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最重要的科學新聞,當屬首張黑洞照片的誕生。事件視界望遠鏡爲5500萬光年外的梅西耶87黑洞拍下一張雖然模糊,但意義重大的大頭照。如果你錯過了這條消息,可

  點擊閱讀

  我們帶來的深度解讀。

  除了黑洞照片,這些剛剛發生的科技事件同樣值得關注。

  ·病毒學·

  新成像技術揭示艾滋病病毒的弱點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免疫細胞時,其包膜帶有的蛋白會與細胞膜上的CD4和CCR5結合,引起包膜形狀的變化,感染宿主細胞。藉助單分子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smFRET),來自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國際團隊直接觀察到了可以與抗體結合的病毒包膜部分。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模擬CD4受體的小分子化合物,其與病毒結合可以重現感染過程,由此研究人員觀察到了病毒包膜形狀改變後,暴露出的剩餘病毒包膜部分。這部分暴露的位點有望成爲新的免疫靶點,可設計免疫細胞來尋找並殺死受HIV感染的細胞。該研究發表於《細胞-宿主與微生物》期刊,爲艾滋病病毒疫苗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古人類·

  科學家在菲律賓發現全新的早期人類物種

  最新的《自然》雜誌發佈了一項古人類學的重大發現:研究人員在菲律賓呂宋島的卡勞洞穴(Callao Cave)裏發現了全新的早期人屬物種,他們將該物種命名爲呂宋人(Homo luzonensis)。這次的發現包括足骨、手骨、部分股骨和牙齒化石,來自至少兩位成年人和一個兒童。這些化石證明瞭在5萬多年前,呂宋島上生活着一種此前未知的人類物種,並且曾有多種不同的古人類同時在東南亞地區生存。

  ·醫學·

  最大規模基因篩查爲抗癌藥物研發提供新靶點

  化療、放療等傳統癌症療法雖然可以有效殺死癌細胞,但也會損傷患者的健康組織、引起不必要的毒副作用。新型靶向療法能夠有選擇性地只殺死癌細胞,但研發成本高、成功率低。因此,藥物靶點的篩選非常重要。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來自全球多家研究機構和製藥公司的科學家進行了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癌症基因CRISPR篩查,篩查過程涉及30種癌症類型、300多個癌症模型中的近2萬個基因,用以發現哪些基因對癌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他們發現了數千個關鍵基因,並通過優先級排序將最有希望作爲抗癌藥物靶點的基因縮小到大約600個。這項研究加速了癌症靶向治療的發展,使研究人員距離繪製癌症精準醫療圖譜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科技·

  SpaceX獵鷹重型火箭的首次商用發射再度推遲

  SpaceX獵鷹重型火箭計劃於北京時間今天凌晨進行首次商用發射,但由於風力條件不合適,發射再度推遲至北京時間12日上午。這將是獵鷹重型火箭的第二次發射,也是第一次爲付費用戶運載物料,計劃將一顆通信衛星送入沙特阿拉伯的衛星軌道。發射後,SpaceX還計劃同時回收芯級火箭及兩枚助推器。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火箭,其標價爲9000萬美元,大約是其競爭對手United Launch Alliance的德爾塔IV型重型火箭價格的三分之一。

  ·科技·

  機器人服務將在德國機場試運行

  基於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頭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亮相,該機器人將爲廣大途徑機場的旅客提供服務。這位機器人被稱作FRAnny,服務內容包括查詢登機口、Wi-Fi密碼和各類設施位置。它能夠直接通過語言系統與旅客進行交流,可識別包括英語、德語在內的7種語言。該機器人基於“雲端語音交互”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下載到所有的機場信息,並聽取和回答問題。除了法蘭克福機場,柏林中央火車站也將於今年6月開始進行機器人嚮導測試。

  ·生物學·

  細胞骨架可以調控細胞增殖

  細胞依賴於細胞骨架來保持形狀和移動。最近科學家發現,除了上述功能以外,細胞骨架的組成部分——支鏈肌動蛋白還可以向細胞傳遞有關周圍空間及環境中化學信號的信息,從而調控細胞增殖。這種肌動蛋白只有在滿足特定條件下才會合成,並促使細胞分裂。癌細胞可以劫持這一機制完成惡性增殖,然而,這也爲治療癌症提供了一個靶點。通過抑制支鏈肌動蛋白的合成,科學家們成功阻止了一種黑色素瘤細胞的生長。這項研究發表於《細胞研究》上。

  ·航天·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佈月球登陸器概念圖

  今天,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佈了全新的月球登陸器概念圖。這款設計將用於NASA 2024年的重返月球計劃,它將運載宇航員從待建的門戶(Gateway)月球空間站出發開始登月,並在任務結束後將宇航員送回空間站。這款登陸器由兩個部分組成:確保宇航員登陸月球的着陸部分,以及返程的上升部分。與此前的設計相比,新設計的一項優勢在於,它可以使用獵戶座太空艙的部分元件,而不必完全從零開始設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表示,他們有信心按期完成登陸器的建造——前提是公司能獲得足夠資源。

  ·材料·

  科學家合成納米線提高信息傳輸速度

  目前光纖通訊所用的1550nm波長紅外線能量在0.8eV左右,所以只能被帶隙能量低於0.8eV的半導體探測到,比如鍺和III-V型化合物材料。但是這些材料通常具有晶體缺陷,會大幅度降低紅外響應的效率,影響通信速度。來自香港城市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合作團隊首創了“催化外延技術”,利用金、鎳等金屬催化劑合成高度結晶的In0.28Ga0.72Sb納米線。該晶體的晶體缺陷非常小,所以對紅外線非常敏感,響應快且延時短,可以用於高速通信領域。該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文:吳非、楊心舟、陳德芊、馬一瑗、施懌、張朵兒

  編輯:楊心舟、吳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