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雜誌票選EMBA最受歡迎的名師 盧希鵬教授,16日晚間擔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舉辦的大型講座『「為什麼猴子不需要戴眼鏡?」讀書智慧與街頭智慧兼備的關鍵思考術』之主講人,當天共吸引了超過300多位HR到場參加,座無虛席!

 

妙語如珠的盧希鵬教授透過各式各樣不同的小故事讓臺下笑聲頻頻,氣氛相當熱烈;他認為,人跟猴子最大的差別在於人類發明瞭「學校」之後,學習能力就開始與原有的現實脫節;戴眼鏡的人類擁有了「讀書」的智慧,不戴眼鏡的猴子卻發展出了「街頭」智慧。盧希鵬解釋,讀書智慧可以在學校裡學到,但同樣重要的街頭智慧呢?很可惜!學校卻沒有教。人類喜歡聚焦細節,所以發明眼鏡;猴子不戴眼鏡,就有了周邊視野,然而人們除了要有方向的聚焦細節,也應該具備開闊視野的廣度,因為「創新」往往來自於周邊視野,一般資料所分析記錄的,多半是細節,而忽略掉邊緣地帶的廣度!人類愛看書(聚焦),猴子善觀察,當獵物出現時,聚焦,專心獵取獵物;當看不見獵物時,廣度,反而能發現獵物與防止自己被喫掉!

 

 

 

那麼,到底是「讀書智慧」比較重要、還是「街頭智慧」比較重要呢?盧希鵬在現場打趣的說:「想要當一個『高級』知識份子,當有人問你『哪個比較…』的時候,千萬別傻傻的做出單一選擇,要懂得透析選項之間的優劣,最好在第一時間就能反推答案為『都很重要』!」他舉例說明,比方說,「白道」的處理方式和「黑道」的處理方式,一個操作期限長,一個則是講求快狠準,但到底哪一種方式比較好呢?答案是「都很好」!

 

 

 

 

 

 

 

盧希鵬進一步分析,單一的標準答案往往會變成一種「一窩蜂」的流行,當大家都只看得見眼前流行的事物、不去探索周邊更多隱性卻值得被開發的資訊,就很有可能錯失良機。他認為,人們應該學習不再接受單一的智慧與答案,用「猴子的餘光」看見四周的廣角,將能夠體會到更多。人從小到大習慣透過學校、課本、教室、會議室等地方吸收知識或訊息,因此對於市場的瞭解便會受到限制,常常會靠想像去支撐理論。雖然既定的邏輯與知識很重要,但擁有「察言觀色」的能力,透過設身處地、感同身受而制定與設計的規則,或許就能獲得更豐富也更多元的「答案」。盧希鵬引用外文書「所有不好的事情,對你其實都是好的」表示,如果只是專注的讀書與學習,容易導致一個人變得孤僻而安於服從,並且讓自己的感官知覺逐漸退化,而適度的遊戲,卻可以激發人們的合作精神,幫助人們看見解決問題不同的方法,並且活化感官、充沛自己觀察的能力。

 

 

 

 

 

所以,有什麼是猴子不懂的呢?

 

 

 

盧希鵬說,人類在面對危機的時候,發明瞭「危機處理」去解決問題,但猴子遇到危險時,卻只知道要「躲起來」;此外,人類懂得「欣賞」,懂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而這個部分,猴子恐怕永遠不可能學會。這證明瞭,人類擁有許多猴子所不明白的生活哲學,在很多的細節可以讓事情被規劃得更為完善而縝密,關鍵在於「取得兩者的優勢、平衡彼此的強項」,找到一條創新而兩者兼備的道路。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總結表示,無論是街頭的智慧或者是讀書的智慧,都有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但若是隻取其中一項,在面對或處理許多事務時,就很可能會「厚此失彼」,唯有確實掌握「聚焦」與「察言觀色」這兩項不同的智慧,才能在需要專注的時候看見問題的所在、在需要廣徵博引時,發現別人還沒有看見的先機與決勝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