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是慾望的無底深淵

「大眼睛」的導演提姆波頓說:這部影片象徵一個狂野的美國夢。

影片改編自1950~60年代美國畫家瑪格麗特基恩(艾美亞當斯)畫權訴訟,她的畫作有近十年的時間都交由其丈夫沃特(克里斯多夫沃茲)簽名販售,瑪格麗特在離婚後與沃特對簿公堂,要回作品的所有權。

EYE01

二戰結束後的美國是重建物質欠缺的年代,生活匱乏的單親媽媽瑪格麗特帶著幼女到北灘投靠朋友,以低價在旅遊景點幫遊客畫像,隔壁擺攤的沃特向客戶推銷著巴黎的街景,價格卻比瑪格麗特好上數十倍。沃特與瑪格麗特搭訕,兩人進而相戀、結婚。

沃特早先是成功的房屋仲介,有很靈活的生意頭腦,卻一心只想成為藝術家。在偶然與知名酒吧老闆因為打架而上了頭版,激發他與八卦紀者狄克合作,藉著名人、公家機關攀關係來哄擡知名度,沃特成功地將寫上自己姓氏「基特」的畫作賣出好價錢。並以此結合常民生活物品出現在杯墊、月曆、海報等,東岸導演伍迪愛倫委託畫像,本片導演提姆波頓是作品的收藏者,導演自己的作品從1988陰間大法師1993聖誕夜驚魂到2010魔鏡夢遊中海倫娜演出的紅心皇后都不難看到瑪格麗特大眼睛畫作的影響。

基特夫婦在獲得金錢交易的大成功之後,沃特開始惡言相向,外加暴力縱火,瑪格麗特按捺不住被張冠李戴的意志難伸,要求離婚,而後在女兒與教友支持下向聯邦法庭對沃特提出毀謗告訴,法官要求瑪格麗特與沃特當庭繪圖,來判斷誰纔是真正的作者,沃特假借肩膀受傷拒絕,而瑪格麗特以53分鐘當場完成一幅大眼睛,法官三週後判決沃特必須支付400萬作為賠償。

瑪格麗特自述那段時間抑鬱含淚的悲傷作品是她當時的心境寫照,直到她移居夏威夷成為耶合華的見證人後,大眼睛的淚水煥然一新的變成喜樂與希望的歡愉象徵。沃特一直對外宣稱自己纔是大眼睛流浪兒的創始者,是他鼓勵瑪格麗特執行,是他讓作品受歡迎,大眼睛畫作熱銷是夫妻兩人的功勞,在畫作簽名是基於銷售上的考量,因為「女人的畫作並不值錢」。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波拉克與抽象畫家妻子李克拉‧絲娜之間,藝術家與另一半的相互競技、創意始終是個複雜的成份,我們很難評論真實場景中的人物藝術如果當成一種職業,那藝術家註定得面對生存需求與社會現實的試煉,作品純粹追求自我轉化與延續,顯然不夠買麵包,也付不起房租,沃特扮演畫作熱銷售的關鍵因素,從貧窮到富裕讓瑪格麗特甘心受愛與名利制約,但是當物質慾望滿足之後,就再壓制不住自我本我拉,金錢是壯膽助力,讓蛇吞象的慾望借屍還魂,在索求高額賠償之後,對於前夫的功過也引發瑪格麗特過河拆橋的質疑。

大眼睛的繪圖是一個很容易親近、理解、共鳴的主題,它不似抽象繪圖那樣難懂,它討喜,所以常常有人在畫,以前有瑪格麗特,現在有奈良美智,臺灣也有畫大眼娃娃的作品,他們散發出非常脆弱自戀的傾向,很容易令人產生共鳴。瑪格麗特的成功仰賴沃特、八卦紀者的推波助瀾。而日本藝術經紀商小山登美夫曾說:早期的奈良美智一張畫三百美金沒人要買,現在漲了五百倍,多的是排對買的人。

EYE02

不論是瑪格麗特或是奈良美智的作品早晚期風格的差異並不大,如果真是好畫,為什麼乏人問津?這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問題,縱使我們相信每一個觀者都有能力去詮釋作品,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專家、世俗觀點,人云亦云般風行草偃的影響,纔是左右作品銷售的真正力量。這同時也隱含另一個面向,如果藝術家作品的讚美是來自於與謀利團體的合作吹捧,那麼作品真正的價值勢必混淆不明。生活對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從來不容易,要違揹人類渴望舒適生活的天性,而去節制金錢與物資的獲取,從來也不是黑白對錯,而是更多的灰色層次。

這次沒有強尼戴普,但是有艾美亞當斯,她的娃娃音和從「購物狂的異想世界」所延伸時而恍神、時而猶豫不決的表演,為超市購物加料成精神分裂的超現實場景,演沃特的克里斯多夫沃茲也很利害,男女主角兩人都入圍金球獎,但是最利害的是導演在片尾看似輕描淡寫的現況陳述,意圖對比提問:瑪格麗特有錢住夏威夷,貧窮的沃特難道都沒有功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