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玳瑁屬於極危物種(CR),而我們中國的國寶大熊貓的瀕危等級比玳瑁低兩級,僅屬於易危物種(VU)。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一種全球性分布的海龜,在地球的中低緯度地區分布較廣。雖然分布範圍廣泛,但並不代表數量很多。玳瑁面臨著很多嚴峻的生存威脅,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污染和人類的過度捕殺。

下圖為玳瑁↓ 來源:arkive

人類對於龜類的過度捕殺一般是出於兩個目的,其一是為了吃肉,就像加拉帕戈斯島的象龜,因為被航海的船員當做儲備糧大量捕捉而數量銳減。其二是為了取得龜甲,玳瑁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玳瑁的食譜中包含一些有毒如水母、海葵等等,這使得它們的肉中含有毒素,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雖然肉質存在隱患,但玳瑁美麗的龜甲卻如同它們與生俱來的「原罪」。

下圖為玳瑁↓ 來源:arkive

作為海龜家族中的一份子,玳瑁的體型屬於中等,身長大約75厘米,體重65公斤左右,擁有堅硬的龜甲。它們的龜甲不同於其他海龜的龜甲,邊緣很尖銳,表面有深淺不一的琥珀般的光澤。在不同溫度的海水中,玳瑁的龜甲還會稍稍改變顏色。

在人類文明史上,人類對於堅硬而美麗的材料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在西方的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在東方的中國、日本,都有應有玳瑁龜甲的歷史。人們捕殺玳瑁,用它們的龜甲製作梳子、眼鏡框、戒指,以及各種各樣的工具和工藝品。到了近代,航海能力和捕撈技術大大進步,而玳瑁的數量已經由於人為獵殺而持續減少。市場「物以稀為貴」的供需關係進一步抬高了玳瑁龜甲的價格,金錢的誘惑刺激了對玳瑁的捕殺,捕殺又導致玳瑁更加稀少,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據科學研究表明,玳瑁的數量在過去一百年間較少了80%。

下圖為玳瑁↓ 來源:arkive

人類對玳瑁的過度捕殺無疑是玳瑁走向瀕危的原因之一。同時,由於石油泄漏,塑料製品泛濫等原因導致的海洋污染,也是造成玳瑁傷亡的一大原因。此外,玳瑁的生長繁殖速度很慢,它們大約25到30歲時才能達到性成熟。而玳瑁在岸上產卵時,一些被人類引入的外來物種,比如老鼠、貓等小型哺乳動物,會在玳瑁下蛋之後扒開沙子,吃掉玳瑁的蛋,這些因素都影響著玳瑁的生存。在中國,玳瑁目前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首先還是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下這種生物吧:

玳瑁:屬爬行綱,海龜科的海洋動物。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吻部側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前額鱗2對;背甲盾片呈覆瓦狀排列;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看樣子它們還是海龜中的貴族啊,也正因此他們才會招來「殺身之禍」吧,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價值呢?

其實它們的價值主要還是體現在藥用價值上面,而它們背部的甲片正是藥用價值的精華所在:

  1. 預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取半合溫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瘡流行時服此,病未發則內消,病已發則減輕。
  2. 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俁、加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
  3. 鋟風目淚(乃心腎虛熱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送下。一天服一次。

為什麼會激起人們對它的貪婪?

其實也正如你所說的,人們都是貪婪的,只要有利可圖便可以使許多人趨之若鷲,從歷年來的象牙、魚翅等物品的出現就不難看出許多人們就是因為看中了它們身上的價值以致使它們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地球上已經有許多動物因為我們的貪婪而滅亡了,我們到現在還有什麼別的理由不來好好保護這為數不多的地球動物呢?在這裡還是想呼籲大家保護動物,它們不是我們的藥品飾品之類的,它們也有生命,讓我們珍愛生命!


人們長期以來認為玳瑁等海龜物種沒有滅絕威脅,因為它們壽命很長,生長緩慢,生殖期長,成熟晚,繁殖率也較高,而且玳瑁種群中年齡層次多,短期內的數量銳減不易被發現。但實際上,玳瑁的繁殖率雖然高,但是與大多數海龜一樣,稚龜的成活率相當低。很多成年海龜被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殺死,海龜的巢位也被人類和動物侵佔。小型哺乳動物會襲擊它們的巢位,把蛋挖出吃掉。在美屬維爾京群島上,包括玳瑁、棱皮龜等海龜的巢穴在卵剛產下後,就會被獴襲擊,而獛(Genetta)、沙蟹(Ocypode)、胡狼甚至家畜也都會襲擊它們的巢穴。

多巴哥島附近的玳瑁歷史上,玳瑁曾於1982年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此狀態在之後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4年的幾次評價中都被保持,而從1996年起,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玳瑁的保護狀態升級為極危。在玳瑁被評為瀕危物種時就有人反對,兩份請願報告聲稱玳瑁及其他3個物種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多個重要的穩定種群,不過IUCN根據海龜專家組(MTSG)提交的數據分析駁回了這些請願。海龜專家組提供的數據表明玳瑁在過去的三代中種群數量減少量已超過80%,而每年築巢產卵的成熟雌龜減少了84~87%,且在1996年種群數量並無顯著增加。而且這些數據在測量中無法顧及到漂流在海洋中覓食的幼年海龜,所以得出的數據大大低估了種群的減少量。因此,根據這些數據,IUCN將玳瑁定為CR A1狀態,但並不是CR A2,因為IUCN認為並沒有充足的數據表明玳瑁的種群數量在將來會進一步減少80%或以上。

二十世紀後期,各國政府對保護玳瑁所作的努力也越來越多,如實行臨時或永久性的法律法規以及建立海龜自然保護區等。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保護局(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從1970年起就將玳瑁列為瀕危物種,而美國政府為保護當地的玳瑁種群,也已在在適當地點實行了多次恢復計劃。玳瑁在中國被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廣東省惠州市已建有保護玳瑁、綠蠵龜等海龜和其他物種的惠東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並受到於1988年11月8日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並於1989年3月1日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

但是,雖然捕殺玳瑁不合法,在世界範圍內仍有很多人捕撈玳瑁。在某些地區,玳瑁作為美味佳肴被食用。例如,早在公元前5世紀,玳瑁等海龜就被中國人視為山珍海味。1994年起,日本停止從外國進口玳瑁殼,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未加工玳瑁殼的貿易量達到每年30,000公斤左右。玳瑁貿易的大批原料均是來自加勒比地區。2006年,有大量已加工的玳瑁殼被發現從該地區的多明尼加和哥倫比亞等國家定期出口。2001年和2005年,古巴在CITES會議中曾二度遞交提案,意欲出口庫存玳瑁殼和少數玳瑁,但在投票時因幾票之差而未通過,最終被迫收回提案。

中國沿海城市仍有人不顧法律私下製作銷售玳瑁製品,不少海南省漁民看到此類活體龜會送回大海。尤其是此類龜背上刻有繁體字或者不認識的文字的海龜科動物都會放生,這是基於海南的特殊海域情況以及風俗。 有人走訪海南沿海多地,聽到不少漁民談論過此事,儘管有些迷信色彩,但是也有不少漁民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思想意識。後來,聽到相關人士的說法這樣的玳瑁是基於當時的地方所發生的事及政治、軍事、文化、祭祀、許願等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字記錄。此類玳瑁還沒有相關的圖片影像記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