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薪资结构 M型化更趋明显在变动性薪资当道的趋势下,大幅加薪及薪资负成长的现象同时并存,中华人事主管协会执行长林由敏建议,上班族不妨脱离舒适圈,勇于挑战高绩效水准、提升自我技能或是转型业务型人才,以免落入呆薪一族,甚至减薪族的行列。
根据主计总处统计,从2006年到2014年底,八年期间,台湾工业及服务业部门每人每月薪资从4万3,488元,成长到4万7,300元,八年期间仅微幅增加8.77%,还跟不上物价调涨8.81%的速度,等于实质薪水倒退噜。

 

不仅就业市场整体实质薪资倒退,根据政府首度运用大数据分析民间薪资所得,尽管任职于同一间公司,薪资M化的现象相当明显。在2013年至2014年连续两年任职于同一家企业的上班族,有28.6%的上班族薪资涨幅超过10%,却也有22.84%的上班族呈现薪资负成长,合计大幅加薪者与减薪者两者合计占了五成。也就是说,每两个上班族当中就有一人被减薪或者是大加薪。

 

林由敏表示,从劳退新制上路,接著劳工保险费率调涨、二代健保开办等一连串法定措施上路,使得企业主在薪资结构调整上更加积极,提高变动性薪资比率、降低固定薪资比率,借此激励员工追求高绩效表现,为公司创造更多业绩。

 

林由敏观察,从政府大数据分析资料显示,不论各个薪资级距,都出现大幅加薪与薪资负成长的两极化现象。年薪120万的高薪者尤其明显,遭到减薪者占30%,加薪一成也有将近三成;年薪25万元以下的低薪者,遭到减薪的比率仍有17.76%,薪水不变者占13.88%。

 

林由敏表示,以往依照年资叙薪的传统薪酬制度,已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个人绩效与公司绩效连动的变动薪酬制度。在薪资结构M型化趋势下,上班族更得亟思培养自己职场不可取代的专业能力,不仅提升自己的职场附加价值,更得勇于脱离舒适圈,挑战公司设定的高绩效水准,唯有如此,才有机会摆脱薪资冻结、减薪,并进一步争取加薪的机会。

 

此外,上班族更不妨挑战业务型人才,锻炼业务力,脱离吃大锅饭的行列,以业绩高低决定薪酬,为自己争取加薪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