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網紅餐廳的盛行讓人們看到了愈發多元的餐飲業,基於互聯網流量的“走紅”方式讓“互聯網+”頻頻成爲餐飲業的熱門話題,“互聯網+”也被稱爲餐飲業的一大必然發展趨勢。

然而,在“互聯網+”與跟風網紅的這條路上,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大量網紅品牌崛起的背後,是更多的餐飲創業者成爲“趨勢”的炮灰。

在“互聯網+”推動餐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關於“互聯網+”的質疑聲也從未間斷。傳統餐飲人該不該積極擁抱互聯網,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引進“互聯網+”成爲討論的重點。

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餐飲人到底該如何正確乘起“互聯網+”的東風?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擁抱互聯網的核心意義“互聯網+”對於餐飲品牌發展的積極作用已經毋庸置疑。當下,無論是知名餐飲品牌還是市場中汲汲無名的單體小店,都在嘗試引進互聯網技術。即便不像網紅餐廳一樣依賴於互聯網營銷來支撐品牌影響力,之於傳統餐廳而言,互聯網技術與功能的運用依然有着兩大核心意義。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1、增加營收2016年下半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指出未來將是線下、線上、物流三者結合的“新零售”時代。2017年,各大餐飲品牌便開始緊跟“新零售”風口,自熱小火鍋、半成品包裝菜、便利餐,甚至還有餐飲品牌打造了自己的微商城,新零售成爲各大餐企增加營收的一大新舉措。

而在新零售之前,外賣則是餐廳增加營收的主戰場,在茶飲、快餐等具有明顯外帶屬性的餐飲板塊,外賣營收佔比30%左右的餐廳並不鮮見。

此時,“互聯網+”早已經不是一種概念,而是可以實實在在爲餐廳、餐企帶來收入的工具。

2、優化效率近兩年,Saas軟件在餐飲業做得風生水起,登陸新三板的客如雲、美團投資的餐飲雲,以及獲得資本支持的二維火等,餐廳可選擇的Saas軟件越來越多。如今的Saas服務已經不僅僅包括點單、支付等簡單功能,還可以通過數據沉澱爲用戶提供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服務,進一步幫助餐廳優化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除了Saas軟件之外,餐飲小程序也是很多餐廳打造互聯網場景,優化效率的選擇。

通過Saas軟件與小程序的運用,越來越多的餐廳業主發現,餐廳需要的人工減少了,工作流程更加順暢了,顧客滿意度也提升了,這就是它們的作用。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互聯網+”帶來的積極變化傳統餐企開始重視技術投入,開始將互聯網手段應用於營銷、管理等各個領域,與此同時,互聯網在餐飲業的浸入也催生了網紅等“新物種”。在不知不覺間,“互聯網+”已爲餐飲業帶來了諸多轉變。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1、外賣從“喫飽”向“喫好”轉變外賣並非是“互聯網+”的產物,然而,外賣從“功能型”轉變爲“享受型”的產品,“互聯網+”卻功不可沒。曾幾何時,外賣更多地侷限於工作餐、商務餐,而如今,走向線上的外賣早已滲透於更多的場景,適用於更多的品類,甚至,人們在野炊時都可以喫上一場新鮮、便捷的火鍋。

2、新零售從火鍋延伸至更多餐飲品類

餐飲與零售被認爲是公衆消費頻次最高,與消費者接觸距離最多、最近的兩大行業,新零售的模式則將餐飲與零售兩大行業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客流互補的立體經營模式。率先打造零售產品的品類當屬火鍋莫屬,包括海底撈、小龍坎在內的知名火鍋品牌均通過自熱小火鍋零售產品開闢了零售板塊,且自熱小火鍋的線上銷售業績喜人。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繼火鍋品牌後,眉州東坡、西貝莜麪村等品牌也加入到“餐飲+零售”的隊伍之中,其中,西貝莜麪村更是打造了自有的線上零售平臺,銷售近百款特色產品。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3、線上營銷與線下體驗無縫接駁作爲一個自帶文化屬性的行業,近兩年,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開始以社交網絡、自媒體等平臺爲傳播途徑打出“文化牌”。

將《舌尖上的中國》中的美食引進餐廳的西貝莜麪村;引進熱門IP,將小黃人引進入餐廳的麥當勞……通過文化IP、新奇活動等吸引線上流量,繼而將線上流量轉化爲線下消費,已成爲餐飲營銷的慣用手段。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4、廣泛且精準地利用大數據如今,數字化早已貫穿於企業從日常運營到協作管理的各個流程,當餐廳的運營核心從喫喝延伸至更多層面,當餐廳發展涉及品牌搭建、模式創新、供應鏈建設、團隊管理等更多環節,大數據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大數據分析不僅幫助餐飲人解決各種管理問題,與此同時,大數據也是餐廳進行精準營銷的利器,大數據分析下的消費者畫像有助於餐廳策劃精準、有效的營銷活動。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出局的“互聯網餐廳”們敗在哪裏一直以來,雕爺牛腩、黃太吉、人人湘等餐廳被稱爲“互聯網餐廳”的先行者,他們率先從社交化營銷、數據化運營等方面進行了嘗試,他們也是最早起來的一批“網紅”餐廳。然而如今,雕爺牛腩已盛景不再,黃太吉也頻頻轉型,他們的火爆爲餐飲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他們的衰敗也爲餐飲人上了一課。

1、噱頭>產品某烏雲冰淇淋在進入市場時被稱爲“自帶光環”的品牌,“自拍必備”、“韓國國民十大甜品”等標籤,讓它曾火極一時,日常排隊時間爲一個小時。然而如今再在點評網站上搜索該品牌名稱時卻已銷聲匿跡。

很多消費者評論該冰淇淋爲“打次卡拍張照就可以了,不會有二次消費”,顯然,噱頭式的標籤能夠爲餐廳吸引首次消費,卻不能支撐品牌的長足發展。缺乏產品內涵的餐廳註定被淘汰出市場。


“互聯網+”是坑還是寶?


2、概念≠特色近兩年,各種類型的主題餐廳層出不窮,除了音樂、文化等相對大衆的主題外,還出現了一批“異類”,比如便器、吸血鬼等。以便器主題餐廳爲例,大便形狀的冰淇淋盛放於形似便器的餐具中,雖然滿足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卻也讓顧客大呼“噁心”。如今,曾經吸引無數年輕人拍照的這類餐廳也大都已關門謝客。

把主題概念當作餐廳核心特色,甚至是唯一優勢,當主題特色缺乏真正的產品支撐,這樣的餐廳早在創立之初便註定了頹勢。

3、自嗨撐不起運營日前,在國外點評網站貓途鷹上火了一家餐廳,甚至成爲關注度第一的餐廳。然而最終人們卻發現這隻一家“虛構”的餐廳,是由一位營銷人通過照“騙”、水軍點評等手段虛構出來的一家“假”餐廳。

通過一間鄉下租的棚屋、編造的菜品、“一次性”電話,以及近期已預約滿說辭等,這家本不存在的餐廳“存活”了6個月。這一切,源於一位營銷人的“突發奇想”,以及營銷成功後的自嗨。

在餐飲業,因短暫流量而陷入自嗨的品牌也並不鮮見,缺乏經驗、智慧沉澱的品牌在名聲大噪之後快速招商只會加速它們的衰敗。

參某說說到底,真正的“互聯網餐廳”是將互聯網環境與技術浸入於餐飲運營的每一個流程,而非僅僅聚焦於營銷。它還應包括產品架構、運營模式的創新與優化,以及供應鏈建設的完善與運營效率的提升等等。

並且,“互聯網+”的運用之於餐飲業是一個雙向融合的過程,是“互聯網+餐飲”與“餐飲+互聯網”的雙向趨動。一方面是將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平臺引進餐飲業,通過信息化爲餐廳提高效益;一方面是互聯網思維的引進,深度挖掘互聯網在營銷與管理方面的作用,雙管齊下,方成就“互聯網”在餐飲運營中最大化的價值。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大箏,由餐飲界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餐飲界(canyinj.com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