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2019年放榜日已經過去,藤校成爲“疼校”,衆多學子折戟美國名校申請。究其原因,是因爲國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只專注於自身標化成績,卻忽視了美國名校所重視的“領導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真正能打動招生官的,不是千篇一律的CV(留學申請簡歷),而是孩子身上獨特的閃光點。

  文丨Alice  編輯丨張凌鋒

  2019年,在中國國內高中裏, MIT和斯坦福均只錄取12人,連八所常青藤大學合計也只錄取了321人,前赴後繼的拒信讓藤校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疼校”。

  怎樣讓自己的孩子在申請以藤校爲代表的美國名校時脫穎而出,尤其在成績、特長、參與的活動呈現出“同一化”的中國孩子中引起考官注意,成爲所有想送孩子赴美讀名校的父母們新的焦慮點。

  總體而言,國內學生雖具有出衆的標化成績,但在領導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等方面表現不足,而這三點正是美國名校所青睞的特質

  與國際教育意識“同步”的中國父母們,馬上get到了。於是乎,幾乎所有中國孩子申請美國大學文書中都會加上“有堅毅力,領導力和團隊協作力” 這幾條,一夜間這些品質成爲每個“優秀考試機器”的標配。

  然而千篇一律的漂亮詞彙,早已打動不了見多識廣的招生官。真正重要的事,是應該考慮怎樣培養孩子真實的能力,真正與衆不同的閃光點。

  下面的真實故事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發。

  別人家孩子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Harry的大男孩,從小沒有上過一天補習班。

  從國內一所國際學校高中畢業後, 他申請大學時很幸運的被6所美國名校提前面試,面試官們無一例外對這個男孩身上散發出不同於其他典型亞裔孩子的氣質感興趣,尤其是他非常特別的成長經歷:他在營地長大,從小營員成長爲營地青年導師

  Harry

  Harry在面試中提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次他跟營地老師帶一羣小朋友上山,在山上小朋友需要把小便之外的排泄物收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收集好後,沒有領會到老師說要自己帶下山的意思,估計也是玩high了,直接拿着裝滿排泄物的袋子轉,袋子在高速運轉中破了,場面難以描述。

  當時只有16歲的Harry,先第一時間制止了這個空中飛物的小朋友,然後把沒被甩到的孩子跟中“彈”的孩子分開,以免二次污染,再開始忍臭處理現場。

  這個故事說完,面試官們都哈哈大笑,對Harry的緊急情況處理能力,協作能力以及領導力都有了深刻的印象。

  像這樣讓人身臨其境的小故事給Harry一再贏得珍貴的“面試加時”;最後幾乎所有面試過的學校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這只是一個小故事,Harry與衆不同之處還體現在他的擇校經歷。十年級時,他在英國UWC就讀,當他得知常熟UWC開始招生時,他決定轉到這所新成立的學校就讀。

  這無疑是一個大膽的選擇。在和父母溝通這個選擇時,Harry給出了三個理由

  1. 現在的國際學校雖然教授中文,但是是英國人教的,國內中文環境肯定好過英國;

  2. 一直在國際學校學習,從來沒有跟傳說中的中國學霸一起學習過,回來可以跟他們過過招;

  3. 雖然兩所學校同屬於一個教育體系,可是這所新的學校裏,除了創始人和個別老師有經驗,其他人都沒有在這個學校系統中工作的經驗。而我有一年在英國總部學校學習的經驗,可以幫助在中國的這個新學校。

  最終,Harry成功說服了父母,兩年後被心儀的美國大學錄取。

  Harry(右) 與母親趙蔚(左)

  在非洲的野生動物探索營

  這真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啊!什麼樣的成長經歷賦予了harry超出年齡的判斷力、領導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探究Harry的成長路線,跟兩個因素密不可分:

  一、栽培他的“園丁”,Harry的母親-----中國營地教育聯盟主席、啓行營地教育創始人趙蔚女士;

  二、栽培他的土壤:營地教育。

  “園丁”趙蔚,不僅培養了她的兒子Harry,同時也是國內營地教育的先驅。兒子的成長與啓行營地的創立、發展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啓行營地教育創始人,Harry媽媽趙蔚

  緣起於苦難的教育實踐

  時間回到2008年,汶川地震,10歲的Harry在的北京一所公立學校就讀。

  由於錯過學校組織的捐款,已經有過一次給山區孩子捐書經歷的Harry,在媽媽的引導下,通過寫博客的方式在自己居住的社區發佈消息,組織同學和鄰居小朋友在社區舉辦了一個小小音樂會,在現場以物換物,義賣籌款,最後籌集到了43,672元人民幣。

  拿到這樣一筆“鉅款”後,興奮的孩子發現找不到能接受這筆錢的公益組織,在多方聯繫後,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因爲要去綿竹給災民建板房,就建議他們拿着錢到災區匯合。

  正好項目計劃的時間是七月,學生放暑假,Harry便和媽媽一起策劃利用“送善款”這個契機,說服了幾個理念相同的父母,組織他們的孩子作爲志願者,去災區義演,一起搭建板房,幫助當地孩子。

  到了災區,大家注意到捐的書沒有人看,於是大人帶着志願者跟綿竹孩子一起閱讀。當地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小志願者們組織大家一起打籃球、參與一些體育活動。

  2008年在四川災區的臨時板房學校

  “孩子幫助孩子”夏令營

  這六七個北京來的孩子加上三四個父母志願者,跟十幾個當地的孩子同喫同住了一週。一起經歷了沒有水洗澡;洗菜洗肉洗碗都在一個大桶裏完成;帳篷喫着飯,餘震來了,大家一起往外跑的種種讓人難忘的事情… …

  在綿竹特別的“夏令營”結束前一晚,北京的孩子和綿竹的小朋友們已經抱成團,泣不成聲。

  一個北京的孩子說:“我本來是來幫助別人的,但是我看他們好堅強,我覺得我在家裏有一點點委屈,就不高興。比起他們來說,其實是他們在幫助我們。”

  趙蔚發現兩邊的孩子們在這一週都學會了分享、反思:綿竹的孩子愛上讀書,北京的孩子學會安排時間,有了理財觀念。

  夏令營這樣的教育模式在她腦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原來設計一個場景,不用特別說教,孩子們就會自己規劃,在行動中習得能力,教育會自然地進行。

  爲了鼓勵孩子去做社會創新和服務,回到北京後趙蔚跟另外幾名爸爸和媽媽籌集了一些資金,組織專業的人來做公益項目。

  這期間和香港教育領域的專家合作,組織了北京頂級學校裏的50位老師,參與到爲期三天的場景式體驗培訓,獲得了超出預期的好評,後面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我們爲什麼不自己建個營地,給我們的孩子也提供一個不同於學校的體驗式學習環境呢?

  經過四年的積累與沉澱,2012年啓行營地發展中心正式成立,是中國第一個營地教育研發中心,致力於爲青少年提供營地教育服務。

  啓行海外營

  從營地創建初期,趙蔚就立志:“希望做一個適閤中國的樣板出來,能把研究成果輸出給需要機構,包括營地設計、課程設計、風險評估、運營管理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方案。“

  憑着這樣的理念,她求賢若渴地從全球尋找最優秀的專家加入到她的團隊。

  十年來,她參訪全球,關注教育創新,包括以創新教育聞名的High Tech High,有“哈佛預備校”之稱的PhilipsExeter(埃克塞特高中),以“能力學習爲本”、升學率奇高的公立學校,以STEAM教育爲主的硅谷私立學校等。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

  趙蔚深刻體會到:單一的科目學習已不再契合孩子未來成長以及學習的趨勢,真正好的教育,是以孩子爲中心,是多場景的、是沉浸式的、是跨界的、連通的。

  目前啓行與全球30個國家的50個頂級營地進行着戰略合作,是國內首個國際化、全配置、多功能的青少年營地教育機構;在國內外擁有三個國際化、全配置、多功能的青少年營地。

  累計服務超過30個國家,200個城市,520所學校和80,000青少年。

  作爲行業領袖,啓行還培訓了超過1700名專業營地從業者,爲中國營地教育輸送了最優質的人才。汶川地震期間種下的那粒種子終於生根,發芽,茁長成長。

  跨界大咖帶來的多元化體驗

  提到啓行營地,趙蔚就像談到她的兒子一樣感到自豪和欣慰。她和兒子Harry都是體驗式學習的受益者,因此她也一直致力於把全球最先進的體驗式、項目式、服務式學習融入到他們的營地課程和夏校課程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方努力,趙蔚把國外頂尖的一線資源帶到國內,爲中國孩子提供不出國門即可參加的“美國TOP夏校課程”

  在美國頂級私立高中Philips Exeter 執教超過20年的Dr. Christopher Thurber(以下簡稱Chris) 加盟啓行,作爲戰略合作伙伴,加入啓行豪華的課程設計專家陣容,成爲啓行2019夏校項目的總培訓師。

  趙蔚女士(左) 與 Chris博士(右)

  Chris博士的履歷,簡直就是一位“跨界”的“斜槓中年”。他本科畢業於哈佛,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並於華盛頓大學取得臨牀心理學博士後學位。

  又由於他在青少年發展,領導力,積極心理學等研究領域的貢獻,被美國營地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談到自己開發的夏校課程,Chris博士很是自豪。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他不斷向許多孩子徵詢意見,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們對什麼最感興趣,是Chris博士在選取課程內容時一個首要的考量。

  一流師資帶領下的多元化融合教育也是夏校的另一大特點。啓行夏校的老師全部是從英國和美國資深老師團隊中篩選,這些老師們不僅在自己領域非常專業,還掌握多種技藝。

  啓行綜合營營員

  啓行希望通過這些跨界的老師給學生帶來結合了學術、體育鍛煉和藝術薰陶的課堂體驗。

  比如,夏校的元老級教師Dr.Mary Lambo不僅僅是麻省理工的教授,還是攀巖愛好者。另一位畢業於普林斯頓的老師MichaelGarcia更是多才多藝,掌握多國語言,精通嘻哈文化,還是一名芭蕾舞者。

  通過大量地閱讀教育學、兒童發展學和腦科學的最新研究資料,在夏校課程中,Chris博士充分地貫徹了國外最前沿,最具創意的教學理念——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學習”也可以理解爲“浸入式學習”,是動態的知識創造過程,是個人與環境互動、衝突和問題解決的結果。

  21世紀重要的核心能力,團隊合作

  Chris博士帶領的團隊認爲,要想在21世紀獲得成功,學生必須掌握“4C”能力: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創新能力 (Creativity)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這些是許多公司高管明確表示想要在大學畢業生身上看到的能力。

  啓行營地的學習模型

  爲了培養學生的這些技能,啓行夏校將美國頂級私立高中Philips Exeter的“圓桌討論法”“體驗式學習”的理念結合起來,並堅持貫徹。

  上課時,老師會鼓勵學生組成小團隊,主動探索學習內容。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需要分享材料,團結協作,達成共識,反思觀察和解決矛盾。

  學生所學的課堂內容往往是跨學科、跨領域的。這樣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鍊,爲將來的海外學習做好準備。

  這樣的教學方式讓理念不再是空洞的詞彙,而是真正從內心激發孩子們的能力。

  給中國父母的貼心建議

  有兩個兒子的Chris博士,看起來既有學者的儒雅又有父親的慈愛。談到對中國父母的建議時,他首先非常嚴肅的說道:

  “中國的爸爸媽媽們,在教育問題上,如果有人告訴你們不要太瘋狂,不要太焦慮,你們首先要告訴自己,你們的瘋狂、焦慮完全正常,這是任何一個爲人父母者都會經歷的。”

  但同時,Chris博士也建議父母們有時候需要重新審視所謂的成功。在他眼中,成功取決於孩子是否能去做他真正熱愛的事情,孩子能否對他人對社會有積極的貢獻,以及孩子是否有一技之長。

  Harry(右下一),趙蔚(中) 與Chris一家合影

  所謂一技之長,並非是指數學或者鋼琴這樣的能力,而是能否傾聽他人這樣的軟實力。一個有自己的愛好併爲之努力,能夠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影響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

  除了家庭教育的建議,作爲營地教育的先驅和資深專家,趙蔚和Chris博士也爲父母們選擇營地教育和夏校課程提供了專業的建議:

  1. 選擇孩子真正感興趣的課程

  從一開始就拉着孩子一起做功課,讓孩子參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孩子喜歡才能激發內驅力,積極投入極大的熱情。

  不要只是爲名氣或學分,選擇了不合適的課程,導致孩子不是心甘情願去參與,那麼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也可能就不盡如人意。

  啓行 · 阿那亞北海道自然探索營

  2. 永遠安全第一

  無論是夏令營還是夏校,安全始終排在第一位。這裏有三個考量的標準:是否有一個完整的管理保障體系,包括流程和安全監控管理;是否有國際專家來幫助完善安全體系(畢竟國外營地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否有自身高風險評估管理系統。

  除檢查營地資質,教練資質這些容易獲得的信息之外,還可以在參觀的時候隨機問培訓老師和一些工作人員一些小的細節問題,洞察他們的安全意識。

  啓行阿那亞營地

  3. 選擇跳出孩子心理舒適區的項目難度

  夏校和營地課程分類模塊品種繁多,大課程又有許多細分課程, 具體又可以細分出自然、藝術等不同類別的課程。孩子確定自己興趣方向以後,家長要跟營地專業人員一起引導孩子選擇一個跳出自己舒適區的課程。

  簡單來說過難、過易都不適合。最好在孩子的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找到他們的成長區或者發展區,跟課程本身難度高度契合,這樣孩子收穫最大。

  Chris博士特別強調:優秀的夏校項目,不一定必須去國外參加,孩子的學校 、生活的社區、社會教育組織也會提供一些夏校項目或者社會影響力項目。

  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參與選擇的過程最重要。

  啓行小營員努力攀爬巖牆

  後記

  在美國,營地教育已然成爲一種文化。哈佛大學前校長Charles Williams Eliot說過:“在我看來,幾周在營地精心組織的活動裏獲得的教育,其價值也許比得上常規學校整整一年。”

  營地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學校。而營地教育絕非只針對孩子們,還包括父母,我們所有人。這種新的教育方式,讓成長更加健康而快樂。願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成長爲自己想要成爲的人。希望父母們今年跟孩子一起過一個不一樣的夏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