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

  譯:劉萌

  始於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犯下的一個可怕錯誤,並對他們自己造成了永遠無法估量的損失。這場戰爭由一系列各國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誤判所引發,最終以被捲入其中的國家和民衆陷入巨大悲劇而收尾。這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詞語能夠形容戰爭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呢——比如歐洲,在戰爭剛剛結束的1919年,保加利亞這個小國竟然增加了208641個寡婦(該國女性總共才2426187名);在法國動員到前線的男性中,也有高達73%的人出現了傷亡。

  本文要探討的主題:一戰中各參戰國軍隊所穿的軍服,事實上,它們在戰前的1913年和戰後的1919年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1900年,歐洲的軍隊大多使用着深藍色、紅色、綠色和白色的軍服;到1919年,他們的大部分軍服已經統一成了卡其色——這是一個旨在挽救士兵生命的過程,並且伴隨着作戰戰術的迅速發展而不斷取得進步。

  (上圖)歐洲軍服從1853年到1915年的變化:圖左,1853年,法軍第2槍騎兵團,上尉;圖中,1858年,英軍第2輕騎兵團,上尉;圖右,1915年,德軍第17步兵團(第4威斯特伐利亞步兵團),中士。

  技術的發展和軍服的進步

  大約在1910年,爲了在敵人越來越猛烈的火力下保護己方士兵的安全,歐洲各國軍隊普遍換裝了中性顏色的軍服。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而對此不適應的人將會在未來發生的戰爭中付出失去生命的代價——那些最適合服役以及最訓練有素的士兵通常會首當其衝被敵人殺死。各國軍隊使出了渾身解數來發展新型武器——馬克沁機槍、法制75毫米野戰炮,以及配備光學瞄準鏡的毛瑟步槍等新銳武器紛紛破繭而出。其中,新式軍服也是各國裝備革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圖)第4來複槍旅擲彈兵分隊的一名二等兵,1917年。俄軍用擲彈兵組成了突擊部隊。圖中這名士兵輕裝簡行,可隨時對敵方塹壕發動攻擊。他戴着一頂配有俄軍帽徽的法制阿德里安頭盔。該部隊成員通常會避免使用步槍——手槍纔是其首選裝備;此外,他們還攜帶了鋒利的掘壕工具(帶有短柄)和匕首,一般還配備有一把斧子和7到8枚手榴彈。

  那麼,顏色鮮豔的軍服是怎麼被它那些看上去黯淡無比(譬如綠色或棕色)的同類所取代的呢?徽章和配飾的外形是怎樣從華麗變得樸素的?還有,個人防護設備又是如何逐漸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呢?這些研究課題都是令人着迷的。在此舉一個小例子:師級或者旅級部隊徽章的使用。當大部分國家的軍隊發現對敵軍保守祕密至關重要時,便紛紛更換了一系列新的徽章和標誌。使用它們的主要目的是迷惑敵人,但這也同時使歷史學家對其的研究變得更加困難。

  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爲:現代軍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的。事實上,在1914年之前,絕大部分歐洲列強的軍隊就已經採用了與現代軍服非常相似的設計;那些對此反應滯後的國家(如法國、比利時和奧匈帝國)也很快在1914年末迎頭趕上。

  (上圖)第1禁衛騎兵團的一名騎兵,1914年。他穿着一件相對樸素的制服,但騎着一匹品質優良的戰馬。這名騎兵手中擎着的是M1908式直刃騎兵劍,它配有漂亮的鍍鎳劍柄。

  鮮豔色彩的弊端

  早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期間,普魯士輕步兵(j?gers,即獵兵)就表現出了對深綠色制服和黑色皮製裝具的偏愛;在炎熱氣候條件下服役的歐洲軍人則普遍配備了實用的白色、淺黃色或棕色制服。在當時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交戰雙方使用的都是精度不高的武器,因此僞裝向來都不是什麼棘手的問題(即使發現了目標也不容易打中)。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將軍能從遠距離認出並控制自己的軍隊纔是最重要的。這就導致歐洲步兵們穿着異常鮮豔的制服,並在戰場上排着整齊而緊密的縱隊和橫隊;就連拿破崙麾下的大軍也以其色彩絢麗的軍服而聞名,他們用灰色和棕色的大衣蓋住裏面鮮紅或亮藍顏色的制服——這些制服的布料都是用天然色素染的色,所以很容易褪色。

  美國內戰(1861—1865年)期間,南北兩軍的制服色彩都比較暗淡,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咎於雙方倉促之間擴大了軍隊規模,導致裝備難以跟上。到了普法戰爭(1870—1871年),交戰雙方再次身着鮮豔的制服,還因此出現了大量人員傷亡——1870年8月,在格拉沃洛特(gravelotte)戰役中,普魯士禁衛軍在向聖普里瓦(St Privat)推進時,以密集的隊形衝向法軍陣地,遭到法軍後膛步槍火力的猛烈攢射。這支普軍幾乎被摧毀殆盡,傷亡數高達20163人。普法戰爭結束時,德國人已經意識到他們必須儘可能縮小己方目標,而穿着鮮豔軍服顯然就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段。

  (上圖)第7普通獵兵營的一名偵察兵,1914年。圖中這名獵兵即使沒有扛着自行車也得承受其他沉重的負擔——他的大部分個人物品都被存放在一個帆布袋或一個攜物袋(musette)裏;此外,袋裏還裝滿了每日的食物配給,並且總是裝有菸草。摺疊自行車最初是由傑拉德上尉設計並製造,於1914年初裝備法國和比利時軍隊。然而,隨着前線陷入塹壕戰,這種機動裝備也基本停止了使用。

  變革

  鑑於布爾戰爭(1899—1902年)中的慘痛經歷,再加上在印度服役的軍官們所施加的壓力,英軍終於在1908年裝備了卡其色軍服。此後,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英國,或採用由本國設計的“低能見度”軍服(譬如保加利亞人就選擇了一種棕色制服)。當時兵力最爲龐大的是德國和俄國,前者於1910年採用原野灰作爲軍服的主色調;後者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落敗後,使用了淺綠作爲軍服的顏色。1911年,法國人倉促地爲他們的新軍服選擇了一種褐綠色布料,但僅僅停留在試驗階段,而且沒有得到官方的支持。到1914年夏天法軍奔赴戰場時,他們身上仍穿着藍色和紅色的制服——法國國內的保守派爲這一愚蠢之舉辯稱,說僞裝是一種懦弱的行爲(當時法軍的核心戰術是以步兵近距離刺刀衝鋒來威懾並攻擊敵人,鮮豔的軍服確實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然而,事實將會證明他們爲這一做法付出的代價有多麼昂貴。

  (上圖)第6海軍陸戰團的一名下士,1917年。美海軍陸戰隊員裝備的蒙大拿帽很快就被鋼盔或船形帽(不當值時使用)所取代。蒙大拿帽一般由兔毛毛氈製成,帽上有4個通氣孔以減少頭部出汗帶來的不適。士兵們通常把皮製下顎帶置於後腦勺,因爲當他們行軍時,下顎帶(此時位於下巴處)會在下巴和脖子間來回摩擦,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戰地制服的發展

  各國的軍服都在野戰條件下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軍服”。前線的惡劣環境使得各國對制服的改造勢在必行——比如軍官們很快就發現,要想避免成爲衆矢之的,他們就得儘量遮掩住自己的軍銜。一些人因此改穿低級軍官的制服,並通過佩戴一個小徽章來表明真實身份。鋼盔很可能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從而引起敵人的注意,對此的解決辦法就是給它們(鋼盔)表面塗上沒有光澤的塗料或用布覆蓋。根據士兵們在戰壕中的經驗,軍方對軍靴的部分設計和衣物的防水性(在潮溼天氣裏,羊毛大衣會變得非常沉重)進行了改善,還將制服上那些五顏六色的飾帶換成了普通布條或小而精緻的滾邊。

  1918年的士兵已經與1914年,剛剛開赴前線的那些人大不相同了,尤其是在穿着上。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軍服、徽標、武器圖解百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