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本質不是放棄自己的生命成就孩子

  吳夢的死上了熱搜。

  她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了,2018年,她就因爲“向死亡宣戰”以及“偉大的母愛”這兩個關鍵詞成爲一位網紅媽媽。

  對於她的死亡,跟去年網上的讚美聲不同的是,這一次,有很多譴責她的聲音。

  人已經離世,我不贊成說過多惡毒的話。

  但在我心裏,這就是一位不負責任的媽媽。

  2013 年,吳夢被診斷出 Esen-menger綜合症(一種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房間隔缺損和主動脈轉位),合併嚴重的肺動脈高壓。從那時候開始,她就需要長期吸氧,醫生的預測她的壽命可能只剩下不到 4 年。然而在2018年,吳夢剖宮產下了一個孩子,同期肺移植手術,經過驚心動魄的鬼門關,所幸,母子都存活了下來。

  的確,這是醫學奇蹟。但是吳夢的主刀醫生,被稱作“中國肺移植第一人”的陳靜瑜,卻並不提倡這樣的冒險。

  妊娠合併肺動脈高壓是最危險的病之一。國際和國內的肺動脈高壓指南都明確建議:建議肺動脈高壓女性避免妊娠。

  然而吳夢當時卻堅定地表示:“我接受一切可能的風險,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我也要堅持懷孕、直至分娩。”並且,她向醫院呈交了事先準備好的“免責聲明”。

  我理解一個女人對結婚生子的渴求,對活下去的渴求。

  但是,我不能理解吳夢的偏執。

  2013 年初,吳夢剛和丈夫離婚,年末她便被診斷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動脈高壓症,這對於任何一個普通女人來說,都是相當沉重的打擊,所幸不久之後,她又遇到了愛情,第二任丈夫不僅接納她的疾病,並願意陪伴和照顧她。

  吳夢的第一個孩子留給了前夫,第二任丈夫也帶來兩個孩子。可是婚後不久,吳夢就自然受孕,她覺得這是老天給她的禮物,因爲這與她第一次試管嬰兒的懷孕不同,這次是自然受孕。她當即就決定,不管怎樣都要把寶寶生下來。

  熬過了剖宮產、雙肺移植和心臟修補之後,在 ICU 住了 2 周多的吳夢,只有 70 % 的時間是清醒的,其他時間都在說胡話。而她的兒子,出生後就呼吸困難,並且進行性加重,爲了讓這個孩子活下來,新生兒科的醫生也是盡了全力。

  120多萬、一個早產的孩子,以及一個總是走在死亡邊緣的產婦。

  難道這就是吳夢所說的愛?

  母愛的偉大到底源於什麼?

  不顧性命把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母愛嗎?

  我實在不能同意吳夢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一個孩子,這到底是爲了一個孩子好,還是對自己作爲女人完整性的刻意追求?所謂一個女人的完整,就是要靠生育功能來界定嗎?

  我曾經寫過什麼纔是母愛的本質。

  心理學家哈洛通過恆河猴試驗得出的第一個結論就是:愛,源自接觸,而不是食物。

  相信這一點每個媽媽在孩子剛出生的第一天就深有體會。

  暖暖出生的第一天,躺在我身邊的小牀上睡着。半夜,她突然醒了,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奶水,聽到她嚶嚶的哭聲,我伸手過去摸摸她的小臉蛋兒,她立刻就不哼唧了。

  跟孩子的肢體上的接觸,真的非常能帶給孩子愛和安全感,也就是是心理學上講的“接觸性關懷”。

  母愛的本質之一,就是接觸性關懷——擁抱,撫摸和親暱。

  母愛的本質之二三,是運動和陪伴玩耍。

  如果能隨時得到細心看護和愛撫的孩子,更有勇氣去觀察和探索相對陌生的事物,因爲他知道,即使發生什麼突然的意外,他身邊一定有能夠依賴的力量和愛,而孩子的獨立性,也由此慢慢建立起來。

  而孩子幼時與媽媽的親密關係,就是這份愛的根源。

  孩子需要的媽媽,就是他生長的養分,他呼吸的空氣,和他幼時最親密最信任的玩伴。

  而吳夢留給孩子的是什麼?

  是一份空洞的母愛,是一份被爭議的母愛,是沒有媽媽陪伴的孤獨的幼年。我們不能斷言,這個孩子沒有辦法依從這樣的親密關係,健康地成爲獨立的人格,但是他的人生之路一定充滿了失去至親陪伴的艱難。

  我們沒有理由用道德綁架任何人

  吳夢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反覆強調,她這樣堅持,是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挑戰,醫學上說的肺動脈高壓重症患者不能懷孕生子的定律。如果自己能成功地活下來,那麼肯定會給很多患者帶來的希望。

  並且她覺得人定勝天,因爲她有信念,神會幫助她實現。

  而她的主治醫生說,這是過度自信的母愛,讓人無奈。這對於所有得了此病,並有生育願望的女性患者,絕對是個不好的示範。

  在《人間世》裏,有許多這樣身患妊娠禁忌症的女人,卻依然執意以死相搏,非要生孩子。

  其中25歲媽媽吳瑩,是大家爭議最多的,她同樣也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

  雖然她一開始就知道生孩子這條路相當於赴死,從理性上,醫生反對;從情感上,家人反對,而那些交流羣裏有些成功媽媽的案例,吳瑩還是盲目地堅持,“我認爲人生要是圓滿,就是有個孩子。”

  這絕不是母愛,這是慾望。

  紀錄片中的主治醫師痛心地說:“以後遇到不適合生產的人,我們要堅決談話,往死裏談。”

  這就如同吳夢的主治醫師陳靜瑜所說的“不值得、不提倡”。

  吳夢支持陳靜瑜把她的故事放到微博,陳醫生也想把吳夢的案例告訴大家,警醒所有肺動脈高壓的患者,不要輕易去冒險;另一方面,他又擔心,更多的患者看到這個故事後,反倒會被吳夢的成功誤導,更肆無忌憚地去嘗試。

  吳夢去世後,陳醫生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後續的故事:“吳夢術後享受了很短暫的母子快樂時光,但肺移植術後免疫抑制容易誘發感染,所以受者必須遵守醫囑加強隨訪,但吳夢是位極度“做”而“自信”的女人。她對醫生抗感染用藥不信任,覺得術後花費多(客觀上第一次肺移植費用多,許多費用無法報銷),她拒絕必須的用藥治療,導致雙肺反覆感染,誘發慢性排斥,她甚至不遵醫囑不吃排異藥,請精神科醫生會診有性格分裂,她在我決定二次移植時寫給我的信中也覺得只有神能救她,而不是醫生。我最後也很無奈,覺得自己一心赴救只能救她身體的疾病,但救不了她的心靈。順便提一下從科學角度,產婦先心伴肺動脈高壓修心換肺本身的移植手術沒有錯,吳夢以後的第二例同樣病情的產婦術後生存質量很好。”

  從吳夢的角度出發,是所謂“以愛的名義“要生孩子,但實際上卻是以愛的名義綁架了醫院、綁架了醫生、綁架了自己,綁架了社會輿論。

  我們應該正視一個媽媽的價值

  作爲一個媽媽,我們永遠不要讓任何一個人成爲你生命的全部,不論是孩子、男人還是父母,我們要有獨立人格和首先作爲人的自由的精神。

  我們沒必要爲了誰放棄自己熱愛的一切,不要依附誰活着,不要因爲自己的付出,就過度地索取對方的愛,不論這個人是你的愛人還是孩子。

  我們沒有必要在生活的細節上錙銖必較,對不可能的現實作無謂的、固執的堅持,有時候要放自己一條生路。

  我們有幸成爲媽媽,我們要正確面對生育這件事,生育並不能界定女人的人生是否圓滿,一個媽媽的角色的價值決不僅僅在於子宮。

  這個角色是一片大地,允許所有的孩子像樹一樣向陽而生,給孩子的親暱和接觸使得他們能夠不斷汲取養分;

  這個角色是空氣的流動,所有拂面而來的愛意都像一陣風,跟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互動;

  這個角色還是夜晚的夢,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夢境,都來自母親所給予的陪伴。

  就像暖暖總是在黑暗中拉着我的手,說,媽媽,有你在,我就什麼都不怕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暖暖媽

  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

  當媽後,更關注科學育兒,親子教育,倡導有品質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