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延慶出席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爲《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重要講話。我們爲您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用的部分典故,一起品讀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原文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四月的北京,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很高興同各位嘉賓相聚在雄偉的長城腳下、美麗的嬀水河畔,共同拉開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大幕。

原典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釋義

  這是杜甫居於成都草堂時所寫的一首寫景詩。詩人用平實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中“春日遲遲”,在如此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處處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實在讓人歡欣愉悅。


  正是人間四月天。習近平總書記於北京世園會開幕式重要講話的開頭引用這句詩句,以詩情畫意爲這場盛況空前的美麗盛會拉開大幕,既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來參會的各國嘉賓的熱烈歡迎,也契合了世園會“綠色生活,美麗家園”的主題,一幅魅力無限的中國寫意山水畫卷躍然眼前。

天人合一

原文

  錦繡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孕育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造就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

原典

  天人之際,合而爲一。同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

釋義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最爲重要的思想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被表述爲“天人關係”,人們對於“天”有着天然的敬畏之心、反觀之心。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而爲一。”季羨林先生對此解釋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人們認爲,“人在天地之間,與萬物同流”,“天人無間斷”,人與天不是對立割裂的,而是相生相應的,所以人與天之間,纔有了對照之心、合一之心。“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生存,和諧統一。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的崇高追求。的確,從古至今,生活在錦繡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對這樣的追求,從未停止。如今,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爲中國人民心嚮往之的奮鬥目標。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將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

竭澤而漁

原文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着未來。

原典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

  ——呂不韋《呂氏春秋》

釋義

  “竭澤而漁”出自《呂氏春秋》,整句話的意思是說:使河流乾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穫嗎?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燬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


  這句話體現了中華文明古老的生態智慧。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無論是“天人合一”,還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都是在強調人要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例如,孔子曾提出:“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意思是說草木開花生長之時,不能進山林砍伐,不能砍伐幼苗,不能斷絕它們的生長;黿(大鱉)、鼉(揚子鱷)、魚、鱉、泥鰍、鱔魚等懷孕產卵之時,不能將漁網或毒藥投入水中,不能捕殺幼魚、幼鱉,不能斷絕它們的生長。


  古人很早就提出對生物資源要按自然規律進行砍伐、捕獵,禁止滅絕種羣,並且制定了各種規則。這些道法自然、順天量地、應時取宜的樸素生態智慧,和取之以時、取之以度、節用御欲的環保意識,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啓迪。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原文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我們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絕奢華和浪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

原典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司馬光《資治通鑑》

釋義

  這句名言出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講出了生態文明的真諦:對於生態環境這一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索取一定要有限度,使用一定要有節制,萬萬不可揮霍掠奪。


  對人類而言,大自然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能夠爲人類提供生活生產所需的各種資源。但是,自然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再豐富的資源也有用盡的一天。正如孟子所說:“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要想使大自然能有源源不斷的資源,就必須要對其進行養護、做到取用有度。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實踐反覆證明:無序開發、粗暴掠奪,人類定會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合理利用、友好保護,人類必將獲得大自然的慷慨回報。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好生態蘊含着的無窮經濟價值將爲可持續發展築牢根基。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原文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

原典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秦風·蒹葭》


  路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

  ——《荀子·修身》

釋義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前半句出自《詩經·秦風·蒹葭》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一句,後半句化用自《荀子·修身》中“路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一句。整句話強調了堅持的力量、篤行的意義:道路雖然險阻漫長,但只要堅持不懈、一路前行,終將到達前方。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當前,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艱鉅的:環顧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有不少難關要過、硬骨頭要啃;放眼全球,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態保護等也成爲人類共同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這要求我們,既要有熱愛自然的情懷,又要有科學治理的精神;既要有追求綠色的執着,又要有除弊治病的決心;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綿綿用力、久久爲功,腳踏實地向前推進,地球家園才能永葆生機活力。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更多內容,爲您推薦


家裏玻璃莫名被砸?這些"軟暴力"必須嚴懲


威脅辦事羣衆、7個部門互"踢皮球"…"官油子"不作爲後果很嚴重


選拔任用領導幹部,這10條紅線絕不能碰!


一季度雙開的這些"大老虎",犯了哪些"通病"


帶狗看病,送岳父釣魚……這些公車私用太奇葩


恐嚇舉報人、互相串通……曬曬對抗審查的花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