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的大艦巨炮在未來的宇宙大航海時代應該有可能復活,因為宇宙大航海時代就是根據海軍戰術思路來作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稱宇宙飛船叫做船,為什麼不叫宇宙飛機,或者宇宙坦克,就是這個道理。宇宙空間有三維,海戰也是三維,因此兩者有很高的互通性,戰術設想也可能是一樣的。

在宇宙時代的戰爭顯然戰場寬度會達到一個我們目前無法想像的地步。考慮到火箭推進武器在燃料耗盡之後在太空條件下基本就失去了轉向控制能力,而且火箭推進武器需要大量的空間來裝填燃料,為了保證對武器的控制顯然需要足夠的體積,對於相應的宇宙戰艦而言搭載量是有限的。

不過如果採用其他的武器,比如光能武器或電磁動能武器,情況就不一樣了。光能武器不需要武器本身的彈藥,只要有發射系統和能源就能完成發射,武器的打擊效率顯然會更高。而電磁動能武器可以用電磁加速裝置讓武器獲得極高的初速,用較小的體積就能取得較好穿透力,而較小的體積就能搭載更多的彈藥,作為光能武器的補充來作為近程防禦。火箭武器不會被淘汰,但是並不會成為打擊主力。

而如果想要搭載更多的武器,那麼平台就需要做的更大,最終的結果就是巨艦,再往下走就是巨艦與大炮的組合。

所以巨艦大炮主義的復活不是沒有可能的。


有沒有可能?具體來說,是可能的,不過具體是否實現要根據未來的科技發展來看。

什麼情況下可能?

說這個前首先先了解武器的更新換代原因。

從古至今決定武器更替的無非就四個因素

火力(威力,決定攻擊效果)

射程(範圍,兼顧攻擊和防守)

防禦(防護,決定抵禦攻擊的能力)

成本(可行性)

就以巨艦大炮為例,在初期的海戰,更大的艦船意味著更多的火炮,和更強的抗打擊能力,使得大船在於小船的對抗中佔據優勢。到了一戰,隨著火炮口徑和裝甲的加強,只有大口徑火炮才能威脅到重型無畏艦,而小口徑火炮無論是射程不及且不論,大多數情況下根本無法穿透大艦裝甲,難易造成損傷。而厚重的裝甲也使得艦船的抗打擊能力極大提高,同時也增大了船的體積使得可以攜帶更大的火炮,因此巨艦大炮由此而生。

然而到了二戰,隨著海軍空軍的融合,航母開始取代戰列艦。為何?首先,不管是航空炸彈還是魚雷,雖然單發威力不及,但是同時投放的數量很多,而且攻擊死角很少,容易擊中戰艦薄弱部位。然後,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距離非常遠,戰列艦甚至都無法探測到航母就已經被先行攻擊數波。其三,戰列艦厚重的裝甲在無法攻擊到對手的情況下顯得有些雞肋。其四,戰列艦對抗航母,戰列艦損失的成本也遠遠高於艦載機的損失成本。

因此戰列艦開始退出舞台,而導彈的應用更加速了這一變化:導彈體積小,使得備彈量大;威力很大,並且多功能,使得厚重的護甲更顯雞肋;高精度,自動制導;射程還十分遠。

那麼,什麼時候巨艦大炮回歸舞台?

第一,就是大炮要比導彈的優勢更大,這體現在威力上和射程上。比如宇宙時代使用能量武器,光速的彈道速度遠遠超過了導彈的速度,並且導彈的戰鬥力受到彈體限制,而大炮由本身供能使得威力更大。而越大的供能系統會導致火力更強。在現在來看就是電磁炮激光武器之類,不過作為雛形,其威力和射程尚且不能比。

第二,即隨著防禦能力的提高,大炮能夠更好的貫穿防禦,而導彈不行。導彈可以被攔截,但炮彈通常不會。假設現在諸如宙斯盾等反導系統的成功率達到了95%甚至更高,使得除了少量尖端導彈以外大部分導彈根本無法造成有效威脅,那麼航母和導彈驅逐艦將會衰落,因為很少能對這些艦船造成威脅的同時,自身的導彈或者艦載機還要承受大量損失。那麼,在上個假設下,巨艦大炮可能重回海戰的主角。

第三,巨艦大炮的成本效用大於其他方式。這樣也會使得巨艦大炮登上舞台。注意這裡的成本不止經濟成本,還包括建造速度技術難度資源消耗等。


以戰列艦為代表的大艦巨炮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除了航空母艦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外,大艦巨炮發展到一定程度導致物極必反也是一個重要的內部原因。

德國戰列艦提爾皮茨號,俾斯麥號姊妹艦。

日本戰列艦長門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列艦的噸位和主炮口徑發展到了頂峰,俾斯麥號滿載排水量5萬噸,主炮口徑380毫米;大和號滿載排水量7.2萬噸,主炮口徑460毫米。

隨著戰列艦主炮口徑的增大,其最遠射程也日益加大。但受測距技術、地球曲率、散布誤差和炮彈飛行時間等因素的影響,當炮彈射程增大到一定程度,其命中精度將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二戰中,戰艦主炮對海上航行目標直接命中的最遠記錄比較公認的是「沙恩霍斯特」號對「光榮號」的命中,距離24公里;而對海上航行目標有效命中的最遠記錄是特魯克海戰中,衣阿華號對野分號形成的首輪跨射,距離32.6公里。試想大和號主炮在42公里的最大射程下射擊,炮彈在空中飛行時間為1分30秒,要對海上移動目標形成跨射將有多難。

另一方面,二戰後,制導魚雷和反艦導彈的精確打擊和巨大毀傷,使得戰艦過去的那種厚重裝甲失去意義。因此,大艦巨炮發展到頂峰,必然走向衰落,現代各海軍大國的主力艦艇,除了為數不多的航空母艦和兩棲登陸艦為超過萬噸的巨艦外,大多是噸位集中在3000噸至6000噸的驅逐艦。

朱姆沃爾特號驅逐艦。

近幾年來,各國海軍相控陣雷達技術的發展以及激光武器、電磁軌道炮等高能武器的上艦設想,對戰艦的動力系統和平台規模提出了更高要求,海軍對「大艦」的需求正日益強烈。2013年,滿載排水量1.5萬噸的美國「朱姆沃爾特」號新型驅逐艦下水;2017年6月,滿載排水量1.2萬噸的中國055級驅逐艦下水,這一切似乎預示著大艦巨炮將重回歷史舞台。

鑒於人類目前宇宙深空探索能力還很有限,傳統的基於反推力的燃料動力系統無法承擔起在瀚瀚宇宙中快速航行的重任,除非動力系統發生革命性的變革,否則「宇宙大航海時代」還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艦炮在二戰後即開始悄悄隱退,讓位於威力大,且摁下按鈕就能夠射的反艦導彈。毫無疑問,發端於十五六世紀,實用於十八九世紀的艦載火炮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而成為一種保留的輔助性艦載武器。至今雖然在驅逐艦、護衛艦上還能夠看到昨天前主炮的身影,但再也不是昔日『』密蘇里『』號那上下兩排總共六門大口徑艦炮威風凜凜的風采,其曾經雷霆萬鈞的怒吼氣勢更是成為昨日黃花。現在驅逐艦、護衛艦上保留的前主炮已經風光不再,成為主角的是H/PJ-11型11管30毫米艦載加特林式速射近防炮。這是一種新型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配有兩個彈艙及雷達和光學以及紅外線追蹤系統。只要是來襲的反艦導彈、飛機等飛行器抵近,近防炮的『』眼睛『』就會迅速捕捉並瞄準目標將其摧毀,從而成為航母和驅逐艦及護衛艦上的防禦利器。此武器系統一次能夠鎖定多個目標,最高射速為每分鐘一萬一千發。而進攻性武器自不必說,那就是是艦載導彈,包括垂直發射和非垂直發射兩種。再從另一個角度說,小範圍近海防禦型的局部作戰可以使用導彈快艇或者瀕海戰鬥艦等中小型艦艇。所以,過去大艦巨炮雷霆萬鈞的炮火轟鳴式平面海戰顯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拖著弧形彈道、長了『』眼睛『』的對空對艦導彈:它才是現代海空戰之驕子。


大艦巨炮不是過時,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因為戰爭一旦出現了遠距離攻擊武器,對遠距離目標能實現多大的能量打擊就成為重要問題。冷兵器時代的是弓箭,熱兵器時代是步槍,而戰列艦的大艦巨炮就是視距內作戰的最大威力武器。當然相比巨型的陸地要塞炮,戰列艦的巨炮在火力上稍有不足。但是綜合平台機動性能等其他指標來看,戰列艦的大艦巨炮是視距內作戰的最大威力武器。

但是飛機+航母的出現,讓視距外作戰成為可能。航母就是巨艦,飛機就是可以飛數百公里的炮彈,因此航母相當於作戰範圍延伸了幾十倍的戰列艦。而這並不是最大的新時代戰列艦。最大的在水下——戰略導彈核潛艇。核潛艇是水下的巨艦,而搭載的核導彈是可以飛行上萬公里以上、威力為幾十萬噸當量的超級炮彈。因此大艦巨炮一直在換成其他形式繼續存在。

而在宇宙大航海時代,大艦巨炮仍然會以其他形式存在,問題的關鍵還是一個,能夠對幾十萬公里甚至幾光年的目標實施多大能量的打擊。從《三體》小說中,也可以看到人類未來宇宙時代的大艦巨炮:能量武器+太空戰艦。而另一方三體艦隊實際也是大艦巨炮,但形式更為高級,三體作為整體遷移的文明,艦隊規模更大,而發射的智子和水滴,儘管看上去很溫和,實際蘊含巨大的能量。而且黑暗森林體系中用來摧毀文明的光粒,也蘊含更狂暴的能量。


這個問題目前還不好回答,因為題主問的是宇宙大航海時代,我們現在連太陽系都還只是探測了一點點,我們對宇宙的認知,從大的範圍來看等同於無知,因此我們也就無法想像未來的星際戰爭會是什麼樣子。

大艦巨炮強調的是裝甲與艦炮,從目前的研究水平來看,未來最有可能在太空使用的武器裝備只有能量武器和電磁武器,前者就是我們熟知的激光或者粒子武器,後者就是目前研究進度較為靠前的電磁炮了。這兩樣看起來似乎都能夠成為大口徑艦炮,那麼護甲問題呢?

如果未來人類發現了並應用了更堅硬的金屬元素,或者能夠熟練控制純能量成為能量護盾,那麼戰列艦才有可能復活

但是戰列艦對現代海戰而言都是毫無用處的,未來的太空作戰技術含量會更高,而且交戰節奏會更快,恐怕像戰列艦這樣的大塊頭依舊不能滿足需求。


戰機為了保證機動機身就不能太大,於是沒有大爐子,沒有裝甲,沒有高性能雷達,因為要讓給大航彈……沒有地平線掩護,沒有母艦導航就艦載機那個小雷達說不定還沒戰艦索敵速度快……光靠機動挑戰未來的全自動火控?人類飛行員怕不是要甩出屎……遙控又不太可能,只能上自律或半自律機群,然後試試能不能靠數量懟過對面密密麻麻的火力網,扔完航彈再試著拉出來——對單艦可能還有可操作性,對上對面的戰艦群講道理就是一群大號飛彈,還是那種為了再利用塞了一大堆額外負荷的垃圾……

而且對面的戰艦有這個時間早就知道往你這個方向集中掃描了……然後跳在臉上,不可描述……

當然前提是建立在沒有優秀隱身技術的前提下,要是有那種跳在臉上都看不見的技術就當我沒說——不過話說回來,有這種技術,整大號飛彈跳在臉上不是更好嗎?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仔細看這部動畫?如果仔細研究你會發現,片中大和號遇到的外星勢力,科技水平與地球並沒有太大差距,也就是說處於地球方面能追趕得上的水平。

而且,大和號是作為地球方面最後一艘戰艦登場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地球防衛軍宇宙艦隊全滅的話,他們也不願意復活這個「古董」。

相比較於戰列艦大炮對轟的作戰模式,現代美軍的航母打擊群模式倒是更適合未來的太空作戰。畢竟,論機動性,戰艦怎麼也比不上戰鬥機,而戰鬥機又能夠對戰艦造成足夠的破壞。

戰列艦被歷史淘汰不是沒有原因的,這種「男人的浪漫」真的要歸於歷史的塵埃了!

而且,未來的星際戰場,用大劉的話來說,那是人類根本無法想像的,一旦見到,那便是人類的末日!我們現在甚至連這種戰爭雙方會使用什麼武器都只能憑空想像,又有什麼理由讓一種被淘汰了的武器重新披掛上陣呢?


可以復活,或者說現在已經開始復活,隨著黴菌電磁炮,激光炮的成熟,戰艦噸位越來越大型化,可以說已經是袖珍戰列艦了,而且,黴菌已經開始研發電磁護盾,這些裝備都是耗能大戶,裝備體積的增加意味著戰艦體積就要增加,而強大的攻防能讓戰列艦免疫航母的威脅,重回大洋霸主地位不會有什麼問題


雖然在宇宙中巨炮一開火,炮彈將會以初速度沿直線無限飛行直到擊中物體,以巨大的動能擊毀目標,理論上大艦巨炮更實用於宇宙環境中且成本更低,不過現如今也許不用等到那麼遙遠的未來,大艦巨炮就會迎來第二春,隨著電磁軌道炮技術的日漸成熟,我敢大膽預言,用不了多久,戰列艦就會回到海洋之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