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教育大會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系統總結了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深刻分析了我省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從黨的創新理論引領、改革創新推動、實施高等教育強省戰略、培養新時代好教師、加強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等五個方面,就率先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全省教育系統和各地各部門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抓好貫徹落實,聚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率先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這一主題,合心合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教育現代化繼續走在前列,到2022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

  具體目標

  一是學前教育補短提升,加強托育服務供給,普惠性幼兒園比例達到90%以上,有效緩解“入托難、上好園難”問題。

  二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域義務教育均衡化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50%以上的縣建設成爲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基本解決“有學上、上好學”問題。

  三是高中段普職協調特色發展,普通高中實現特色化、多樣化高水平發展,就讀優質職校的中職學生比例達到80%,中職畢業生升入高校的比例達到50%以上。

  四是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省,全力支持浙江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中國美院建設世界一流美術學院、西湖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雙一流”大學達到5所以上,高水平大學達到10所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4%;50個左右學科達到國家一流學科建設標準,一級學科博士點達到140個,研究生培養規模進入全國前8位,努力讓更多的浙江孩子在家門口讀上好大學。

  實現上述目標,重點要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加快補齊教育短板

  補齊學前教育的短板。

  一要破解“入幼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2020年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要達到50%。各市縣要承擔起學前教育的主體責任,低於50%的縣(市、區)要採取措施,儘快達標。解決“上好園”問題,關鍵是要大力發展普惠性優質民辦幼兒園。我省民辦幼兒園數量佔66%、入園幼兒覆蓋面57.3%。只要符合安全標準、收費合理、家長放心的民辦幼兒園,就是普惠性優質幼兒園。各級財政和教育部門要堅持民辦公辦一視同仁,逐步提高普惠性民辦園的財政支持標準,讓更多的民辦園成爲普惠性優質幼兒園。

  二要破解“入托難”。各市縣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托育服務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延伸開展托育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托育服務機構。研究出臺托育服務的政策,開展試點工作,把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在全省總結推廣。

  補齊義務教育的短板。

  一要解決“城鎮擠、鄉村弱”問題。全省在城鎮中小學就讀的學生比例高達87%,高於城市化率20個百分點,但全省學生百人以下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還有321所,城鄉教育資源供給的區域性、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各市縣要加強城鎮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規劃建設,將其納入城鄉規劃並與土地開發建設同步實施,滿足學生就近入學需要。要加快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硬件,探索優質城區學校牽頭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完善公辦學校校長和教師交流制度,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

  二要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2018年,在我省接受義務教育的隨遷子女有149.2萬人。各市縣要堅持一視同仁,切實承擔起公共教育服務責任,完善以居住證爲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加快實現入學待遇同城化。

  三要解決課業負擔重問題。認真落實國家“中小學生減負30條”,研究出臺我省減負實施方案。嚴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堅決糾正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爲,不能讓“良心行業”變成“逐利產業”,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和考試壓力。

  補齊高等教育的短板。主要是解決高水平大學少、高水平學科數量不足、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基礎薄弱的問題。

  一要超常規建設一流大學。集中力量支持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加快建設“雙一流”大學。西湖大學要成爲社會力量辦學的“金名片”、科研新模式的探路者、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鋒。支持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

  二要超常規建設一流學科。要深入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大力支持有條件的學科成爲一流學科,力爭到2022年,50個左右學科達到國家一流學科建設標準。

  三要超常規建設一流博士點。要堅持量質並舉,全力向教育部爭取更多的博士點落戶我省,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博士點。

  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完善教育評價制度。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建立健全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生,修訂完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面評價。科學評價教師,逐步把教學質量作爲教師職稱評聘、績效考覈和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據。科學評價學校,突出教育現代化指數,建立區域教育評價體系,創建一批現代化學校。

  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民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省各類民辦學校6700多所、教師15萬人,分別佔全省的45%和23.5%。其中,民辦中小學校617所,教師6萬名,在校生93萬人。要堅定不移支持民辦教育。落實好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我省民辦教育“1+7”政策文件,大力支持注重社會效益、公益屬性的民辦學校,充分發揮民辦教育對擴大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教育的作用。依法規範管理民辦學校,主要是民辦中小學校。近年來,部分地區出現了“家長寧願花高價讀民辦、也不願免費讀公辦”“民辦學校門庭若市、公辦學校備受冷落”的現象。相應的,公辦學校的優秀教師大量流失,近5年流失的教師1萬多名,借用到民辦學校的教師約1萬名。久而久之,家長焦慮,學生喫力,老師無奈,公辦學校優質生源萎縮,破壞了教育生態。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教育公益屬性,理直氣壯支持公辦學校,依法規範管理民辦學校。要採取有效措施,堅決糾正“假民辦”,堅決糾正違規給民辦學校覈編,堅決糾正公辦教師帶編到民辦學校工作,堅決糾正民辦學校五花八門的招生行爲,嚴禁民辦學校省內“挖牆腳”,切實防止民辦學校過度衝擊公辦學校,維護良好教育生態。

  加快完善高考綜合改革。高考改革牽一髮動全身,是“高風險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相統一,及時總結高考改革試點經驗,深刻吸取高考英語加權賦分事件教訓,保持定力、穩步推進,研究提出完善高考改革的方案,努力讓考生滿意、教師認同、社會認可。

  建設“互聯網+義務教育”示範區。今年,我們把全面推進“互聯網+義務教育”列入十方面民生實事,要求推進1000所中小學校結對幫扶。到2022年,全省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全部實現“互聯網+”結對,結對學校“同師同法同培養”,推動城鄉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加快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內涵式發展,落實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雙重責任,承擔育人和育才雙重任務,聚焦心靈美和體魄壯雙重目標,不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1936年,竺可楨校長在浙江大學開學演講中提出兩個著名問題:“各位到浙大來做什麼?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全省高校都要崇尚“竺可楨之問”,讓大學生們帶着“到大學來做什麼?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這兩個問題完成學業、走向社會,努力成爲理想信念堅定、富有家國情懷、知識素養深厚、奮鬥精神頑強、綜合素質優良的有用之才。“雙一流”高校要爭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龍頭。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加快打造“互聯網+”科創高地和生命健康科創高地,大力支持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提質發展,大力支持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提速發展,加快培養創新型領軍人才。省屬重點高校和其他高校要成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12所省重點建設高校,要着力推進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需求對接、科技項目與支柱產業對接,培養更多跨學科、跨專業,創新型、複合型的人才。其他高校要堅持分類發展、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加快培養各行各業的高素質人才,爲我省實施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等重大戰略貢獻力量。

  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要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全面實施產教融合工程,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加快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浙江工匠。關鍵是要抓好政策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強政策創新,打通職業院校學生升學通道。積極推進中高職一體化,深化中職與應用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試點,建立健全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間學生互轉、課程互通、學分互認等制度,基本形成職教、普教、成教一體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強制度創新,研究制定專題計劃和政策措施,打通高級技工入大學深造晉升的通道。

  突出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的基礎工作。

  一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爲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把嚴格的制度規定和日常教育督導結合起來,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拓寬教師文化視野,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建設一支敬重學問、關愛學生、嚴於律己、爲人師表的教師隊伍。

  二要加快提升教師素質。更加註重引進高學歷、高素質的教師,確保2022年達到國家目標要求。

  三要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政策。義務教育法明確:“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務必引起高度重視,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與當地公務員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結合當地實際儘快補上差距,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工資待遇平均水平。特別是要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剛性要求:“在出臺公務員普遍發放的獎勵性補貼政策時,必須同步、同時、同幅度考慮義務教育教師”,努力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

  強化教育工作保障

  做好戰略規劃。抓緊出臺浙江省教育現代化2035行動綱要和加快推進浙江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各地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將教育現代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做到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檢查、一起落實,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強化財政保障。一直以來,我省堅持把教育投入作爲各級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優先予以保障。從總量看,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投入1572.5億元,增長12.7%,是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第一大項目;從速度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投入近5年年均增長11.1%,遠高於經濟增長速度。但是,財政教育支出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全省各級財政要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教育投入的政策,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確保校園安全。校園安全事關廣大師生生命健康,事關千萬家庭幸福安寧,學校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放鬆。各級政府要落實校園安全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師生安全教育和學校安全管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衛生安全,推廣“陽光食堂、透明廚房”的好做法,堅決避免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防範傳染病傳播蔓延。加強校舍安全建設,抓好不符合要求的校舍重建和加固改造工作。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強化治安和交通安全保障。加強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能力,維護校園和諧穩定,確保孩子們喫得放心、學得安心。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在全省教育大會上的講話)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2019年第6期

  本期責任編輯:俞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