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

加油的價格創新高、到便利商店買同樣的飲料要多付五元、保險業務員不斷提醒保費要漲價了……但每個月初領到的薪水不變。「錢真的愈來愈薄了!」這是最近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四月一日油價無預警暴漲一成、電費漲價也箭在弦上。油電雙漲帶動民生物資價格上揚,許多民眾更擔心,後續的通貨膨脹效應:生活難過、進一步削弱購買力。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論述,通膨的成因和定義還得要深入分析。但從庶民的角度來看,似乎真的該為可能來臨的通膨,以及可能造成的資產與財富縮水,預先做出最適當的「未雨綢繆」良方。只不過,近來關於「抗通膨」或「保值」的投資理財方法,仍有不少迷思:

 

  迷思一    是不是該買房?

 

錯!抗通膨≠保值

 

投資房地產或許有「保值」效果;至於能否「抗通膨」,需視房地產實際供需狀況而定。因為除了少數特殊個案外,在少子化趨勢下,房價與租金報酬率下跌幅度,很可能會抵消掉通膨的漲幅。

 

更何況,現階段是否投資房地產,重點不在「投資保值」,而應回歸到買房的「初衷」。若是為了自住或節稅,就只需考慮基本面:自己有穩定的付款能力、買價可合理負擔、市價處於相對低檔,不必一窩蜂的趕著抗通膨熱潮。

 

在考慮將房地產當做投資標的時,要先設想不動產的流動和變現性相當差,不容易隨時脫手;且無法像黃金一樣在重要時刻,交換任何生活必需品,更不像土地還能種植農作物、養活人。也就是說,從抗通膨保值的角度,與其買房保值,還不如擁有一畝田來得實用。

 

  迷思二    黃金要加碼投資?

 

錯!要看投資人是否已持有黃金

 

投資人首先要考慮投資黃金的標的是實體、基金,還是期貨?以及投資黃金的目的為何?從技術分析的角度來看,短線上黃金每盎斯一六七一美元是重要的壓力點,近來任何價格的反彈,都很難超越此一壓力點。甚至當國際金價跌破重要支撐點一六一○點附近的話,就代表黃金會走至少一年的空頭走勢。

 

但若是經濟走壞,全球恐慌性資金,逃竄到相對安全的美元及美國公債,金價跌到每盎斯一千美元的價位,或許也並非不可能。

 

所以,手中持有黃金存摺、黃金撲滿、黃金現貨已經一陣子的投資人,理論上只要金價這陣子有反彈,都是適合逢高出場的時候。但目前手上沒有任何黃金資產的投資人,則還有更低點可以進場投資。

 

不過,就算黃金價格起落很大,短期之內(例如在一六○○點以上買的投資人)可能仍無法達成「保值」目標,但因為國際間,政府為了救經濟,不斷印鈔票造成的資金泛濫,是讓金價維持高檔的重要支撐。未來除非出現全球性的惡性通膨,物價指數年增率持續超過五%以上,投資人持有黃金佔總資產的比重,最好別超過三成。

 

一般散戶投資人也不適合買黃金基金或飾金,因為基金的走勢與金價不同,也完全無法兌換成實體黃金;而飾金的賣出價格都至少折損一成;至於可以買賣、多空同時操作的黃金期貨,則因為槓桿操作比重大、風險高,更不適合一般非專業投資人。

 

  迷思三     現在是貸款好時機?

 

錯!時機好,不一定要「借錢」

 

單純從通膨的角度來看,當未來的錢會「愈來愈薄」,「借錢」理當是比「存錢」更好的一門生意。然而,「借錢比存錢划算」並不代表應該「毫無目的的借錢」。

 

因為借錢的目的在於「善用低成本的槓桿效果,讓資產快速增值」,而最忌借錢購買只會「折舊」的消耗品。如果對於投資並無把握,與其貿然投資產生虧損,還不如靜待投資機會的到來。

 

至於房貸利率該怎麼選,理論上是選擇「固定」的房貸利率。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固定利率房貸的水準會比指數型房貸要高些;而且有些銀行會分段調高,想要借錢買房「投資」的人,下手前還應該向多家銀行打聽、細細比較纔是。

 

  迷思四     定存是不是該解約?

 

錯!還不急,仍可先觀望

 

儘管向銀行借錢買房子,或是在銀行存錢,都必須關注利率的走勢。不過,因為房貸期間通常長達二十年,受利率的影響較大。相對來說,銀行定存期間最多隻有三年,投資的靈活性更高。

 

所以,除非投資人真有急用,否則,並不建議中途解約,因為這有兩種損失,一是利息要打八折;另一個則是「計息標準」也會跟著降低。

 

此外,由於各銀行資金需求及調度因素,不同期間的定期存款利率高低不一,再加上較高利率通常會有門檻的限制(例如高利優惠僅限新轉入、或一定金額以上的資金),一般人沒必要當在不同銀行間「短期搬錢」的「流動族」。

 

假設定存族的資金雄厚,美國公債反而是比較好的資金停泊站。直接赴海外開戶購買的最低門檻大約是十萬美元,要不然只能透過共同基金來「間接投資」。這是因為當全世界都面臨危機與不景氣時,在「比較不差」的選擇下,恐怕只有美國纔是資金的最大避風港。如果再有強勢美元的「加持」,投資收益還會更加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銀行定存之外,所有「類定存」的商品,包括外幣定存、儲蓄險、連動債式保單……等,如果投資人提早解約,不只可能拿不到任何利息,更有可能拿不回百分之百的本金。

 

  迷思五    該趁漲價前加買保險?

 

錯!應先檢視「保障」額度

 

趁保費便宜且未漲之前,趕快加買保險、提高應有保障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在同一保額下,純保障保單與儲蓄險間的保費差異非常大。如果消費者「搶下手」的是儲蓄險,保單名稱裡通常有「養老」或「還本」等名詞,則必須考慮「口袋夠不夠深」的問題。

 

正因為儲蓄險的保費高,有些只繳一次保費的躉繳型保單,費率至少是平準型年繳保費的十到二十倍以上。所以,如果只因為保費要調漲,不管自己是不是有保障上的缺口而購買,就有可能買錯保險。

 

更何況儲蓄險契約一簽至少五到七年以上,有可能會排擠掉其他更好的投資機會。一般躉繳保費的儲蓄險,前三年解約還要再扣解約手續費,買錯的代價實在不低。

 

至於近幾年熱賣的外幣計價保單,儘管預定利率高於以臺幣計價的同類型保單,但消費者在購買前,還是得考慮「未來是不是有這些外幣需求,例如,子女到海外就學、自己到海外做生意或退休……」以及「換回臺幣時,是否會有匯兌損失」這兩個問題。

 

釐清五大迷思,投資人可以用更健康的態度來面對通膨。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一般民眾並不樂見短期會影響生活的通貨膨脹,但是通膨「消除債務於無形」的效果,卻是目前債臺高築的各國政府非常樂見的。因此理論上,未來全球各國發生通膨的機率是較大的。

 

然而,全球的經濟變化多端,可能這一陣子是通膨,下一陣子就變成「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或「通貨緊縮」(deflation)。以長期實施低利率貨幣寬鬆政策的日本為例,卻是出現長期的經濟不振與物價下跌的「通縮」局面。

 

所以,投資決策及方法都不能「從一而終」或「萬古不變」。最重要的是儘量分散資產,且不輕易趕流行投資,多思考自身和家人的生活需求,纔有可能在混亂變動的全球經濟中「安穩行萬年船」。

 

作者:李雪雯

家樂學線上家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