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包青天生前清正廉明,死後爲何要用20口棺材,風光大葬?

  開封有個包公府,想必大家都很瞭解。這是北宋的一位名臣府邸,那就是包拯,字希仁,雖然只是有一位縣令,但是包拯的廉潔公正,立朝剛毅,是大家百姓都熟知的;包拯生前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爲神明崇拜,認爲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麪形象,亦被稱爲"包青天",至今爲止,我們很多政府官員都在學習包公的行政作風,可謂是受世人所尊敬。

  包拯一生嚴於律己,對待不公平的事情,也是非常不滿,一定追查到底。更加可敬的是包公不僅對公事這麼負責,對待自己家人和後人也是非常嚴厲,他教自己的後人一定要像他一樣廉潔,不得做出奸人之事,時常告誡自己的後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並讓他們牢記於心。並且訂立了《家訓》,而且還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以示後人,可見包公是一個怎麼樣公私分明,對待任何人哪怕是自己的家人,都一律平等,這樣一位偉大的名臣大官,但是有傳說說包公卻命令下人在自己死後一定要用20多口棺材下葬,而且要在7個城門一起出城,分多處下葬。

  說到這裏我們就納悶了,包公生前,清正廉明,絕不鋪張浪費,也容不得這樣的情況發生,爲什麼在他死後,卻命令要如此的風光大葬,難道要在死後享受一番,違背自己的家訓?當然,事實的真相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啦。其實我們仔細一想,便會得知;我們想想,在古時,有點地位的人最怕什麼,就是怕自己的墳墓被盜,而且大家也知道,古時的人們最記恨別人,非常愚昧,有時候自己的仇恨還要流傳給後人,整天就是報仇,不管對錯。

  所以,包公生前,一向對待任何人都是公平處決,哪怕是再有權利,他都一視同仁,所以也得罪了不少人,包公早就想到,也就立下遺囑,讓人們這樣爲他下葬,避免陵墓被壞人破壞,讓他們無法分辨墓葬到底在何處防止別人報復。當然啦,這也許只是歷史上民間一直流傳的傳說,也許是爲了顯現包公的聰明之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