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之國系列9 |

| 1 | 崛起於江漢之間

仔細看下面這張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平原示意圖,我們就會發現,在江漢平原的東北側,有一系列的山脈為這塊平原提供保護。這無疑提升了江漢平原的地緣力量,只要能夠控制這些山脈,那麼江漢平原就必將像渭河平原那樣,成為易守難攻的地緣力量

▲ 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平原示意圖

因此當江漢平原的地緣優勢開始體現出來後,居於其上的楚人也開始表示出對於爭霸中原的渴望。儘管周人最初勉強給了楚國「子」的爵位,但這顯然不能滿足楚人的胃口。

對於周人來說,楚人所處的方位應該被冠以「蠻」的稱號,以示與華夏族的區別。而楚人索性做的更徹底些,在蠻的後面再加上個「夷」字,即自認為「蠻夷」。並以此為據脫離周人的封建系統,自立為王

無論楚人是否決定稱王,周人顯然都已經意識到了江漢平原的威協。周人所作出的反應並沒有什麼新意,仍然是「封建」諸候,封建的對象當然是同姓的諸候。

如果周人想要監控楚人,將同姓的諸候封建在伏牛山脈一一桐柏山脈一一大別山一線靠近中原的一側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

這就像如果僅僅在泰山以西封建「魯」,而不在泰山以東再封建「齊」,就無法打破山東丘陵的地緣優勢一樣。周人需要超過這些明顯的地理特徵,將前沿陣地推進到江漢平原的邊緣。

周人最初的做法無疑是成功的,由此在漢水邊上誕生了一批姬姓的諸候國,史稱「漢陽諸姬」

▲ 唐國、隋國等漢陽諸姬

我們知道,楚國的根據地江漢平原在現在的湖北境內。江就是指長江,漢是指漢水。

就漢水而言,它對中國地緣的影響並不止於江漢平原,其作用甚至要高於秦嶺。

之前我們分析過,在江漢平原的東北側有一系列的山脈為它提供屏障,由北向南分別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前者現在在河南省境內,後兩者則為河南湖北的分界線。

▲ 淮河與漢江分水嶺——伏牛山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在這三條山脈的西南側,並非只有江漢平原一個重要的地理單元。事實上這一地區是由兩個南北相鄰的地理單元共同構成的,南側當然就是江漢平原了(目前屬於湖北),北側則是「南陽盆地」(目前基本屬河南)

▲ 南陽盆地—江漢平原地緣結構圖

我們先來說說南陽盆地。既然稱為盆地,那麼它的四周應該是被山包圍的了。

上圖可見,南陽盆地西面是秦嶺和大巴山脈的東部,北面、東面則是我們剛才提到的伏牛山脈以及桐柏山脈,而在南面還有一個體量不是很大,但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大洪山。

說到南陽,只要看過三國的人都應該知道,這主要是諸葛亮的名人效應。在名人效應可以轉變為經濟效益的今天。為了爭這個「最受羣眾喜愛的軍師」,南陽和襄陽兩地可是打了千年的嘴仗了。

▲ 南陽武侯祠的楹聯

如果沿著歷史的軌跡,我們還是有可能分析出諸葛亮是在哪裡種地的。不過這與今天的主題無關,之所以先將這兩個地名提出來,是因為他們其實可以算是一個地理單元的,也就是都屬於南陽盆地,所不同的是南陽城位於南陽盆地北部,而襄陽城則在盆地的南部邊緣。

這種地理位置上的差別決定了二者不同的戰略定位。前者更容易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而後者則成為的中原的政治力量向江漢平原,乃至整個長江流域擴張的拳頭。

這誠如顧祖禹在他的名著《讀史方輿紀要》中所說的:

「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 明末清初的顧祖禹抱著亡國之痛,反思剖析天下山川、兵要、險峻所在。作130卷《讀史方輿紀要》

| 2 | 從「荊」到「荊楚」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南陽盆地與江漢平原的地理分割點叫做「大洪山」

比起周圍幾座山脈來說,大洪山的體量並不算大,被夾在大巴山脈與桐柏山脈的中間。在具體解讀大洪山的戰略地位之前,我們還是要先說說大巴山脈。

地理學上的大巴山脈其實是綿延在四川、甘肅、陝西、湖北四省邊境山地的總稱,在地形圖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東西向的走向(基本與秦嶺平行)。

不過古人可沒有那麼廣的視角,他們習慣於為自己眼前的那段山命名。於是大巴山脈東頭又被分別細分為武當山和荊山

▲ 冬季武當山

儘管荊山現在名氣沒有武當山大。不過在道教和張三豐還沒有出現之前,對於楚人來說,位於它東南部的「荊山」更有資格被稱為聖山。無論最初的楚人來自何方,荊山都是他們最初的根據地。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荊楚」之稱。

從這個「荊」字亦可想像楚國先民當日開這片處女地的篳路藍縷之艱。對於生活在黃土地區的族羣來說,這些布滿荊棘,土質相對厚重的土地本來並不會被放在眼裡。

很多的民族最初都發源於山地,但最能吸引農耕民族目光的總是那些河流下游的沖積平原。楚人也不例外,荊山可以被做為祖地,但要想為族羣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間,荊山東南部的江漢平原纔是更好的選擇

▲ 這就是「荊」的本義——一種帶有刺的低矮灌木,可見楚人先祖創業的艱辛

好在商周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憑藉這些利器,楚人得以從江漢平原種出足夠的糧食。

因此金屬工具在農業方面最根本的作用,是激發了江漢平原的潛力。從此江漢平原的農業實力至少可以與黃河流域的那些平原處於同樣的級別了。

對於江漢平原的這種潛力,周人並非沒有意識到。對於這些以華夏自稱的中原民族來說,邊緣民族可以是順服的臣民,也可以是危險的來源

這一切都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而現在江漢平原的地緣潛力已經讓周人感到不安了。無論周王是否給予楚國「侮辱性」的「子」爵位,這種威協都會存在。

周人的應對方式就是盡量將楚人壓制在江漢平原,為此他們需要佔據南陽盆地,並將之作為控制江漢平原的屏障。

| 3 | 方城夏道:自保or擴張之路?

在最初的時候,周人無疑是成功的。在清除了南陽盆地的那些小部落後,周人成功的在此封建了一批姬姓的諸候國(另外還有一些非周人系統,但同樣來自黃土高原的小國)。

但這並不代表楚人對南陽盆地的擴展就失敗了,只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剛剛取得共主地位和大片土地的周人,氣勢正盛。而相較而言楚人還並無實力與周人爭奪南陽盆地而已。

雖然南陽盆地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但它東面通往中原的道路還是很多的。

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在這裡並沒有嚴密的對接,雙方之間僅僅依靠一些斷續的丘陵相連。而這些丘陵之間就形成了多條道路,使南陽盆地與中原地區的地緣關係日趨緊密。

這一點從現今的行政區劃也可以看出,對於夾在中原與江漢平原之間的南陽盆地來說,與任何一方劃分在同一省份似乎都是可以接受的。最終的結果是,南陽盆地大部分成為了河南省的一部分

而江漢平原所處的湖北省最終僅保有了南陽盆地的南部邊緣(襄陽一棗陽一線,也就是大洪山的北部)

▲ 南陽盆地以及方城夏道的區位

於連接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這些斷續的道路,我們可以用一個名詞來概括——「方城夏道」,之所以被稱為夏道,是因為據傳在夏代之時,中原地區就已經探索出進入南陽盆地的道路了,這條道路就被稱作「夏道」。

由於這些丘陵之間的道路斷口過大,過多,並不利於防守。因此楚人在最終奪取南陽盆地之後,不得不在此修築長城,將那些丘陵連接起來用於防守。

是的,你沒有看錯,楚人修的就是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為了防守的需要,都會在邊境附近依託地形修築長城,秦人所整合的不過是北部防守蒙古高原遊牧民族入侵的那些而已。

▲ 楚方城遺址

楚人據信就是最早修築長城的。楚人所修築的長城被稱之為「方城」。由於後世以江漢平原為突出部的長江中游割據政權,多將防線退至更容易防守的大洪山一線。因此楚國之後,這條長城並沒有被多加維護,至今已經難覓蹤跡了

方城的源頭很可能就是目前的河南省方城縣。可以提供佐證的是自河南焦作經洛陽、南陽、襄樊到湖北省枝城的「焦枝鐵路」就是由中原通過方城縣進入南陽盆地的。

而堪稱中國鐵路建設史上最困難的傑作——鄭萬鐵路,北線也曾經規劃經過方城。在地理條件沒有發生大變化的情況下,現代人和古人在陸地上的選擇並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 鄭萬鐵路路線就跨過了南陽盆地以及楚國故地

分析完了中原地區進入南陽盆地的路線後,接下來就要重點分析一下「大洪山」了。這個體量不大的小山脈,才真正具有兵家必爭之地的特質

(待續。下一節主題為 分封是一項技術活4)


原文:溫駿軒 重編:程澄

本文地圖繪製於「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ageeye.cn/

weixin.qq.com/r/1igwKA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路,雖已竭力選取非版權圖片,但尤恐疏忽。

如有著作權冒犯,請聯繫我們修正或其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