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家裏條件允許的話一定會在墓穴裏準備一些陪葬品,對於少數民族的人來說,沒有這麼多的習慣,但是對漢族來說,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算是普通家庭也要儘自己可能做一些陪葬品。時間久了以後,人們慢慢就對這些事有了一定的規定,關於陪葬品也有了要求。

  從周朝開始,在“典章禮樂”的影響下也開始有了身份階級之分。就以隨葬物品來論, 天子可用九鼎,諸侯可用七鼎,大夫則是五鼎,以此類推,絲毫僭越不得,可見當時社會風氣對墓葬文化的影響。古代社會的等級劃分十分明顯,不僅是生前所使用的物件能夠表明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就連身後事也不例外,這也給考古工作人員帶來一定的便利。

  他們覺得自己的陵寢大小可以代表自己身份是否尊貴,人們要求把自己的墳墓儘量變得奢華一點,更是把美好的期望都放在了墳墓上就是希望能夠給自己的後代帶來一些福氣。恰恰就是因爲他們有這種想法,導致盜墓的隊伍越做越大。但是他們這個行業也有自己的不成文規定,就是如果看到墓地旁邊栽了柳樹的話,就會扭頭就走。

  在古時候,身份不同的人,他們栽的樹木種類也就不同,比如有錢的皇室成員會在目前在松樹,貴族在墓前栽的都是柏樹,而普通百姓就只能栽柳樹了。所以當盜墓賊看見墳墓旁邊栽柳樹,就代表着這是一個普通人的墳墓,裏面也就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他們就更不願意爲此而勞碌挖掘古墓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