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又稱兒童孤獨症,多發病於嬰幼兒時期,以語言溝通、人際交往、事物認知能力障礙爲主要臨牀表現。

  美國布朗大學個體心理研究中心的一組統計數據表明,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自身知識水平較高的羣體。於是,有人提出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是高級知識分子言論。

  對於這個觀點,很多人持反對意見。那麼,從心理科學的角度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後代是否患自閉症是否有直接關係呢?

  年齡因素

  首先,我們考慮年齡因素。在農耕時代,一個家庭的首要目標是孕育後代,人丁興旺既保證了勞動力,也保證了家族的延續。

  而在當下的新時代,科技飛速發展,人們不需要以人力換取糧食,人們的生存壓力大大減少,繼而開始逐步追求更高的個人精神需求,而在高學歷人羣中,這類現象最爲明顯。

  一般來說,女性的最佳生育時間是比男性早3-5歲(性行爲),而一般博士學位畢業的平均年齡在33歲左右,再加上現代社會的壓力倍增,許多女性在沒有物質保證的基礎下根本不想生育,亦或是想追求更高的發展空間,導致她們的懷孕時間推遲了。

  結果是,高學歷家庭的孩子數量往往更少,甚至沒有,因此,可以認爲是樣本的不足,導致表面上看,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患抑鬱症的比例增加了。

  行爲方式對後代的影響

  一項研究表明,高學歷人才中,部分人羣的性格有自閉傾向,表現爲過度追求細節以及偏執。而這種現象可以認爲是影響下一代的因素,包括天生因素,以及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如果我們不談這種個例行爲,以羣體概括,高知們一般都邏輯清晰,思維方式也較常人不同,對事物也經常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悟,以事物本身看到事物後的普遍抽象規律。

  而對於孩子來說,接觸的事物太少,無法完成對事物統一概括。所以,在早教時期,如果家長們以自己的思維來影響孩子,會導致孩子對外界的認知慾望和表達慾望,導致交流的閉塞。

  從這兩個角度看,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大多是高級知識分子的言論似乎得到了印證。其實不然,我們可能陷入了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

  二戰時期,英國的一些專家們統計了所有返航飛機的中彈部位,決定給受傷最嚴重、中彈最密集的部位加裝護甲。

  而另一位統計學家則指出,這一現象恰恰說明,那些沒有中彈的部位需要加固,因爲那些部位受傷的飛機一個也沒回來,正因爲這些數據的缺失,讓人們忽略了事物的本質,這就是著名的倖存者偏差現象。

  同理,雖然上文提出了一些觀點用以印證結論,但事實上,這些觀點並不足以支撐一種現象。恰恰是因爲受到的教育程度不斷增高,自身的收入更高,生存環境更好,他們相信現代醫學,積極接受治療。

  而收入較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因思想傳統或其他原因不知道如何治療、或是放棄對孩子的治療。積極接受治療,重視康復過程的家庭反而被大衆熟知,並一概而論,於是形成了一種“高知的孩子容易得自閉症“的言論,這是非常不負責的言論。

  並且,已經有科學研究證明,自閉症孩子在某些能力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天賦。於是有人說,自閉症不是病,而是一些人另一種的存在方式。因此,對於自閉症,我們應該持有更開放的態度。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倖存者偏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