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該死的《馬關條約》,時至今日,這個條約的餘毒還在為禍中國。君不見,臺灣問題成為了中國的睾丸,誰都來捏一把(李傲語)。釣魚島問題,現在還時不時地還要和日本打嘴仗。

1、 《馬關條約》簽訂背景:

簽訂日期:1895年4月17日

簽訂地點:日本赤間關馬關港(今日本山口縣)

簽訂人員:日方(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中方(李鴻章、李經方)

簽訂原因: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大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滅,陸軍慘敗,日本軍從朝鮮打到奉天(今瀋陽),佔領大片領土。

(1894年李鴻章赴日本馬關談判遇刺·會同各國使節一同審判日本刺客圖)

2、《馬關條約》主要內容:

中國從朝鮮撤軍,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承認朝鮮「自主獨立」;

中國割讓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

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

中國開放荊州府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建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給日本片面最惠國待遇;

中國不得逮捕為日本軍隊服務的人員;

臺灣澎湖內中國居民,兩年之內任便變賣產業搬出界外,逾期未遷者,將被視為日本臣民;

條約批准後兩個月內,兩國派員赴臺辦理移交手續;

增闢通商口岸;

(馬關條約簽訂場景復原)

3、 《馬關條約》的「作用」:

對外:

第一, 馬關條約對日本「貢獻」巨大。通過這個條約,日本從中國賺取了大約3.5億兩白銀(賠償金2億兩,贖遼費3000萬兩,威海衛駐軍費150萬兩,八次年息1083萬兩,以「庫平銀成色不足」為由敲詐清廷多支付1325萬兩,要求清廷兌換英鎊支付賠款而形成「鎊虧」約1500萬兩)。這筆戰爭橫財是當時日本年度財政收入的6. 4倍,是清政府年度財政收入的4.4倍!

日本在馬關條約取得大量賠款,使軍事、教育、金融等都因此而快速發展,就連小日本當時最落後的北海道地區,偏僻的小學校裏也通了電燈(那是1900時代啊!)。

第二, 讓列強「眼紅」。日本賺得太大,列強不滿了,他們「主動」來幫助中國,經過俄、德、法三國的干涉,日本將遼東半島退還給中國,中國付給日本「酬報」銀三千萬兩。

第三,讓列強看到了「機遇」。在馬關條約之前,中國仍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人口、地盤、經濟實力、軍事實力),GDP佔全世界的30%以上,清廷仍然是一個擁有可怕實力的龐然大物。列強多半是願意與中國合作而不是瓜分。但甲午一戰,小小的日本居然完勝大清,清帝國的腐朽暴露無遺,由此列強放下了對中國的最後一絲敬畏之心,掀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列強開始了資本輸入、瓜分中國市場、控制中國經濟的競爭,從《馬關條約》簽訂的1895年到1900年間,短短五年,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相繼在中國這個巨大的身軀上吸血,各自劃分在華勢力範圍。

(這是1898年法國的一副漫畫《列強瓜分中國》,圍在「中國大餅」邊上的,分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德國威廉二世、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法國女郎、日本武士。)

瓜分結果:

1、日本:日本佔據臺灣後,更是要求清廷:福建不得租讓他國。

2、俄國:俄國在干涉日本歸還我遼東半島有功,與清廷簽署《中俄密約》,取得東北,成其勢力範圍;又與法國共同支持比利時國,興建(蘆漢鐵路、平漢鐵路) ,貫穿南北,以便插足長江。英國與之妥協,俄國則承認英國在長江流域的地位,英國也承認俄國在長江以北的地位。

3、英國:從鴉片戰爭開始,就涉足中國,其在華利益最廣,除與法協議共同染指西南外,還要求長江流域不得讓予他國,又請修築滬寧、津鎮(鎮江),浦信(浦口、信陽) ,滬杭甬,廣九及山西至長江各鐵路。其中津鎮鐵路經過山東,為德所不許,光緒二十四年,英德達成協議,北段歸德,南段歸英,德國承認長江流域為英鐵路勢力範圍。

4、法國:取得雲南、廣西、廣東的路礦權,又要求海南島及中越邊境的雲南、廣西、廣東三省,不得讓與他國,西南遂成為法國勢力範圍。

5、德國:英國承認山東及黃河流域部分地區為德鐵路勢力範圍。

列強對中國慘烈的殖民,直接導致義和團運動興起,繼而發生「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中國陷入空前的民族災難之中,這始於那個刻毒的《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對內:

第一, 宣告「同光中興」的破產。所謂同光中興,是指從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國運動平定,一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總共三十年間,大清國內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強,「洋務運動」轟轟烈烈,西方技術、資金和人才得以引進,新式海陸軍得以編練,一大批近代軍工企業、民用企業以及新式學校得以創辦,大批留學生也開始被派遣到海外。這一派中興氣象,被稱為「同光中興」,在甲午戰爭軍事慘敗中戛然而止;《馬關條約》簽訂之時,同光中興正式破產,有人也稱之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

第二,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政府拿不出這麼多錢,只得向列強借款,如法、德、俄等,可人家不會白借,你得拿東西抵押,清政府只得再次出賣國家利益換取貸款),原本這筆錢可以用於國防、教育、民生等,中國的發展由此停滯而倒退,持續而深重的民族災難,把中國拖入泥潭,直到現在日本還不承認和反思他們歷史上對中國的巨大傷害!

第三,《馬關條約》促進革命黨的快速興起,預示清廷末路迫近。《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大轉折,對這古老的帝國來說,東亞霸主的地位被彈丸小國取代,猶如晴天霹靂。清廷政權的合法性不再具備,革命黨人興起,他們在15年以後終於把清廷推翻(1911年辛亥革命),由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走向共和。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兒」。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嶽忠豪

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據學者研究,列強強行瓜分中國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清朝確保列強所要求的地方不得轉讓給第三國;二、索取路礦利權,給予清朝政治貸款;三、清政府聘請顧問等方面,擁有優先權,如聘任軍事教官,以便掌握中國的軍政情況。其中尤以路礦利權最為致命,列強展開了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的侵略步驟。

(列強劃分在華利益)

俄國在「三國干涉還遼」中立下大功,1896年李鴻章特與沙皇尼古拉二世簽訂《中俄密約》,後又通過《旅大租地條約》、《續訂旅大租地條約》強租旅順、大連,東北儼然成為了俄國國境。德國通過《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99年,並取得築路、開礦等特權,山東遂變為了德國的勢力範圍。

法國則通過《廣州灣租界條約》強租廣州灣,把雲南、兩廣變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英國為了防範法國,於1898年6月9日逼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與九龍半島、香港島共同形成了以後的香港。同時租借劉公島、威海衛,以防範俄國,並在長江流域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

(中英條約:1842年《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割九龍半島;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割新界。)

日本則將福建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唯一尚可稱道的就是二流國家義大利於1899年提出租借浙江三門灣的要求,結果在自身實力衰弱,中國備戰充足的情況下,沒有得逞。

經過以上國家的瓜分,中國幾無一片凈土,時人有感於中國國勢危殆,特作《時局圖》一幅。

北方的黑熊指俄國;東部的太陽代表日本;中間長江流域的狗是英國;南部的青蛙是法國;肥腸似的怪物指德國;;鷹代表的則是美國。列強對中國鯨吞蠶食,虎視鷹瞵的局面一目瞭然。

在這種積貧積弱,隨時有被列強瓦解的情勢下,中國的變革已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王美平:《日本對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三種論調》,《歷史檔案》2013年第1期。

2、杜長印:《鉅野教案與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菏澤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3、張曉華:《列強瓜分狂潮中對鐵路權的爭奪》,《歷史教學》2002年第8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我這裡就不抄寫中學歷史課本的說法了。只說說列強是如何在馬關條約之後迅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

馬關條約簽署於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清帝國大敗,日本險勝。通過馬關條約日本獲得了巨額的賠款,並且奪得包括臺灣在內的諸多中國領土。倘若不是後來的三國干涉換遼,恐怕就連遼東半島都要割給日本了。不僅如此,在賠款割地之外,清政府還被迫答應日本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對華資本輸出等條款。在此之前,列強對華主要是貨物輸出,而日本的馬關條約之後,列強根據一體均沾的原則,都適用於資本輸出。於是列強開始不僅向清帝國傾銷商品,而且開始大規模進行資本運轉,清帝國的經濟中樞被列強侵入。

在日本割佔臺灣之後,列強猛地發現,原來那個在李鴻章等人經營下看起來已經躋身世界前十強、軍事能力尤其是海軍實力躋身世界前六,東亞第一的清帝國,不過是一個紙糊的老虎,他連日本這樣一個東洋的蕞爾小國都打不過。於是,清帝國下轄的那麼大的肥沃土地,現在都成了列強所覬覦的肥肉了。在此之前,列強侵華,英國不敢深入,法國雖然有意深入,但被擊退,俄國在北方雖然割了很多土地,但並非武力割佔,所以列強實際上有些摸不清清帝國的底細。尤其是清帝國撲滅太平軍之後,開始實施洋務運動和自強變法,列強以為清帝國已經重新復興為一個大國了,起碼還有著帝國的輝煌。中日戰爭的徹底失敗,打消了列強的最後一點顧慮。因此,在馬關條約之後,英國在長江流域、法國在珠江流域、德國在膠東地區,俄國在東北地區,迅速開始向清帝國要求劃分勢力範圍,實際上就是要瓜分清帝國了。這可謂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當時有人畫出時局圖,幾大列強幾乎全部瓜分了偌大清帝國,委實是實情。

在割地、劃分勢力範圍之外,列強還紛紛向清帝國要求租借領地,青島,新界等地,都是這個時候陸續被列強從清帝國手中「租借」出去的,租金未定,租期99年,在租界之內通行租用國的律法和管理體制,這實際上跟外國領土已經沒有多大區別了。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康梁認為已經到了非變法不可的時候了,發動了維新變法;孫中山等南方誌士認為時局已經無可挽救,非以武裝推翻衰朽的清政府不可;民間人士則認為必須要驅除洋人,於是發動了義和團運動。維新派,革命派,義和團,所有的勢力就這樣在馬關條約之後在中華大地上集中呈現。所以,說馬關條約之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十分恰當的。


感謝邀請!

回答這問題挺難,難在控制情緒。誰都不願意回顧這段歷史。

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是個分水嶺。西方列強徹底看清楚了清政府的奴才面目。《馬關條約》之前雖然也有割地賠款。但是割讓建制明確、人口眾多的實地(遼東半島和臺灣)還是頭一次。

西方列強以前還對大清有所忌憚,因為經濟規模巨大、人口眾多的大清朝其實還是有些實力的。《馬關條約》使西方列強徹底肆無忌憚了。

海權丟了還有路權。打下去又能怎麼樣呢?政府有可能亡,國家斷不至於亡。如果不是慈禧太后嚇破了狗膽,國家怎麼會割讓陸地。那是你實際控制的土地,那裡有你的子民。

「打得一拳開,才能免得百拳來「。喪家之犬式割讓土地。引來了西方國家羣毆。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中國徹底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慈禧太后恬不知恥的說:「量中華之物力,交與國之歡心。」

接下來,接下來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民(反正國也不國了,可民還得活著)的條約:

1896年的《中俄密約》,旅順、大連沒了。

1896年《中日通商行船條約》,國門沒了。

1896年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山東沒了。黃河中下游也都不保了。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沒了。

1898年 《訂租威海衛專條》。

1898年 《廣州灣租界條約》。

1899年 《辛丑條約》。

1901年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

1905年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1906年 《滿洲裏界約》。

1911年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1915年 《中俄蒙協約》。

反正條約名就有地名,不說那麼多了。生氣!!!每一個我都給畫個句號。我多希望那是事情的結束啊!

國家就這樣,他奶的不國了!


《馬關條約》的內容一經公佈,舉世嘩然 ,不是因為它的內容有多不平等,而是徹底亮出了大清帝國手裡的那堆爛牌,居然一張頂事兒的都沒有,列強們開心地笑了!

雖然晚清時期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馬關條約》是一個分水嶺,這個條約一出世,近乎將這個沒落王朝赤裸裸地擺在了列強的解剖臺上,五臟六腑看得清清楚楚,原來西方列強多少還有點顧慮,畢竟距離遙遠,運送條件受限,加之中國又是個人口大國,貪多嚼不爛,一旦陷進去,就有可能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但這一切顧慮,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全部煙消雲散了,在他們眼裡根本不入流的小日本都能讓大清帝國做到如此地步,這個財不發都不行了。

但頗為自負的李鴻章壓根兒就算不過來這個賬,他還在巴巴地指望著嫉妒小日本的列強們能打抱不平呢,可是政治場絕不是江湖,講義氣、兩肋插刀的事兒根本就八杆子沾不上,所以,當李鴻章老先生以那個多少有點兒一廂情願的「以夷制夷」之策,周旋於列強之間企圖以最大程度降低損失時,就一度激起了列強們的更大貪心。

他的昏聵就在於一再犯混,日本馬關談判時,所有與朝廷之間的往來電報盡數讓小日本掌控,卻無任何政治敏感,更對日本政府高層的政治顧慮完全茫然,對國際政治也麻木到毫無判斷,如能以拖待變,或者以遷都備戰相要挾,尚有一線希望,卻在「以夷制夷」有可能發揮作用,但先機盡失的情況下,才使用此策,反而是「瞌睡送枕頭」,列強們一個個以迫使日本讓步的功臣自居,紛紛將貪婪之手伸向了中國這塊肥肉。

北方的沙俄先是租借了旅順、大連兩個港口,之後逐步掌控了整個東北,還將惡手伸向了蒙古、新疆等地;德國強佔了膠州灣;英國控制了長江流域的戰略要地,還在打著雲南、西藏的主意;法國則成功掌控了北部灣,並繼續向整個珠江流域發展;而日本這個最大贏家,在成功佔據臺灣及其附屬列島和拿到巨額賠款後,依然忿忿不平於列強幹涉還遼之事,以中國獲取的戰利品為資本,不斷發展軍力,10年後發動日俄戰爭獲勝,之後侵佔東北長達幾十年,並以此為基地,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可以說,《馬關條約》的後遺症遺禍無窮,至今還在貽害後世。但做為這一條約的實際操盤手李鴻章,在西方人眼裡居然成了十九世紀三大「偉人」之一,其功多半來自於此吧。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許多國人也紛紛為其抱不平,認為處在他那樣一個時代,又伺候的是那樣一個政府,能做到他那樣已經很不易了,等等。的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在當時的國家政治外交方面,李鴻章自然有著影響朝局的特殊地位,不能就此將出賣國家利益的責任一推而盡,只要他稍有政治頭腦,對當時日本人的焦慮有所判斷,完全可以是另外一種結局,何況還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機斷特權,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說到底自視甚高的李鴻章基本就是個糊塗蛋,他伺候的那個政府混賬,他也好不到哪裡!


謝邀。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之後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條約,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戰爭後國勢更趨艱危,民生凋敝,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

簽訂《馬關條約》是李鴻章外交生涯最大的恥辱,可惜弱國無外交,在日本被伊藤博文這個戲精來個素質三連,要不是李鴻章遇刺,日本怕節外生枝,恐怕條件會更為苛刻。日本的勝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以「三國還遼」為開端,掀起了「排排坐喫果果」瓜分中國的狂潮。

條約簽訂的當天俄國人就不幹了,蛋糕是大家的,你一刀切下去一大塊,要臉嗎?剩下的哥幾個怎麼分?本來想自己先切的,沒想到日本先切了,俄國人很生氣,我不切誰也不能先切,分不明白誰也不能下刀,報著這樣的想法,俄國聯合德國、法國以《馬關條約》損害三國利益為由直接向日本人提出不要永久佔領中國本土的請求,如果日本不讓步,三國將採取共同軍事行動。日本沒有勇氣懟三國,最後御前會議達成共識,可以對三國讓步,對中國則寸步不讓。不佔可以,你得給錢。清政府沒有意識到列強之間利益相爭可以從中騰挪的機會,光緒被智商掉腳面的主和大臣忽悠懵了,不顧三國調停,急於換約,賠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日本交換遼東半島的報酬。

多說幾句,《馬關條約》簽訂120多年了,起始於該條約的島嶼問題扔可能被有心人所利用。我們需要保持警醒,那段被異國鐵蹄蹂躪過的恥辱歷史決不能重演。


中日甲午海戰過後,清政府花費重金打造的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北洋海軍的總舵主也被迫去日本求和,最終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條約中,中國割讓了寶島臺灣及其附屬的澎湖列島。更是開放了多個通商口岸,而且賠償了白銀2.6億兩。

日本在華攫取的豐厚利益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的貪慾。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小小的日本竟然可以在中國身上得到那麼豐厚的財富,中國竟然真的會那麼沒有骨氣的答應那麼多日本的無理要求。因而列強各個摩拳擦掌、蠢蠢欲動。怕來晚了,就只能別人喫肉,自己喝湯了,因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尤其是當時剛剛崛起不就的美國,更是本著「利益均沾」的原則,厚顏無恥的要求清政府給予其和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的權益,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奴顏屈膝一一答應,這更助漲了列強的氣焰,一個個都馬不停蹄的在華劃分勢力範圍,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是非常喪權辱國的條約,而與之簽訂的恰恰是日本這個小國家,其它國家一看,一個小小的島國就讓我們簽訂瞭如此條約。大大的刺激了列強對中國的野心,而且讓之前簽訂條約的國家感到,應該得到的比這個小日本更多,野心更加膨脹。

所以他們爭做中國的債主,掠奪鐵路,

掠奪礦權,爭相開廠,搶佔租借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