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歲的青蔥少年到鬢角白髮,謝萍果的大半生都奉獻給了農村電影事業,只要不下雨,謝萍果就會騎着三輪子裝着放映設備,進村爲老鄉放電影。90年代他自費花了1萬元買35毫米放映機,後來又買數碼放映機,現在變成智能投影儀,謝萍果希望通過更新好的放映設備留住露天電影的觀衆,爲水邊鎮的鄉親帶來視覺盛宴。

  41年時間,謝萍果已經在水邊鎮的田間地頭放映了一萬多場電影,走了差不多164000公里,可以繞地球4圈。

  “中國溫度”特約

  攝影&文字/戴繼民 視頻/張益達 編輯/小爲

  出品/騰訊新聞

  點擊觀看視頻:放了一輩子農村電影,還是地道戰、小兵張嘎最受歡迎

  水邊鎮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的老電影院在學校對面,1978年謝萍果高中一畢業就進了水邊公社,成爲了一名農村電影放映員,“從小我就喜歡看電影,電影放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有時趕個十公里我也要去看。”

  1978年12月,謝萍果挑着放映設備去到湖洲大隊,放的影片是《51號兵站》,這是他第一次獨立放電影,當時18歲的小夥子還有膽怯,至今他還記得放當時放電影的情形。開映前,附近幾個村小組的男女老少幾乎全部出動,上千人帶着凳子擠在白色的銀幕前,等他把設備安裝好,此時周圍已坐滿了鄉親,來得晚一點的人,連站的地方都沒有,索性爬上樹杈、坐上圍牆看。

  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謝萍果可以說是水邊鎮的“明星”,水邊鎮當時有4萬人口,他說那時至少有一半的人認識他。“那個年代,鄉村裏放場電影就像過節一樣。”謝萍果不管走到哪裏都特別受歡迎,鄉親們天天盼着他到村裏去放電影,許多人翻幾座山趕上幾個小時的路就爲看一場電影。

  2005年以前,謝萍果的工作除了每週在電影院放兩晚電影,剩下的時間就是在村落之間轉悠。一套電影放映設備有90多斤重,70年代末全靠謝萍果肩挑手提,80年代騎自行車,崎嶇的山路就推着走,90年代騎摩托車,現在三輪車成了他的主要交通工具。鄉村放映員一年有200多個工作日,每年七八月雨水少,這是謝萍果最忙的時候,雖然蚊子多和天氣熱,他全然不在意,就一心想趁着好的天氣給老鄉多放幾場電影。

  “80年代最受歡迎的電影是戰爭和武打的題材,比如《小兵張嘎》、《地雷戰》、《少林寺》等電影放個幾遍,老鄉也愛看。”謝萍果以前一年放映60多部電影,不過以老節目爲主,現在一年放映100多部,雖然電影種類多了,但是他發現自己放映的節目已經跟不上時代。

  90年以後,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互聯網也漸漸普及,看露天電影的人越來越少,放電影工資低,原來水邊鎮電影院有四個電影放映員,就剩下了了謝萍果一個人。農村電影是國家公益性事業,從2005年開始謝萍果在農村放一場電影60塊,一年最多有18000元收入。爲了補貼家用,妻子鄒水英承包土地種田補貼家用,也有人找謝萍果去做電工,收入雖然有點低,但因爲是愛好,他堅持了下來,“我這輩子就喜歡放電影,我不放電影,水邊鎮就沒能放了。”

  爲了留住露天電影的觀衆,謝萍果自費更新放映設備,93年他借了一萬元買了35毫米的手提放映機,家裏的300斤豬也賣了。妻子鄒水英和他爭吵了好幾天,“一萬元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光還錢借的錢,我們都還了好幾年,沒辦法誰叫他喜歡了。”

  除了35毫米放映機,謝萍果還自費買了6臺不同種類的放映機,現在這些設備都被他完好的保存在電影院的閣樓裏,沒事的時候就會拿出來擦一擦。有人曾想用高價收購他的放映機,謝萍果捨不得賣。

  爲了支持老爸的事業,讓他每次進村放電影少帶點設備,兒子在網上買了一臺智能投影儀送給謝萍果,作爲他60歲(虛歲)的生日禮物。他沒事的時候就會向兒子請教怎麼聯網,怎麼找最新的片源。

  有了智能投影,在老電影院裏,謝萍果每天陪着孫子看動畫片。孫子特別喜歡看《熊出沒》,但是電視機不一定每天都放,現在孫子想什麼時候看,他都可以放。沒看到熊大熊二的表演,孫子會目不轉睛,哭鬧都沒有了。

  智能設備再次激發了謝萍果對農村電影放映事業的熱情,“這麼小的東西居然能放好多節目,技術發展太快了,以後可以讓村民在村口看到最新的院線電影。”

  近日,謝萍果在水邊鎮用最新的設備放映剛下院線的電影,他原本以爲沒多少觀衆,但是人數一場比一場多,很多小孩和老人帶着板凳提前佔好位置,讓他又有了80年代放電影的自豪感,“只要有好的節目,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看的。”

  謝萍果在老電影院工作了41年,也住了41年,幾個孩子也是在這裏長大。現在兒子成了家,在縣城也買了房子,一直希望他搬去一起住,但是謝萍果在老電影院住習慣了,他捨不得離開了,妻子也陪着他一起在電影院生活。

  再過一年就退休了,謝萍果想把自己住了41年的水邊鎮電影院改造成電影博物館,把以前的老機器和電影海報放在一起做一個陳列室,謝萍果說,“只要允許,我希望自己退休以後,能在這裏繼續爲老鄉免費放電影。”

  2019年,騰訊新聞將繼續邀請攝影師深入全國各地的貧困村,一同參與“中國溫度”計劃,共同見證了我國農村脫貧工作的重大進展。同時,我們也積極邀請各地政府與騰訊新聞開展合作,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投稿及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