於眼前的喘息時間,根本不考慮將來;還時常因一時的眼前利益而去為他們的共同的教敵效力。

15世紀初,衰落的拜占庭帝國領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土耳其軍隊切斷了聯繫的伯羅奔尼撒地區,君士坦丁堡實際上已是一座孤城。1453年初,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率步兵7萬多,騎兵2萬多,戰艦320艘,從海陸兩面包圍並佔領君士坦丁堡,徹底滅亡了拜占庭帝國。

至此,羅馬帝國徹底滅亡。羅馬帝國的滅亡實即蠻族與基督教的勝利!


神聖羅馬帝國,祖輩開疆拓土,可惜虎父生犬子,孫輩來個分而治之——二分天下(東、西羅馬帝國)——三分天下(義大利、法蘭西、德意志)——多分天下,一蟹不如一蟹,以後歐洲大陸就沒有統一,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想恢復羅馬帝國,可是分而治之觀念早已深入歐洲人骨髓(像中國大一統思想根植每一個華夏子孫一樣,中國統一的基因一直在傳承),分家過日子。歐洲現在依舊分裂,雖有歐盟這塊遮羞布,可英吉利依然毫不猶豫拿掉——脫歐!

另說是羅馬人使用鉛器皿導致鉛中毒,因此後代,一代不如一代,像中國皇帝吃仙丹一樣,帝國被鉛吃了。


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多

貴族 宗教 經濟 軍事 各個領域都可以解讀

但是我不想說那麼多東西

只有一句話 沒有永恆的王國

驚訝的不是羅馬帝國為何而亡 而是羅馬帝國為何存在了這麼久


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原因太複雜,有民族的,宗教的,還有內部紛爭,其中西羅馬帝國尤其明顯,外族的蠶食,宗教與世俗的矛盾,其實最終瓦解西羅馬帝國的是宗教力量,而在東羅馬,也就是君士坦丁帝國的宗教力量順從了世俗力量,得以綿延千年,最終是過於弱小被奧斯曼土耳其給滅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