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原因吧

1、李廣利和衛青,霍去病一樣,都是因為外戚而起家的。衛青和霍去病是跟著衛子夫沾光的,這個在之前的霍去病中有過說明。李廣利是跟著漢武帝的寵妾李夫人發跡的

2、出征西域,揚國威,替漢武帝取回了汗血寶馬。這一仗雖然只是面子上的勝利,但是漢武帝喜歡

之前寫過一個貳師將軍李廣利:請做參考

當決定要寫這個的時候,有人說,人家李廣不二,哎,說啥好呢。這個是李廣利,不是李廣。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漢武帝三大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利。李廣不能算三大名將,李廣終生未封侯,地位不夠。但是,李廣利為啥不像另外兩位那麼的大名鼎鼎呢,因為他確實挺二。

本人也不知道學術界啥時候形成了這麼個看法,可能中國人偏愛三這個數字吧,拼湊了這三大名將。反正太史公司馬遷他老人家是沒看上這個李廣利,史記中甚至都沒給他立傳。當然,太史公是看不上很多人的,大名鼎鼎的東方朔,在史記中隻字未提,只是褚少孫在補充史記的時候,在滑稽列傳中稍微的提到了東方朔。班固這個傢伙倒是把他詳細的描寫了一番,《漢書》中把他和張騫合寫了一個傳,《張騫李廣利傳》,可能班固也覺得,這老小子也挺丟人,把他跟張騫這個垃圾將軍拉到一起了。大家可別被歷史課本上那個出使西域的張騫所迷惑,這孩子當將軍的時候,可是一個慫包,因打仗失敗,差點被漢武帝殺了,還是花了大價錢買了條活命,最後是找了個理由出使西域,才歷史留名的。因為張騫的失誤,差點葬送了「飛將軍」李廣,關於張騫的故事,找個時間再說。這次主要說李廣利。

李廣利雖然和李廣只差一個字,但是,他倆除了都姓李,沒啥血緣關係,八百年前可能是一家吧。李廣利可是讓李廣斷子絕孫的罪人,李廣利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李陵投降匈奴,李陵的投降,又讓李廣的另外一個孫子李禹被殺,哎,李廣的後代就這麼的被殺完了。李陵的投降,又牽扯到了司馬遷為李陵辯解,結果司馬遷又受了宮刑。說到這裡,我明白為啥太史公不給李廣利立傳了,你小子讓我受了奇恥大辱,我還給你寫傳,別傻了。具體經過,請認真往下看。

李廣利和衛青,霍去病一樣,都是因為外戚而起家的。衛青和霍去病是跟著衛子夫沾光的,這個在之前的霍去病中有過說明。李廣利是跟著漢武帝的寵妾李夫人發跡的。李夫人原來是一個娼妓。也不知道漢武帝為啥看上了她。不過西漢的時候,各種亂搞啊,在看《漢書》的過程中,在同時整理各種亂倫經歷,以後為大家說道一下,看看皇家另一面是什麼樣子的。

得名貳師將軍

別看名字中有個貳,李廣利這個貳還真不是貶義詞。這個還是漢武帝老人家親自賜予的。在對匈奴的連年戰爭中,漢朝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騎兵不行,打不過人家啊,首要問題是中原的馬不行,先天不足。聽說大宛(yuan,讀史記,漢書的時候,最好弄一本古漢語詞典,因為那裡面的字很多都與你認為的讀音不一樣,中國的每一個字幾乎都是多音字)有汗血寶馬,而大宛的汗血寶馬又產自大宛的貳師城,因此漢武帝就給李廣利封了個貳師將軍,讓他出徵大宛,到貳師城去搶馬,回來改善一下中原馬的基因。

首戰不利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帶領屬國的六千騎兵和郡國那些品行惡劣的少年好幾萬人(漢朝有法律規定,一打戰就讓犯人上戰場,當然這些犯人也很高興,要是立功了,以前所犯的罪就可以一筆勾銷了),以這些兵力去攻伐大宛,預期到貳師城奪取良馬。但是漢武帝老人家想錯了,把李廣利當成了衛青和霍去病,要是他倆帶兵,這些人馬掃平一個全國只有兩三萬人的大宛,那是不在話下。可是這次帶兵的是李廣利,李廣利一出關就發現不好了,西域各國看到天朝上國派了大軍出征,沿路的各個國家都是膽戰心驚啊,每個國家都緊閉城門,做好了戰鬥準備,自古西部用兵,打的都是錢糧,李廣利也不例外,出了門,沒走幾步,就沒喫的了,沒喫的又不能回國要,後方也供給不上。那就搶吧,遇到一個國家,就去進攻,就去搶,但是這個李廣利實在是太菜,一個國家也沒打下來,一粒糧食也沒搶到。距離大宛剛走了一半,幾萬大軍就剩下幾千人了。哎!這仗沒法再打下去了,再打就要全軍覆沒了,李廣利就決定撤軍了,但是在漢朝的法律規定,打了敗仗,沒合適的理由回來是要殺頭的。李廣利也鬱悶啊,估計回來的路上就在編造理由,這傢伙還真想出了一條絕佳的理由,於是他給漢武帝上了這麼一道奏疏:路程遙遠十分缺乏糧食。士兵們不怕打仗,只怕挨餓。兵少,不能攻取宛國。希望暫且撤兵,多派兵後再去。就這麼一條自己騙自己的奏疏,怎能掩蓋戰敗的事實。李廣利這次出征前後用了兩年,回到敦煌的時候,人馬還剩了不到十分之一。漢武帝大發雷霆,派使者攔住玉門關,李廣利這小子要是敢進玉門關,就殺了他,讓他在玉門關外自我反省吧,估計是看在李夫人的面子上,沒殺了李廣利,李廣利還算識相,就在玉門關外老老實實的待著了。

二次出征:面子上的勝利

經過上一次的失利,再加上北部匈奴的壓力實在是很大,漢朝大臣們都覺得不應該再跟大宛開戰了,要集中力量對付匈奴,但是漢武帝不這麼認為,漢武帝認為既已出兵討伐大宛,如大宛這樣的小國都打不下來,那大夏之類的國家逐漸瞧不起漢朝。於是增發騎兵,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之後,就派李廣利再次出征大宛,這次比上次人數更多。正規軍六萬人,私人武裝,犯人還有幾萬,加起來一共十多萬人,另外,李廣利上次不是說餓嗎,好吧,這次給你足夠的糧食。除了這十幾萬人以外,還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以萬數計。另外,各種兵器也是相當齊全。李廣利,你這會得給我打勝仗了吧。

這次人多勢眾,西域各個小國剛開始還緊閉城門,拚命抵抗,在大軍血洗了一個叫輪臺的小國之後,這下子西域各個國家害怕了,所經各國無不打開城門,為大軍送喫的送喝的,順利的到達了大宛城,但是大宛誓死不交汗血寶馬,不投降,與李廣利死磕到底。哎,大宛的死磕,著實讓李廣利頭疼了一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僵持之後,不知道是說想出了一條妙計。大宛人有個壞毛病,大宛全國不鑿水井,都靠城外的一條河流供給用水,於是李廣利大軍,將城外的那條河給改道了,水流不進大宛了,大宛人民渴啊,這麼一逼迫,就逼出了大宛的叛徒,大宛的叛徒們琢磨,人家天朝不就是不喜歡咱們的國王毋寡嗎,人家不就是想要咱們的馬嗎,先前毋寡就是不賣給人家馬(之前漢朝用純金打造了一匹和真馬大小等同的金馬送給大宛做交換,但是毋寡就是不給,派人搶走了這匹金馬,這次出使大宛的使者就是張騫),一匹馬有什麼寶貴的。於是這些大宛叛徒們,就一起殺死了他們的國王毋寡,開城投降。大宛人就放出他們的好馬,讓漢兵自行挑選,還拿出許多糧食供養漢軍。漢軍挑選了好馬幾十匹,中等以下公馬母馬共三幹多匹。還找了一個跟漢朝友好的人昧蔡為新國王。嗯,這次乾的漂亮,畢竟達到了戰略目的。但是這一仗也歷時兩年多,死亡漢朝官兵三萬多人。幾乎等同於大宛的所有國民的數量。實在算不上什麼偉大的勝利。在回師途中,西域各國看到漢軍打了勝仗,紛紛派出使者跟著大軍出使漢朝。漢武帝那個高興啊,夢寐以求的汗血寶馬終於到手了,西域各國都俯首稱臣,他纔不管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錢呢。於是對李廣利大軍給你重賞。封李廣利為海西侯,食邑八千戶。封斬殺鬱成王的趙弟為新時侯;軍正趙始成功最多,為光祿大夫;上官桀敢深入,為少府;李哆有計謀,為上黨太守。軍官中被封為九卿的有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級官吏的有一百多人,一千石級官吏以下的一千多人。自願參加者賞封的官爵都超過他們本人的願望,因犯罪受懲罰而去從軍的人免罪但不計功勞。士兵們所得賞賜約值四萬錢。兩次進攻大宛,歷時四年,實在是勞民傷財。只是得到了幾匹馬和麪子上的勝利。或許這也是大國氣象吧,犯我天朝,雖遠必誅。那管什麼國庫空虛,百姓怨聲載道。

出戰匈奴,屢戰屢敗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廣利受命領三萬騎兵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首虜萬餘級而還。期間李廣利軍隊被匈奴大軍圍困,差點無法逃脫,漢軍傷亡很大,死亡率高達十之六七。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李廣利率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出朔方;李廣利被圍困,李廣利與單於連鬥十餘日突圍而歸。漢軍損失殆盡。

天漢二年的那一次失利,直接導致了擔任側翼保護工作的李陵投降。因為李廣利的不爭氣,導致八萬匈奴大軍直接壓到了側翼李陵的頭上,當時李陵只有五千兵馬。李陵與匈奴大戰八天八夜,始終等不來援軍,李陵無奈投降匈奴。李陵全軍只剩下不到四百人回到漢地。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即使受寵的李廣的另外一個孫子李禹,也因有人誣告說,李禹打算去匈奴找李陵,漢武帝也不加思索的殺了李禹。司馬遷因為上書為李陵辯解,認為主要錯誤在李廣利而受宮刑。

禍起立儲

李廣利打戰不行,你就老老實實的待著吧,但是,李廣利想法還很大膽,還想攀登的更高。這個時候,正好趕上巫蠱之禍,衛子夫和太子劉據被廢,衛子夫自殺,太子最後兵敗也自殺。李廣利就想讓自己的外甥,李夫人的兒子劉髆(bo)立為太子。就與自己的兒女親家,丞相劉屈氂(mao)商量,希望聯手一起保舉劉髆為太子,這倆孩子,一拍即合,畢竟都是親戚啊,將來劉髆為帝,大家都有好處。先多說一句他倆的關係,李廣利的女兒嫁給了劉屈氂的兒子,關係是很近的,劉屈氂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劉勝之前說過,不成器。一個敗家子的兒子,一個屢戰屢敗的將軍,還想擁立之功,這個實在是太危險了,這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投降匈奴

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入侵五原、酒泉,掠殺邊民。兩地守軍出戰,均不利,領兵的都尉都戰死。三月,武帝命李廣利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臨出征之前,李廣利還囑咐劉屈氂,讓他在適當的時機,找漢武帝說說,畢竟漢武帝是劉屈氂的堂叔啊,你們是自家人,讓漢武帝立劉髆為太子。劉屈氂滿口答應,你放心的走吧,這事情抱在我身上了,可是這一去,李廣利就再也沒回來。

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率大軍出塞,李廣利派遣屬國騎兵二千與匈奴軍接戰,匈奴敗退,死傷者數百人。漢軍乘勝追擊,匈奴四散奔逃,不敢與漢軍對抗。剛開始打的還不錯,畢竟殺了人家幾百人,對其他人來說是小勝,但是對李廣利來說就是大勝了。但是,這時候後方傳來了不好的消息。自己的同盟劉屈氂出事了。

同年六月,一位密探郭穰(rang)密告丞相劉屈氂的妻子因為劉屈氂曾多次遭漢武帝責備,便對漢武帝不滿,因而請巫祈禱神靈,祝詛武帝早死。同時密告劉屈氂與李廣利共同向神祝禱,希望昌邑王劉髆將來作皇帝。武帝便下令主管司法的廷尉查辦.認為劉屈氂大逆不道,處以腰斬,並用車裝著屍體在街上遊行示眾。將劉屈髦的妻兒在長安華陽街斬首。李廣利的妻兒也遭逮捕囚禁。你瞧瞧,李廣利找了啥樣的同伴啊,這位同伴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啊,沒看到之前的衛子夫和他的兒子因為這事情死的多慘啊?還用這樣的方法,再說這樣的方法管用嗎?真是豬一樣的人找了豬一樣的隊友啊。估計漢武帝也想到李廣利還在外打仗,沒把他的妻兒一起殺了。

這時候,李廣利亂了,自己的腦袋本來就不夠用,這時候就更是漿糊了。李廣利心想,我的全家都不抓了,我得立功贖罪啊。想法是好的,但是能力不到啊。於是輕敵冒進,便不根據實際情況,不瞭解雙方軍事形勢,不計及戰略戰術,以數萬漢家兒郎的生命為賭注,盲目進軍,以求僥倖,遂揮師北進,深入匈奴,直至郅居水。遇上匈奴後,結果大敗。此時漢軍已經非常疲憊,單於深知,便親自率領五萬騎兵襲擊漢軍,漢軍死亡甚眾。

李廣利原想冒進,立功贖罪,卻遭此大敗,心情自然更沉重,又憂慮著家中老少的生命安全,而且本來指揮才能就平庸,因此完全失去了兩軍對壘中最必要的警覺。匈奴趁漢軍不備,於夜間在漢軍營前悄悄挖掘了一條濠溝,有幾尺深,而後於清晨從後面對漢軍發起突然的襲擊。漢軍遭匈奴軍襲擊,想出營列陣抵敵,卻發現軍營前有一條深溝,進退不得,軍心大亂,喪失鬥志,再加疲勞,完全失去了抵抗力,遭到慘敗。七萬漢家兒郎就這樣全部喪送在李廣利手中。哎!李廣利鬱悶啊,這次慘敗,徹底摧垮了李廣利的心理防線,就這樣的戰績回去也是死啊,也救不了自己的妻兒老小啊,於是李廣利投降了匈奴,李廣利這邊剛投降,漢武帝就滅了李廣利的全族。

慘死匈奴

投降之後,匈奴覺得李廣利原來在漢朝是大官,比李陵官大多了。對他很好,匈奴的單於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廣利,在異國他鄉的李廣利驕傲了,這一驕傲不要緊,結果得罪了另外一位投降人物衛律。衛律本是匈奴人,生長在漢朝,衛律見李廣利投降在自己之後,而受到的尊寵卻在自己之上,心生嫉妒,欲加害李廣利。

李廣利投降一年多後,衛律趁單於母親生病,遂買通巫師,讓巫師謊稱病因是由於去世的單於在發怒。因去世的單於過去出兵攻伐漢時,曾發誓一定要捉住貳師將軍李廣利用來祭神,而今李廣利已在匈奴,為何不殺了祭神?先單於正發怒責問此事。單於對巫師的話信以為真,便將李廣利殺掉,用以祭神。 李廣利原以為用屈膝投降可以換一條命,屈辱偷生,苟安於世。結果卻遭到如此可悲可恥的下場。李廣利臨被殺時,怒罵道「我死必滅匈奴!」李廣利死後,匈奴接連數月雨雪不斷,家畜死亡,百姓疫病不斷,種植的麥子也無法豐收,單於害怕了,於是為李廣利立了祭祀用的祠堂以慰亡靈。

人家李陵在匈奴還得以終老呢,李廣利啊,可惜了。

就這麼一位將軍,也不知道是誰把他列為漢武帝三大名將。

多說幾句李廣的家族,李廣大家很熟悉了,以後就不單獨說了。

李廣的祖上叫李信,李信是秦國的將領,抓住荊軻的就是他。李廣因為自己迷路,延誤軍期,60多歲自殺而死。李廣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早死,老三李敢隨父出征,後跟著霍去病混,封為關內侯(漢朝僅次於列侯的爵位),但是霍去病為了替衛青泄私憤,射殺了李敢。關於這段歷史,請看之前關於霍去病的文章。孫子李陵投降匈奴,李陵全家被殺,另外一個孫子李禹也被殺,孫女受寵與太子劉據,但是太子因為被巫蠱之禍栽贓,自殺,估計他的孫女的結局也不會好。另外,李廣還有一位堂弟李蔡,做到了漢武帝的丞相,但是因為侵佔了漢景帝陵園前的一畝空地,有罪,在李廣自殺一年後,李蔡也自殺。哎!李廣一門就此結束。


李廣利(?-前89年),中山人,西漢中期將領,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長兄,昌邑哀王劉髆的舅舅,另有一弟名李季。李夫人得寵時,李延年為協律都尉,而李廣利則為貳師將軍徵大宛,後封海西侯。李廣利數次出征大宛及匈奴等地,戰績平庸。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出征匈奴前與丞相劉屈氂密謀推立李夫人之子劉髆為太子,後事發,劉屈氂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李廣利投降匈奴一年後,被殺。

在對匈奴採取的保衛戰爭中,出現了許多名將,如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在中國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但是也出現了李廣利這樣的庸才,在戰史上留下了黯淡的一頁。李廣利本是個庸劣之輩,為什麼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會任命他為統率十萬雄師的將軍進行征伐呢?這得從李廣利的進身之階,他的妹妹、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說起。李夫人原是個賣藝的舞女。她的大哥名叫李延年,能譜曲彈奏,又會唱歌跳舞,算得一個音樂家。因為犯法,受腐刑,便到皇宮中去作管狗的太監。有時也在宮中表演歌舞及譜新曲。有一次李延年創作了一曲新的歌舞,表演給漢武帝欣賞。歌詞為: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為這曲歌詞中所描寫的絕色美女的形象所感動,慨嘆說:「歌詞寫得真好呀!世間上真有如這歌詞所描寫的美女嗎?」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也在場觀賞李延年的表演,聽見武帝的感嘆,便小聲對武帝說:「李延年有個妹妹,確實生得不錯,有傾城傾國之貌。」武帝喫驚地說:「真的?不妨於明日召進宮來看看。」李延年的妹妹被召進宮,武帝一見,果然生得十分美貌,目如一泓盈盈的秋水、眉似一彎纖纖的新月,面若盛開帶雨的桃花。脣像初綻含露的紅梅,粉白黛黑,自然天成,真是絕世而獨立。而阿又善舞蹈,舞起來,長袖隨弦韻而飄動,似流風迴雪,弱步依節拍而進退,如飛燕凌虛。武帝為其美貌傾倒,娶為妾,稱為李夫人,對她的寵愛超過所有的嬪妃。一年有餘,生下一男,被封為昌邑王。可惜紅顏薄命,年紀輕輕,正當韶華,春風得意,染病不起,百治無效,一日重過一日,容顏憔悴,形消骨立。不久,李夫人病逝,一代紅顏過早地謝世。在漢武帝的記憶裏,仍然是李夫人未病前那副天仙般的美貌形象,因此十分懷念。由於漢武帝對李夫人的夭亡如此思念不已,所以便想到李夫人的臨終前的囑託,要求照顧她的兄弟。怎樣照顧呢?那就是予以高官厚祿,使他們富貴榮華。能使李夫人的兄弟們富貴了,就實現了她生前的願望,靈魂再沒有掛欠,可安息於九泉。這樣也就等於償付了所欠下的李夫人的情債,心無內疚,對得起死者,使失落的內心,得到平衡,從而也就求得安慰,減輕了思念的痛苦,消除了情懷的愁悶。於是便任命李延年為協律都尉,李廣利為將軍。因李夫人畢竟是個侍妾,在宮中地位低微,其兄弟雖屬皇親,無功不得封侯。武帝命李廣利為將軍,就是好讓他帶兵出征,立功戰場,得以封侯,達到尊貴的地位。衛青、霍去病得以命為將軍,率師遠徵,也是由於武帝寵愛衛夫人的原因。但是與李廣利的任命仍有所區別。衛青在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出征匈奴之前,有在宮廷為官十年的經歷,霍去病更是跟隨衛青學過孫吳兵法,可謂親受過聖明者的教授。李廣利則純由武帝對李夫人的極度思念,不見有任何的軍政經歷而平步青雲。武帝賦予這樣的人以軍事重任是失策的。當時武帝已在位三十餘年,又在對匈奴的戰爭及通西域中取得一系列的重大勝利,不免產生驕逸,因而對一些重大的國策問題缺乏深思熟慮,甚至不恤百姓,靡費錢財,以逞私慾。得不償失。

先正面回答問題,李廣利相對之前的幾位抗擊匈奴的將軍的確配得上「無能」這個詞,再一個就是李廣利是貳師將軍並不是一位大將軍。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劉徹(漢武帝)53歲,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第二年,李廣利打了敗仗回來。

我在前面的文章說過,漢武帝在位55年期間有44年都在大匈奴,最後把匈奴趕回了漠北。只可惜,這個時候「飛將軍」李廣、衛青霍去病都早已西去。加之常年打仗國庫不再富足,打仗也不的不拿囚犯充數。整個大漢可以說是一個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將軍了。

那李廣利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他是漢武帝寵姬李夫人的親哥。

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妃,宮廷樂師李延年的妹妹,當時為了讓妹妹得到寵幸,還做了首曲: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後來漢武帝就問哪裡有這樣傾國傾城的佳人,李延年就把自己的妹妹引薦給漢武帝,漢武帝的後宮很久都沒有這樣的絕色美人了,李夫人榮極一時,不久後李夫人生下來劉髆(bó)。歷史總是無奈的相似,紅顏薄命,李夫人無福消受長久的榮華富貴,產後體質每況愈下。李夫人快咽氣的時候, 不肯揭開帷帳,怕武帝看到她的樣子,她希望在武帝的心裡保留當年傾國傾城的容貌。李夫人的離去給漢武帝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後來漢武帝還找來了能讓人死而復生的道士,在宮裡做法。死而復生當然是不可能了,但漢武帝只是想見李夫人最後一面。

而李夫人臨終前什麼都沒說,就讓漢武帝好好照顧她這個不成器的兄長。於是3年以後,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廣利又帶兵打匈奴去了。這一次,漢武帝還派了李廣的孫子李陵將軍給李廣利運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