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萊,一位經驗豐富的兒科專家,一直活躍在普及科學育兒的舞臺上。她是超人氣博主,微博更是有很多的忠實粉絲步步跟隨。這次,她兼以兒科專家及外婆的雙重身份,給了我們一份獨家的隔代育兒觀察手記和切實忠告。

  就中國國情來說,家裏有老人替兒女照看第三代,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老人有照顧孫輩的獨特優勢,當然也有不足。這就需要老人和年輕父母之間相互理解,取長補短,共同給孩子營造一個美好、幸福的成長空間。

  祖孫三代在一起生活,肯定會有磕磕碰碰,尤其在育兒問題上更會有分歧。但是,除了原則問題不能讓步,其他的就要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祖父母的優勢

  祖父母因爲與孩子有血緣關係,因此對孩子的愛絕不亞於他的父母,而且老人在照顧孩子方面,可能有更優於年輕父母的地方。時代在進步,許多老人也都與時俱進。我在全國各地的早教講座中,經常看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身影,他們都在認真地學習着新的育兒知識,而且還能根據自己豐富的育兒經驗及時發現一些問題,將新學到的育兒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更能及時發現問題

  年輕父母由於工作壓力大,時間緊,有時會因爲疏於和孩子的溝通而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而祖父母時間寬餘,比起年輕父母,更能較早地發現孩子的一些問題,並與之溝通和交流。因此,由老人帶大的孩子遇到一些事情時,往往比較鎮定,願意與別人溝通,總是願意積極尋求解決的方式。

  我的外孫銘銘2歲6個月的時候,最喜歡到淮海公園騎車玩。但是在他終於買了又酷又大的新自行車之後,卻好幾天不去了。我感到奇怪,趕緊問了情況。原來是銘銘沒有把新車借給小朋友騎,遭到了小朋友爺爺的批評,還被孤立了。弄清情況後,我和銘銘的父母在當天晚上就討論了這件事,決定教給孩子學會如何在公平的情況下分享,並教會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更多生活閱歷和寬容

  老人的很多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可能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更好。比如老人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大多比較豁達、開明,他們看待問題也有更多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更加智慧。

  有一次,我從外地講課回來,看見撲進我懷裏的銘銘眼睛有些紅腫,於是馬上問女兒是怎麼回事。女兒說是因爲剛纔銘銘和爸爸玩搭積木正玩得開心,爸爸卻被一個電話叫到書房裏去答覆郵件。銘銘沒有玩夠,總跑去書房找爸爸問搭積木的問題,爸爸無法專心工作,就把他關在了門外。銘銘哭了起來,爸爸卻說:“要哭去衛生間哭,不要吵我。再哭誰都不喜歡你了!”結果小傢伙真的到衛生間哭去了,而且想到誰都不喜歡他了,就越哭越傷心。

  我聽後先是把新買的繪本拿給銘銘,告訴他先自己看看,一會兒去給他講。然後嚴肅地告訴女兒:孩子的思維是簡單的,他還在玩的興奮裏,而且崇拜爸爸什麼都懂,跑去問爸爸問題是很正常的表現,只是還不會分場合和時機,應該對孩子更寬容一些。另外,他只能通過語言理解具體的事物,還不能做複雜的分析和綜合。所以和孩子說話,一定不要說反話,一定要說明白、好好說。女兒、女婿聽完後,都非常認同我的分析,女婿趕緊去給銘銘講故事,來補救剛纔的不當做法了。

  祖父母一些問題

  由於年齡的關係,老人行動比較緩慢,思想也往往趨於保守。所以他們希望孩子安靜、乖巧、循規蹈矩。這確實不利於孩子活潑的天性發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另外,隔輩親使得有些祖父母難免溺愛孩子,會造成孩子的獨立性差。

  給祖父母的忠告

  甘當幕後英雄

  在養育外孫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爲自己只是在幫忙,起着輔助的作用,養育孩子的主要責任還是在女兒和女婿身上。雖然當我和女兒、女婿在一些問題上有分歧的時候,一般都是他們服從我的意見(誰讓我是專家呢),但我也會仔細地掂量自己做得對不對?干預得是不是多了?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新而好的想法,我也要與時俱進。

  父母照顧孩子其實是最爲合理和更加自然的養育方式,所以,無論祖父母是多麼好的育兒專家,多麼喜愛孩子,都不要越俎代庖,要甘當幕後英雄。作爲外婆,我特別想對祖父母們說:你要是愛你的兒子或者女兒,想爲他們一輩子的幸福着想,就不要表現得太自私,把孫輩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這對孩子完全沒有好處,會影響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則對孩子的人格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使他最終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

  給爸爸媽媽的忠告

  承擔養育的責任

  不少年輕的父母,自己本身就是獨生子女,沒有足夠的能力獨自照顧孩子;、還有極少數的父母,沒有做好當父母的準備就有了孩子,還沒過夠二人世界。於是他們高興的時候把孩子帶着玩玩,不高興時就把孩子甩給祖父母,自己落得一身輕。但是,如果年輕父母沒有承擔起養育的責任,完全依靠老人,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這樣,孩子依戀的對象往往是祖父母,對自己的父母就會表現得冷淡、疏離,這種隔閡可能還會持續一輩子。

  用陪伴建立安全感

  年輕父母不論工作多忙,既然有了孩子,就應該主動承擔起養育的重任,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每天應該儘量抽出1~2個小時的時間與孩子一起玩耍、溝通。因爲親子依戀關係是在雙方的互動中建立起來的。獲得了父母的積極迴應,孩子便會擁有安全感和更多的自信。

  如果確實由於各種客觀原因,年輕父母不能親自養育孩子,必須交給祖父母照料,那麼也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發展和變化。可以每天給孩子打電話,進行視頻聊天等等,讓孩子經常聽到或看到父母的聲音和影像。還可以請求祖父母經常告訴孩子:他的爸爸、媽媽雖然不能陪在身邊,但是很愛他。在教育上,兩輩人也要儘量做到協調一致。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與他的父母建立起親密關係。

  感恩教育不可缺

  年輕父母與孩子在一起時,要教導孩子念念不忘祖父母照顧他的辛苦,教會孩子感恩。同時自己要做出表率:關心老人,尊敬老人。千萬不要把婆媳恩怨、翁婿不滿灌輸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裏,到頭來會兩敗俱傷,自己生活不幸福,也害了孩子。

  不要在意童言無忌

  在祖父母照顧孩子比較多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說“我最喜歡奶奶,不喜歡媽媽”、“我喜歡外婆,討厭爸爸”這樣的話,年輕父母不要因爲孩子的童言無忌而心有芥蒂。其實孩子的判斷,往往是因爲祖父母總是能夠滿足他生活上的要求,而父母則總是在一個不容易被孩子發現的角度上關愛着他。這是孩子嬰幼兒時期的思維特點決定的,並不是老人在和父母爭寵。

  父母可以多和孩子這樣說:“其實爺爺、奶奶都喜歡寶寶。奶奶經常帶着寶寶去公園玩,總是給寶寶買玩具;但是爺爺因爲腿腳不方便不能帶寶寶去外面玩,可是爺爺總是在家裏給你們做好吃的,還給你講故事。你說爺爺好不好?是不是也應該好好感謝爺爺?!”通過引導孩子發現別人的優點,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讓孩子學會全面看問題,也給了孩子感恩的教育。其實這麼做,孩子也就漸漸地理解了愛是有多種形式的。這是令老人、父母和孩子都皆大歡喜的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