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叫,「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一般有兩種含義,第一,廖化實力平平,竟然還能做先鋒,第二,蜀末期,人才凋零,沒有合適的人選 ,讓年逾七十的廖化做先鋒。

那演義上的廖化與歷史上的廖化分別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先來說演義,廖化原來是黃巾軍的,帶上五百人落草為寇,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走單騎的時候,就碰到了廖化,廖化跟關羽說,兩個嫂夫人被他的同伴杜遠給擄走了,廖化想放了兩個嫂夫人,杜遠不讓,就被他給殺了。

廖化把兩個嫂夫人歸還給關羽,他想跟關羽一起走,但關羽卻嫌他是黃巾出身,不願意,所以就沒帶上。後來劉備拿下了荊州,準備入益州,廖化再過來投靠,劉備就讓廖化幫助關羽守荊州。

關羽被困麥城的時候,派廖化突圍到上庸三郡,找劉封、孟達求救,可是劉封、孟達不肯出兵相救,廖化只能再跑到益州成都找劉備搬救兵,可是救兵未至,荊州已失,關羽被殺。

劉備伐吳的時候,廖化有跟著。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廖化也跟著,姜維北伐的時候,廖化還是跟著,多次當作先鋒,姜維詐降事敗後,廖化鬱鬱而終。

在演義裏,廖化是在關興的幫助下從麥城突圍,前往上庸與成都的。

那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的廖化,並非是什麼黃巾軍,而是荊州南陽郡沔南的豪族出身,他擔任的是關羽的主簿,關羽失荊州後,廖化就投降了東吳,但是後來思念劉備,於是詐死,連夜背著老母親從東吳跑往益州成都。

劉備徵吳的時候,在秭歸遇到了廖化,就封廖化為宜都太守,劉備戰敗,廖化就回到了益州。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廖化被封為丞相參軍。之後,廖化多次隨姜維北伐(並沒有跟諸葛亮北伐),在公元259年的時候,升任右車騎將軍,中鄉侯。

當時蜀有四將,分別是王平、句扶,廖化,張翼。公元263年,張翼、廖化、董厥與姜維退守劍閣。劉禪投降後,廖化與姜維向鍾會投降。公元264年,廖化與宗預在往洛陽的途中病死,終年估計七十五歲。


廖化本名淳,字元儉,襄陽人。出生年月不詳,(公元200年前後相遇關羽,尚是少年,推測為公元184年前後出生)卒於公元264年,壽80上下。經歷了黃巾之亂(非張角一波),軍閥混戰、三足鼎立、蜀漢滅亡,堪稱三國活化石。

一、審時度勢

早年參加了黃巾起義,大起義失敗後,和同黨杜遠佔山為王。廖化看出佔山為王不是長久之計。在一次搶劫過稱中,劫獲了甘糜二位夫人。具有長遠眼光的廖化,想通過此事和漢壽亭侯關羽搭上關係,因此殺了色迷心竅的杜遠,並將甘糜兩位夫人歸還關羽,同時表達了投效的意願。雖然關羽因其人多,又是黃巾出身,怕節外生枝沒有收錄。但廖化卻搭上了這層關係,為以後投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低調善經營

從公元200年和關羽搭上關係,再到公元211年劉備入川時投效,中間經歷了11年的時間,在這期間雖然沒有交代廖化這些年都幹了些什麼。從其是引一軍來投的,說明山賊這個有錢圖的行當並沒有放棄!在這11年期間,既沒有解散,也沒有被官軍剿滅。說明廖化善於經營,而且行事比較低調(太過張揚早就被剿滅了),11年不是一個短時間,沒點本事根本撐不下來。

三、忠孝兩全

荊州被襲後,《三國演義》中,廖化從麥城突圍往上庸搬取救兵。劉封、孟達拒絕發兵後前往成都求救。在史書《三國志》中,廖化兵敗被俘,孫權授予廖化官職。但是廖化心向蜀漢,詐死騙過吳軍。還將自己的老孃帶出。途中遇到劉備的復仇大軍,並加入到隊伍當中。

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在廖化身上全了,沒點本事,豈能做到?

四、兩屆先鋒

1、投奔劉備後,廖化被分到了關羽的帳下。襄樊之戰,糜芳、傅士仁因醉酒被擼掉先鋒之職。廖化接任先鋒,關平為副將。

關平跟隨關羽19年,受到關羽的點播教誨,能力上雖說算不上一流,中等偏上應該還是有的,關平都沒有當上先鋒,這說明廖化的統軍能力還是得到了關羽的認可!

2、在姜維九伐中原時,70歲高齡再次任命為先鋒,當然這說明蜀國確實缺乏人才,讓一個老爺爺當先鋒。但也說明廖化的能力強,因為蜀國不止姜維、廖化兩人,其他人沒當上先鋒說明和廖化還是有差距的。

姜維在沓中避禍,接到魏國伐蜀的消息,馬上給劉禪寫信,也是推薦的廖化鎮守陽平關,說明廖化的本事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當然這事因為劉禪聽信黃皓的讒言,沒能實現。如果廖化鎮守陽平關,魏國未必拿下,更別說漢中、成都了。

當然縱觀全書,我們沒有找到廖化單挑有多牛,甚至連單挑的次數都很少。但是說一個武將好使不好使不光看武力還要看統兵能力。兩軍交戰動不動就單挑那不是真實的三國,在演義中單挑也只出現在小說的中前期,後期都是大軍團作戰,最小的單位都是萬人計。統兵和把握戰局的能力纔是最關鍵的。


有句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所以一般人把廖化看做是庸才。其實廖化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雖然在三國武將中稱不上一流,但二流中檔的實力還是有的。

一、廖化的年齡。廖化,字元儉,荊州人氏。他是三國歷史中最為長壽的幾人之一。演義中寫到他參加過黃巾起義,歷史中卻沒有提及。唯一一處提到廖化年紀的記載是這樣的,261年諸葛瞻統領朝政,廖化想和宗預一同拜見諸葛瞻。宗預說,咱倆都年過70了,有必要這樣做麼?按年過70算,廖化當時的年齡在70-79之間,其出生年份為182-191之間。又據三國志記載,廖化於264年病逝於隨後主前往洛陽的途中,所以廖化的年齡在73歲-82歲之間,這在當時已經是高壽了。為啥要先說歲數呢?因為活個好歲數也是一種能力。

二、廖化的能力。廖化在前期默默無聞,直到蜀漢中後期才嶄露頭角。廖化是荊州豪族,剛開始在關羽底下做主簿(不要小看主簿,呂布也是主簿出身)所以廖化有一定的政治基礎。荊州陷落後,廖化逃到了益州(詳細過程後面說),受到劉備重用。劉備死後,廖化進入丞相府,任參軍,多次參加北伐戰爭,立有戰功,成為蜀漢集團的中堅力量。259年,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兼任幷州刺史(虛職),封中鄉候。當時的人這樣說,前有王平和句扶,後有廖化和張翼。可見廖化的能力是不亞於王平的。

此時年事已高的廖化對蜀漢的形勢看的很清楚。他曾對姜維後期的用兵策略表達不滿,他說姜維能力有限,兵力也有限,卻無節制的用兵,落敗是早晚的事。果不其然,因姜維分散兵力多次出兵,讓曹魏找準了時機,發動了滅蜀之戰。在蜀漢最後的保衛戰中,廖化同姜維一道據守劍閣關,但因鄧艾偷渡陰平,功虧一簣。再得到後主的消息後,隨姜維一同投降了曹魏。在姜維鍾會之亂中,廖化竟能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三、關羽戰死後,廖化是如何逃走的?演義中,廖化從麥城突圍前往上庸求救,被拒絕後又一直跑到了成都。歷史中卻完全不同。219年末關羽被害後,廖化和很多人一樣投降了東吳。在東吳那邊,廖化一直想著要回到劉備身邊,於是上演了詐死計謀。東吳信以為真,廖化便趁機帶著母親西逃。222年春,廖化和東徵的劉備在秭歸相遇,在經歷了兩年的俘虜逃亡生活之後重新加入了劉備集團。所以廖化是一個既有武力,智謀也不錯,還異常忠心的將領。按滿分100計算,廖化的武力為80,智謀為65,是個標準的二流中檔武將。

先糾正一個大家對廖化的誤解,有這麼一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大多數人理解為廖化的能力不行。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姜維任命廖化為先鋒時,廖化已經七十多歲了,即使他年輕時很厲害,到了七十多歲的年紀也基本報廢了。所以說這句話正確的理解不是廖化能力不行,而是年齡太大,而身後又後繼無人,因此纔有人這樣感嘆蜀國武將的凋零。

那麼廖化的能力怎麼樣呢?應該算蜀國大將中的第四梯隊吧。

第一梯隊: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第二梯隊:魏延、姜維、鄧芝。第三梯隊:王平、句扶、向寵。第四梯隊:張翼、宗預、廖化等等。

那麼姜維為什麼要派廖化當先鋒呢?許多人都簡單的理解為蜀中無大將了,沒有辦法纔派了廖化。其實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在費禕當政時期,已經開始武力幹預姜維的伐魏大計,他每次供給姜維的兵員不超過一萬人。這樣造成姜維在局部作戰時總是一種以少對多的局面。不單單是形勢上,而且在思想上,時間一長,大家對伐魏都沒有了信心,理由都出奇的一樣:諸葛丞相雄才大略都沒有伐魏成功,我們就不要再折騰了。

在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終於有絕對的特權去按照自己的思路伐魏,但是這時軍中已經開始有反對的聲音了,比如第四梯隊的張翼和廖化。

公元254年,姜維為衛將軍,督內外軍事。姜維率領蜀軍出隴西,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走當地居民,得勝還師成都。第二年姜維表示還要繼續進攻,張翼在朝堂上和姜維發生了爭議:

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

張翼的意思是蜀國國小民弱,歷經諸葛亮、蔣琬等人時期,年年徵戰,已經疲勞不堪,我們應該改為以防守為主了,就不要再攻打狄道了。但是姜維不聽。

其實不光是張翼有意見,廖化也有意見:

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廖化說的更不好聽:你姜維的指揮才能又不是比敵方高明的多,我們的兵又不是比敵方多得多,你這樣連年徵戰,遲早要寅喫卯糧,提早預支蜀國國力,把蜀國拖死。

這就是當時姜維的處境,皇帝劉禪不支持,軍中大將不支持,但是姜維還是決定去進攻狄道,後來遭到自己隊友的坑害,本來約好的在上邽和胡濟(蜀國鎮西大將軍,也不支持姜維)匯合,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擊敗,死傷甚多。姜維也被貶為後將軍。

廖化即使不支持姜維的北伐行動,但是姜維真的沒有別的人可派了,所以說姜維指揮的軍隊其實不是一支上下齊心的軍隊,而是一支各有打算,沒有向心力的軍隊。廖化後來就直接歸劉禪指揮,而姜維被留在了沓中,不許還朝。

廖化的能力一般,但是卻出奇的忠於劉備,為什麼這樣說呢?

廖化早期投靠關羽,做了關羽的主簿,相當於參謀。後來關羽兵敗樊城,廖化被捉,來到了吳國。但是廖化特別喜歡劉備,非劉備不行,於是就策劃著如何逃回去。想來想去廖化想出來一個好辦法:裝死。

至於是怎麼裝死的,史書上記載的不清楚,總之一句話,廖化裝死成功,從魏軍軍營中逃了出來。廖化不但自己逃出來了,還順帶帶上了自己的母親,吳軍的防衛真的讓人不忍直視:

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

廖化帶著母親跋山涉水走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在公元222年春的時候遇上了劉備。這時劉備正準備為關羽報仇,率軍伐吳走到了秭歸這個地方。於是廖化又一次成為劉備的部下。

廖化有一定的軍事指揮能力,曾經打敗過魏國的廣魏郡太守王贇和南安郡太守遊奕,本來這兩人商量著要合圍廖化,沒想到被廖化來了個各個擊破。

我總感覺廖化這個人運氣不太好,為什麼這樣說呢?跟著劉備打陸遜,劉備敗了。跟著姜維打鄧艾,姜維敗了。最後跟著姜維守劍閣道,後方劉禪投降了。

所幸的是廖化最後的運氣不錯,沒有被成都暴亂的魏軍砍死(姜維、張翼都被砍死),最後死在前往洛陽的路上,算是死的其所。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廖化的能力一般,在蜀軍大將中屬於第四梯隊。當年廖化跟著關羽兵敗樊城被捕,後來奇蹟般的裝死成功而逃出,又回到劉備的軍營。廖化歷經襄樊之戰兵敗被俘、夷陵之戰大敗而歸,蜀國的歷次北伐和最後蜀國的滅亡整個過程,其生命之堅韌讓人佩服!

本回答獨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廖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在《三國志》中的評價也很高,為人也很忠義,而且頗有謀略,曾做過關羽的主簿,後又前往西蜀,先後任宜都太守、丞相參軍、右車騎將軍等職,受封中鄉侯,假節鉞。

所以,通過廖化的「履歷」來看,足以證明他很受器重,是蜀軍中的一員大將。至於如何評判,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每個人的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也自然會有差異,褒貶不一是個很正常的現象。

不過,如果深究起來,人們覺得廖化太弱,還是因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這是後人根據《三國演義》總結出來的評價,大致意思有點像「矮子裏拔將軍」。其實,在姜維北伐期間,蜀軍出現了明顯的頹勢,加之沒有形成人才梯隊,使得缺少可用的將領,因此纔不得不任用已經年邁的廖化。

不過,廖化雖老,但並不糊塗。而且,領兵作戰也並非但看將領的武功,更強調謀略和應變能力。中學時讀《三國演義》,總覺得廖化是個老實人。可後來翻了翻《三國志》,才發現,其實廖化的鬼心眼挺多的。

《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話: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徵。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

是講當時廖化跟隨關羽,等關羽兵敗後,被迫降吳。不過,廖化還是想歸附劉備,於是就詐死。在瞞過周圍人後,廖化便帶著母親晝夜向西投靠劉備。正好趕上劉備東徵,廖化與劉備大軍相遇。見到如此忠義的歸附者,劉備心中大喜,馬上封廖化為宜都太守。

能夠在兵敗被俘後,靠裝死來麻痹對方,然後偷偷溜走,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通過這件小事,也能反映出廖化確實不是凡人。


廖化,字元儉,後來封中鄉候,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病逝於去洛陽的路上。廖化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

廖化的能力!

蜀漢有評語,「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張翼、廖化」。說明廖化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如果能力不行,也不會有這樣的評語。

同時劉備殿西偏殿之中有十四尊塑像,是後人以紀念蜀漢的武將,分別是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疑,張南,馮習。廖化位列第八,同樣說明他的能力!要不然也不會位列第八!

為什麼會有褒貶的說法!

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本來廖化在蜀漢前期,並沒多大的名聲,但是隨著蜀漢前期的名將老將都死了。蜀國沒有可用的大將,只能用廖化為先鋒大將!

所以有人懷疑廖化的能力。覺得他能做上先鋒,是因為蜀漢那時沒有厲害的將軍,若是有也不會輪到廖化為先鋒!

但是真正的廖化並非平庸的將領!同時廖化為人正直,對蜀漢忠心,這又是對他的認可,是屬於褒獎的。

所以就有了對廖化有褒貶的說法!

關羽戰敗,廖化怎麼逃回蜀漢的!

廖化開始的時候是在關羽帳下為主薄。後來孫權取荊州,關羽兵敗被擒,廖化也一起到了東吳!

後來關羽不願投降被殺。廖化假裝死去,所以東吳就沒有對他在意,廖化就趁機逃回蜀漢!


廖化其實是一個被我們忽視的三國名將。說的直白些,在蜀軍將領中,不少網友更熟悉關、張、趙、馬、黃等「五虎上將」,可這種認識卻是從《三國演義》中獲得的。再深究起來的話,恐怕多數人還是看的電視連續劇。

歷史上的廖化,是蜀軍中後期的中流砥柱,官職和爵位,也都非常顯赫。談到褒貶不一,其實倒也不存在。因為,大家其實對廖化並不是很瞭解,雖然知道這個名字,但卻很難說清楚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功過。

談到對廖化的評價,不過有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已。這話講的不錯,但也不是在貶低廖化。相反,在蜀軍整體呈現頹勢的時候,老將廖化能擔此重任,也從側面反映出廖化絕非泛泛之輩。

在投靠劉備集團初期,廖化是追隨關羽的,曾在荊州做關羽的主簿。關羽兵敗後,廖化等人被俘,被迫投降東吳。但是,廖化還是覺得劉備是個更好的主公。於是便絞盡腦汁準備脫離東吳,向西尋找劉備。

關於廖化如何逃走的,正史中的記載很少,僅有「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等隻言片語。但基本可以肯定,這個傢伙被俘後,在東吳過得並不順心,於是就裝死。當時,作為一個受降的主簿,廖化應該並不引人注意,因而很輕鬆地瞞過了周圍人。

等大家信以為真時,廖化又偷偷地帶著母親從東吳逃走。在古代,長途跋涉是一件很辛苦,也是很危險的事。不過,廖化的命比較好。當他們往西逃的時候,正趕上劉備親率大軍東徵,討伐東吳。就這樣,廖化和劉備在秭歸相遇。

面對歷經艱險前來投奔的舊部,劉備心中自然是無限感慨,同時為了顯示自己的愛才之心,馬上封廖化作為宜都太守。就這樣,廖化開始在蜀軍中逐漸升遷,先後做過丞相參軍、右車騎將軍等職,受封中鄉侯,假節鉞。

由此來看,廖化也是蜀軍中能夠拜將封侯的人物,而且享有特權。這樣一位老將,能在三國後期成為蜀軍中的中流砥柱,自然也不會是泛泛之輩。


廖化,字元簡,蜀漢後期主要將領。歇後語「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是對廖化的一種不公的評判,真實歷史上的廖化作戰勇猛,忠肝義膽,並不是一位平庸一輩。

廖化初為關羽帳下主簿,跟隨關羽鎮守荊州,後東吳襲取荊州,關羽陣亡,廖化無奈被迫歸順了東吳。可是廖化的心一直在蜀漢,對劉備念念不忘,於是在東吳詐死,趁著夜色帶著老母逃走了。這一點和關羽當初被迫降曹,後千里走單騎尋找劉備頗為相似。只不過廖化在整個三國中不是主線人數,所以對他這段記載並不是很多,但廖化的忠肝義膽由此可見。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祁山對峙時,曾經將曹真副將秦良一刀斬於馬下,武力可見一斑。後諸葛亮用木牛流馬之計成功誘騙司馬懿,廖化領軍一路追殺,嚇得司馬懿丟下金盔,奪路而逃,試想如果司馬懿被擒殺,三國歷史必將改變。廖化老年遲暮之際,七十多歲高齡依舊披甲上陣,為國效力,可是抵禦鄧艾、鍾會未果,最終國破,廖化含恨病死。如此至忠至勇的廖化,誰還能說他平庸。時人評價「前有王、句;後有張、廖。」陳壽在《三國志》中更是用「以果烈稱」的美評予以讚譽。至於有人對他的貶低,應當是一些不明事理的人以訛傳訛的結果。

荊州丟失後,公安郡傅士仁被虞翻招降。傅士仁又說降了南郡守將麇芳。時值關羽被困於麥城。關羽遣廖化往上庸求救,上庸守將劉封、孟達拒絕發兵,「廖化上馬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

廖化在這裡罵得有理有利,「節」可不敢恭維,扔下關羽父子,自己

先離開隊伍去成都?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廖化充其量屬二流能力,到廖化出場,蜀軍已無大將可遣。


《三國志》陳壽評價廖化:以果烈稱。

果烈:果敢,剛烈。

與我們所熟知的「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一貫印象,差距比較大。

成都武侯祠中的武將廊中,有蜀漢的十四員武將的塑像,廖化排名第八,位於老將黃忠之後,反映了清朝人對廖化的看法,應該,也是不低的。

畢竟,黃忠可是曾與關羽並列的後將軍。

這說明,廖化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至於為什麼對他有褒有貶。

那是因為他的光芒始終被別人所掩蓋。

先是跟著關羽,後是跟著姜維。

1、跟著關羽時,他只是關羽的主簿。

主簿這個官職,大體上相當於機要祕書一職。

功勞都沒他的份。

但是關羽被殺後,他從了孫吳的軍隊。

這算是他的黑歷史吧,畢竟大節有虧。

但,我們放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裏去看,廖化當時的行為,沒有什麼可堪指責的。

因為當時陸遜取了南郡之後。

一不騷擾地方,二不殘害關羽軍隊的家屬,三不取關羽所藏珠寶。

關羽派人回去打探虛實,陸遜還領著使者挨家挨戶的見見面。

這位使者回到軍中把情形一說,軍心可就散了。

到麥城的時候,關羽實際已是眾叛親離。

那麼此時,廖化從順了東吳,似乎也是順勢而為。

更何況,廖化從了東吳之後,心念蜀漢,便詐死逃生,也算全了大節。

2、詐死逃生,奉母千里西歸。

廖化是通過詐死,騙過了江東的一大幫人。

讓後侍奉著自己的老母親,一路向西跑。

這腦筋動的,比一言不發死守曹營的徐庶,好像強那麼一點點吧。

到秭歸的時候,正好碰到執意東徵的劉備。

劉備很高興,

以廖化為宜都太守。

3、等到劉備東徵失敗,死於白帝城之後。

廖化先後擔任了丞相參軍等職,被封為中鄉侯。

跟著諸葛亮出祁山有他,

跟著姜維出征伐魏有他。

逐漸認識到,蜀漢軍隊,無論是計謀還是實力都不如曹魏,

勸姜維不要再繼續窮兵黷武,靡費國力,

姜維不聽啊,直接不帶廖化出徵了。

最後,年齡大了,也不受重視了,都到了想和宗預一起討好後輩諸葛瞻的地步了。

幸虧被宗預勸住了,那意思,咱倆都是七十多歲的大老頭子了,就算了吧。

待後主劉禪降魏之後,死於內遷洛陽的途中。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是清末小說《掃迷帚》二十四回中的一句話。

聯繫上下文的意思,是說當時蜀漢老將已死,也就剩了相對年輕點的廖化做先鋒了。

是說他的年輕,而不是說他的平庸無能。

這黑鍋背的,不讀三國志,不縱觀蜀漢與魏吳的實力對比。

很容易就小瞧了這位年近百歲方與國偕亡的老將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