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工資5400、勞動強度大、環境惡劣、人才流失嚴重,拿什麼才能拯救日本的動畫人?


作者:數、大柱

2015年,《十萬個冷笑話》《大聖歸來》兩部國產動畫電影的暴熱,再次點燃了人們對於中國動畫的激情。隨後,《大魚海棠》《大護法》《風宇咒》《肆式青春》《昨日青空》等等作品的出現,顯示出中國動畫正在崛起的路上正不斷前進。

中國傳媒大學薛燕平老師曾在動畫紀錄片《蟬噪林愈靜》中向中國動畫從業者提出過一個問題:「中國動畫最不缺什麼?」回答中儘管出現了「什麼都不缺」、「什麼都缺」這樣極端的答案,但有一點卻是被提及最多的話題——人。

此前,三文娛曾在《中國動畫電影差在哪裡?製作技術嗎?》一文中將好萊塢動畫電影的工作流程與中國動畫電影進行過對比,並採訪了5位業界專業人士。結果發現,相比於迪士尼、皮克斯精細化的分工,國內的製作團隊構成更加「精簡」。而國內目前無法支撐好萊塢式細緻分工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才的不足。

人才的不足,一是表現在數量上的匱乏。各大動畫公司往往不得不降低招聘標準,但仍然招不到理想的員工。

第二表現在,缺少優質的前期創意型人才。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製作型人才得到補充。但動畫生產作為創意產業的一部分,懂創作、有一套專業技能系統能力、能基於創作畫出施工藍圖的人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現階段國內這樣的人才較為稀少。

和「不缺錢」的好萊塢不同,對於「人才」問題,並非只有中國一家「頭大」。動畫市場規模超2兆日元的日本,在「人才困境」中也已經掙扎多年。

根據NPO法人動畫人支援機構(アニメーター支援機構)官網公布的信息,日本動畫人3年以內的離職率高達9成,原因是貧困以及嚴酷的工作環境對身體的摧殘。而20多歲的年輕動畫人每月平均收入只有9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400元)。

2016年非營利性組織AEYAC(年輕層動畫製作者應援會)發布的《2016年度年輕動畫人生活實態調查報告書》則顯示,這些年輕動畫人中的大部分人無法積攢存款,另一部分人面臨存款用盡的狀況,只有少數人不擔心生活費的問題。

人才的流失,最直接影響到的便是動畫製作公司。對於大量的中小企業而言,訂單增加的時候,需要僱傭更多的人手或者培育新人,甚至尋求外包,從而造成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同時,人手不足帶來的產能萎縮,也給原本就處於同行競爭導致訂單量下降困境中的小型製作公司造成巨大壓力。

截至10月,今年已有6家日本動畫製作公司倒閉。

而因人才流失產生的問題,最終將在作品質量上得以體現,從而影響到整個日本動畫產業。

為了拯救「藥丸」的動畫產業,日本這些年來從政府到企業和民間組織,紛紛開始展開行動。除了試圖改善和提升動畫人的工作、生存環境外,對於至關重要的創意人才的培養,也是業界關注的重點。到現在,已有多項大型企劃實施,並取得一定成果。

全社會動員的日本動畫人才培養

作為日本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動畫人才培養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上到政府,下到民間企業、團體,甚至普通民眾,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提出和實施了多元化的方案。

1、政府主導:新人動畫師培養計劃(若手アニメーター育成プロジェクト)

2010年基於日本關於文化藝術的振興的基本方針,文化廳開始制定「新人動畫師培養計劃」,並委託日本動畫師演出協會實施。

主要是由動畫產量增加、數字化伴隨的工作日程惡化、過度的海外外包等導致的前輩對後輩指導教育缺失,新人進階困難,優秀動畫師培養難度增加;新人動畫師長期過勞、低收入水平加速了人才的流失;動畫人才高齡化等問題導致。

培養計劃提供了相比商業動畫擁有更充足時間和預算的項目,除了達到讓新人有充足時間學習成長,也使動畫製作公司脫離外包制度,提供讓導演製作原創作品的機會,也是有意識的對商業流程中合同、日程等問題進行改革。

計劃會甄選四家日本國內有豐富商業動畫製作經驗的公司,由政府財政出資2億1000萬日元左右的資金,製作23分鐘左右的全原創動畫(禁止外包)。每年培養25左右的新人動畫師,限定工作經驗、年齡等條件。而製作版權歸製作公司所有(作品完成後)。後續開發和衍生由製作公司自主決定,但收入超過製作預算一半以上的情況要繳納一定比例給JAniCA(日本動畫演出協會)。

除導演以外的參加者三個月內不許接其他工作。工資採取績效制度,每一卡薪資從鏡頭的難易度分為3~5個級別。

計劃會分配給每家製作公司3800萬日元左右的製作費,超出預算的部分由製作公司承擔。其中包含企劃、作畫、音樂、聲優、宣傳等所涉及到的全部費用。特別注意的是,其中還包括作畫監督以上級別動畫師前輩的新人指導費,目的是要明確把新人培育當成一項業務來完成。

自項目啟動至今(2018年成片將在2019年年初放映),共完成36部成片,包含31部2D,5部3D。有Production I.G、P.A.WORKS、GONZO、TRIGGER、MADHOUSE、STUDIO 4℃等31家知名動畫製作公司參與。作品中包括《小魔女學園》、《死亡撞球》等超過四部作品得到了後續系列化,2016年作品《風之又三郎》獲得國際電影節獎項。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小魔女學園》的後續企劃,採取與製作委員會不同的方式,在Kickstarter上進行眾籌,僅用5小時後便達成目標金額15萬美元,於2015年上映續篇電影《小魔女學園魔法遊行》。

《小魔女學園》眾籌

即使是政府主導,計劃也不是一帆風順。2014年歷經變更主辦方,導致計劃結構重組,新人動畫師的徵募條件更改,並追加了推薦考試製度。計劃也曾兩次更名,現正式名稱為動畫之蛋(あにめたまご)。而對於預算等問題,也有許多業界人士提出了包含製作、商品化、宣傳等費用預算並不充足的質疑。

但2010年實施至今,不僅培養了超過232名原畫師,已製作完成32部精良的動畫短片,更有作品系列化創造了更多的商業價值。且在製作形式上也有突破,如導入眾籌方式解決系列化資金問題等。

有趣的是,在日本政府主導的新人培養計劃中,也活躍著國人動畫師的身影:2012年參加MADHOUSE公司《死亡撞球》作品的新人動畫師,梁博雅。進入公司通過原畫測試後參與了《死亡撞球》的製作,並在後續系列中擔任了原畫、作畫監督等多個職位。而在歷屆新人培養計劃中有5屆曾經出現國人畫師的身影。

梁博雅在參與動畫未來後所繪製的賀圖

2、企業主導:《日本動畫人博覽會》(日本アニメ(ーター)見本市)

由《EVA》的導演庵野秀明擔任董事長的動畫製作公司Khara和NICONICO視頻網站運營方DWANGO共同企畫無商業性質的短篇動畫系列。在有限預算內進行企劃、動畫研究與開發、人才培養、自由創作。不限制動畫類型,包含原創動畫、外傳動畫、宣傳動畫和音樂動畫等。

2014年~2018年持續創作了35部不同類型的短篇。播放期間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話題談論,分別在電視、網路、影院等不同平台播放。作品本身雖無商業性質,後續開發了書籍、DVD等衍生商品。

《ME!ME!ME!》

儘管系列作品中多部由知名導演執導,但聲名大噪的是一部新人導演吉崎響作品《ME!ME!ME!》,網路播放數量排在第一位。以感官刺激和時尚感在國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

作為企業主導的動畫實驗,儘管新人培養的目的性不那麼強烈,但可以看出在動畫業界每個不同職位的動畫人才都在這樣更自由的創作項目中,快速成長了起來。參與者之一的著名動畫導演前田真宏曾在採訪中說:「在幕後工作的很多人做著了不起的工作,把年輕的一代也培養起來。需要這種既非電影也不是電視動畫的形式培養後進力量。」

3、地方工作室及支援機構

給日本動畫人才帶來負擔的因素中,動畫公司過於集中也是其一。根據日本動畫協會的調查,2016年622加動畫公司,有542家都在東京,佔到了87%。

負有動畫夢想的年輕人不得不離開家鄉遠赴東京求職,但東京昂貴的地價和生活成本,給動畫人的生存造成一定負擔。加上動畫新人初期工資往往十分微薄。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不了三年就離開動畫行業的人高達90%,也並非一件難以想像的事。

日本動畫公司分布。圖片來源:《日本動畫產業報告2017》

面對這一狀況,近幾年日本動畫公司也開始採取對策,並越來越重視在東京之外的地方建立工作室。

例如,參與制作過《工作細胞》《進擊的巨人第三季》《年輕老闆是小學生》《隊長小翼》《東京食屍鬼:re》《銀魂 銀之魂篇》等等熱門作品的動畫公司旭Production,2009年11月在宮城縣白石市成立了白石工作室。該工作室的成立,是宮城縣與旭Production的一項合作計劃。工作室的員工一部分需僱傭當地人才,同時,工作室不僅製作動畫,還會在地方自治體和企業的協助下舉辦面向民眾的公開動畫講座。動畫公司的設立,與地方振興融合在一起,一方面給公司輸送了相應人才,另一方面也給不同地域的抱有動畫夢的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部分動畫公司在地方設立的工作室。圖片來源:《日本動畫產業報告2016》

而像旭Production這樣在地方開始工作室的動畫公司越來越多。隨著網路通訊的發展,地域空間給工作帶來的影響力正越發減小,遠程協作帶來的利好則開始逐漸展現。

除了將公司分散落地外,對於東京地區打拚的動畫人,日本也開始想辦法進行扶持和幫助。

NPO法人動畫師支援機構自2014年3月開始,在動畫工作室集中的東京杉並區,開辦新人動畫師宿舍,提供抵租金住宿。至2018年已增設4次,入住了35名新人動畫師。支援機構會定期公開募款,用於擴大規模和維護改善設施。同時在宿舍內每月一次舉行免費技術交流會和人體速寫課。也會為新人動畫師提供合適的工作項目,2017年提供總計超過100萬日元的工作項目。

2018年度宿舍眾籌

而且現在提出了一種以動畫製作人為中心的新形式:利用眾籌等方式籌集資金製作短片動畫,完成作品產生的商業效益由動畫製作者分配。機構預計製作兩部短篇動畫進行實驗,希望以後可以把住宿支援變成新形式的動畫製作場所。

以動畫製作者為中心的新的動畫製作形式

嚴酷的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將「人」和「人才」進行了區別。中國動畫或許不缺人,但缺人才。

同樣面臨人才困境的日本,政府、企業到私人機構,除了質疑動畫的製作形式,在如何形成更合理的培養機制和晉陞渠道,如何讓作畫技藝與動畫這種形式能夠持續存在下去,都展示出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思考。。

或許中國在未來動畫行業的發展中,能夠在借鑒和對比的同時,規避更多風險,做出更積極的努力。

另一方面,中國動畫產業也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優勢。

例如,中國動漫公司分布相對分散,儘管北京依然是動漫公司落地的大戶,但江浙滬地區、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武漢等等從一線到三線城市都有相關公司成立。與日本東京「一極集中」的情況相比,公司的分散,給不同地域的人才求職帶來了一定的便利,在某種程度上也降低了生活的成本。同時,不同城市不同的文化氛圍,還能給動畫創作帶來多元化的靈感。

另外,隨著國家政策扶持以及近年來資本對於動漫產業的青睞,動畫製作現場的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現在,不少動畫公司採取了定薪制,而行業內大部分5K-10K的薪資區間,以及針對高級人才開出的高額工資,都在一定程度上給動畫人的基本生存帶來了保障。

而針對人才的培養,動畫公司自身一般都很注重,並積極建立培養機制和完善的晉生系統。新進員工一般都會配有導師進行指導。這種從早期動畫人就開始的「學徒制」依然是動畫製作經驗傳承的重要方式。同時,公司內部還會舉行專業培訓課程、交流會等,促進員工的經驗積累。

動畫業界永遠不缺人,因為每一代人當中都有無數被動畫感動而願意為之付出青春和熱情的人。但動畫人無法永遠用愛發電。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發展為一個能夠獨立擔當的優秀動畫人才,這之間的成長周期並不短。人才培養,其實還是一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原創內容,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三文娛已進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微博、知乎、界面、網易、企鵝號、QQ看點、B站專欄、貓眼、時光網等,敬請關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