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志願者證書對申請國外大學有多重要?
志願者只是單純的花錢花時間換證書?
志願者也要和自己所學的專業對口嗎?

我媽媽說我很善良,路上遇到救護車都會看著救護車說一句「祝你好運」。我很喜歡做志願者,尤其是幫助邊緣群體。但其實,我最初想做志願者,並不完全是因為善良。

1. 「外國大學很看重志願者證書」

這句話應該很多有留學想法的人都看到過,它出現在對話中、軟文中、國產留學主題電視劇中。但是這句話究竟對嗎?

對!

中國的高校,以高考成績+體育成績+思想品德為衡量標準來錄取學生;而西方大學相對看的更全面一些。所以志願者,當然是一個加分項。

但這句話也是有問題的!問題就出現在三個字上:」很「、」證書「。

」很「重要,一下讓志願者變成了申請必要項。而事實是,英國澳洲的大學對志願者沒有什麼硬性要求(歐美加日韓的學校我不是很了解,美國相對更看重志願者經歷一丟丟)。英澳的大學首先看成績:當地高考(eg., A-level)成績、中國高考成績、語言成績;有些研究生專業要看本科學校、本科專業相關性和工作經驗(eg., HR)。澳洲甚至連推薦信都不是必須提供的。不過大牛的一封推薦信會提高你的申請成功率;相似,志願者也能提高你拿到offer可能性。但最終是否能拿到offer,志願者不起決定作用。志願者經歷很感人但學術表現不夠好就等於被發了好人卡。

」證書「只是一個官方認可的證明,它確實有它的價值,但真正能在申請里幫到你的,是你在做志願者過程中的感悟和收穫。如果去做志願者的經歷只化成了choose file-Volunteer Certificate-upload,那這段志願者經歷就被嚴重貶值了。而注重過程的人,能在personal statement里把志願者經歷化成一個簡單平常而又能展現個人能力的故事。這段經歷帶給了你什麼,你又在這段經歷裡帶給了別人什麼,這才是國外大學看重的點。

2. 志願者經歷能證明學術能力嗎?

既然學術印象是申請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志願者又是一個加分項,那麼如果做志願者的同時又能運用了自己專業知識,是不是sounds perfect?

想用志願者同時給自己個人印象和學術印象加分的同學可以考慮去找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組織或者項目。

這裡要先區分一下組織和項目。

  • 組織,就是進入組織內部工作。NGOs和nonprofit organizations也需要運營,所以和盈利性企業一樣,他們也需要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比如會計、設計、媒體關係等,這就給了很多同學發揮自己專業技能的機會。所以志願者不一定要去荒無人煙的地方,坐在辦公室里的志願者也是有的。

  • 項目,就是組織們組織的活動,志願者們只為這個項目工作,更像臨時工。但是項目也分人文、科技、商業、農業等很多類,大家可以選擇跟自己專業相關的項目。這幾年比較流行的是國際支教和海洋保護,尤其是海洋保護,海底確實很美,潛水也很有意思。但其實流行的項目並不是適合所有人。和孩子相處、潛水是一些人的嚮往,也是另一些人的噩夢。

在志願者這件事上,尤其是國際志願者,不要跟風。千萬不要因為我一個申請到名校的學姐去澳洲做過兩個月志願者,我就也一定要去澳洲,即使我紫外線過敏;也千萬不要因為我同學去保護珊瑚了,他說對申請有好處,我就也一定要去下海的項目,即使我不會游泳。

另外,也不要以項目費用衡量志願者尤其是國際志願者項目的價值。一些「國際義工旅行」項目價格虛高的同時,因為組織者的不負責任,也給志願者們帶來了很多風險:

東南亞一些國的經濟和消費水平大約落後我們國家5~10年,所以在東南參加義工的成本其實是非常低的。無任何項目費,一周食宿費用大概在60美元~160美元之間。但是,由於很多大學生主動性不強、缺乏思辨能力,國際義工旅行成為一個利潤空間極大的產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XX國際義工組織,而國內市場缺乏相關的規範,工商局對沒有「國際出行資質」的企業幾乎沒有任何監管。因此,每年都有義工志願者在機場滯留/被遣返的案例。

-- @Lang San

志願者就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為社會做點什麼,如果一個項目自己會覺得經濟壓力太大或者會不舒服,大可以換一個思路:無論在哪裡做志願者都是自己能力和價值的體現。

3. 你是說學文學的不能去農場嗎?

從對申請有利的角度講,還是做專業相關的志願者會對申請幫助更大。但是,如果以申請為唯一目的的話,你會錯過很多有趣的活動

所以,有辦法可以兩全嗎?

有!有愛心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一般來說長期的志願者經歷對申請更有幫助。但長期,可以是每天都去持續一個月,也可以是每周去一次持續一年。在學校/家庭所在地做part-time志願者大多數就屬於後者。

這裡要先說明一點,在中國做志願者和出國做志願者在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尤其是在申請學校的時候。出國做志願者只是有可能多了另一方面的鍛煉——英語,前提是所參加的項目能每天接觸到很多英語母語者。若是參加某些商業化的「義工旅行團」,身邊志願者都是華人,當地受助者又不講英語,那鍛煉語言的效果可能是達不到的。所以如果國際項目沒有合適的,不如考慮在國內做志願者。

你的身邊也有很多需要組織和項目需要你的幫助。比如可以去國內的NGO做part-time,各種崗位,總有一款和你專業對口。也可以去學校支教,各種科目,總有一款和你專業相關。找到合適的崗位或活動,既不需要太多花費,又合理利用了課餘時間。這樣假期的時候,也可以去再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國際志願者活動。

對於已經在留學的同學們,可以去學校的Career Centre看看,很多組織會通過學校招志願者,長中短期的都會有。機會一般包括進入組織內部做策劃、會計等工作,適合各種學科,或是加入lobbying或者做campaign的小項目組,這些比較適合學政治、傳播、國際關係的朋友。?

所以志願者不一定是一段苦行僧似的修行,它可以是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為自己以後的學業和工作鋪了路

無論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因為想申請學校還是因為對志願者工作有興趣,都感謝你願意花時間了解志願者;對於是有意向做國際志願者的同學,更感謝你們認可愛心無國界。

不過確實要承認,相比歐美國家,中國的志願者顯得盲目、功利了一些。一些國內的「國際義工組織」正是利用了大家「有所求」的心理,為大家量身定製了很多項目。這些高價又高端的項目讓很多人誤以為志願者是一種度假、買證書、甚至是炫富。但如果我們能更積極主動的去調查、思考和聯繫,就能看到一個更加客觀而美好的世界。

在中國,國際義工已經成為了一個產業,面對這個行業,我們是消費者。直接通過國內義工機構(組織)報名參加國際義工項目的同學,一定要自己做好research、多掌握一手資料,以免愛心錯付或者花了高昂的費用只換來一張證書。想省掉中間商、願意自己直接聯繫國外非盈利機構或是NGO的同學,在多和對方溝通的同時也要自己查清簽證、機票、出行保險等相關問題。

祝大家一切順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