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南明史可法被當作和南宋陸秀夫、文天祥齊名的民族英雄,他於1645年率領軍民在揚州血戰清軍,直至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清軍在揚州大肆屠殺,遇害者達80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後世說書人每每說到這一段的時候,總是眼含熱淚,哽咽失聲,不能自己。

史可法在中國歷史上確實佔有重要地位,然而說到底,他只是文人,他有為國獻身的勇氣,卻缺少在亂世中獨擋一面的能力。如果史可法生在和平年代,他應該會是一個像包拯一樣名聞於世的青天大老爺。可惜他生在亂世,南明小朝廷建立以後,內鬥不止,身為兵部尚書的史可法既沒有統領抗清力量的能力,也沒有運籌帷幄的韜略,更不能上馬殺敵,空有一身膽氣,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身為兵部尚書,卻無法節制各路兵馬,只能在各藩鎮之間不斷進行協調。

歷史有的時候讓人很無奈,硬是把這樣一個一身傲骨的文人推到了救國的前臺。崇禎帝逝世後,在究竟立誰為皇帝的問題上,史可法犯了一個大錯誤,他推出的兩個人選,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都不是合適人選。但是他無法堅持自己的意見,在以馬士英為首的南明眾大臣的裹挾之下,先選朱由崧,一年後朱由崧被俘,再選朱常淓,但是朱常淓僅當了六天皇帝,就無恥的投降了滿清。

說史可法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還在於他推出的「聯清滅順」政策,當時李自成的部隊正在敗退,史可法天真的認為,向大清示好,消滅李自成,就可以保有自己的半壁江山。殊不知,他犯了南宋「聯蒙滅金」一樣的錯誤,脣亡齒寒,大清消滅了大順政權,騰出手來,又怎麼可能讓南明政權長期存在呢?史可法只是一個文人,當清軍兵臨揚州城下的時候,他發出的勤王命令無一人聽從,他只能孤身一人在揚州抗敵。可以說,他的軍事才能幾乎為零,面對清軍大兵壓境,除了賭上全城軍民的性命,他找不到任何辦法。揚州城破,史可法殉國,也許對他來說,死纔是最好的解脫。他本不是將才,歷史卻玩笑般的將他推到了前臺,他留給後人的,也只有那寧死不降的勇氣和為國殉難的悲壯了。


朵鐸打南明從北京出兵時,總兵力有3萬人,其中滿,蒙,漢八旗1萬多人,其餘是明和李自成降兵,史可法是個文官不懂軍事,有滿腔熱血和國捐軀的思想,卻沒有能力。在這場戰爭中犯了幾個錯誤,第一他一心與滿清議和,借滿清兵打李自成,為顯示誠意不出兵山東,不招撫,不給餉,放棄山東和那裡的四萬明軍,致使南明失去山東這個戰略縱深,八旗到山東那裡的明軍沒有抵抗,全部投降。江北四鎮的30多萬明軍史可法也無力安撫,高傑死後,高傑的兒子想要拜史可法為義父,可史可法認為他是文人,看不起武夫丘八盜賊的後代,讓他拜高太監為父,惹惱了高傑部下。八旗兵一到6萬人就投降了,引發了投降的連鎖反應,總共有二十多萬人投降了八旗,使八旗總兵力達到了30多萬人。比從北京出來時多了10餘倍。史可法卻只有不到萬人守城了,


謝謝邀請。說起史可法,通常能想到的就是死守揚州以身殉國。但是除此之外,他在明朝即將顛覆的時刻並沒有做出什麼對於國家有利的事情。作為一個文人,他堅守了自己的氣節,而作為一個手握重權的朝臣,他在很多關鍵時刻的抉擇甚至加速了南明的滅亡。

崇禎皇帝自殺後太子也不知所蹤,古代講究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在陪都南京的羣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馬上擁立一位新的皇帝以穩定局勢。按照封建的倫理和當時的局勢,很多大臣擁立離南京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為新帝,但是東林黨因為自己的私心(福王的父親是神宗最寵愛的妃子生下的孩子,神宗曾經想立他為太子遭到了東林黨的極力反對)怕福王做了皇帝以後報復,於是他們提議立潞王朱常淓為新帝。

在此關鍵時刻,作為當時南京最高權力的人,史可法本應儘快確定其中一個人為新帝,結束朝內紛爭。結果他卻在這個時候莫名奇妙的提出折中的方案,提出立桂王為新帝。要知道桂王的繼承順位是在福王和潞王之下的,於是整個朝內更是一片紛爭。這就直接導致了福王倚仗江北四鎮的將領,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護送進南京,由於馬士英手握兵權,史可法只好迎接福王為弘光帝。

弘光帝登基後,史可法自然被排擠到權力中心之外,不久就被派到江北督師。由於上一個錯誤的決定,導致江北四鎮有擁立新帝之功,所以根本沒有人聽史可法的。這時史可法想出一個籠絡他們的辦法,就是給江北四鎮的將領封地,可是試想一下,有了封地那些將領怎麼還會出去打仗呢。

江北四鎮裏也有一個例外,有一個叫高傑的以前是李自成的部下,他率領的部隊也是李自成部隊中很能打仗的一支。高傑因為拐走了李自成的老婆邢夫人所以投降了明朝,對於這樣的人史可法當然應該多加籠絡重視,但是他沒有。高傑後來被刺身亡,他的妻子邢夫人怕他們無法承受明朝的黨派紛爭,便提出讓兒子認史可法為義父,史可法居然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後來甚至還提出讓高傑的兒子認一位宦官做義父。試問軍隊的將士們怎麼可能嚥下這口氣,結果導致這支部隊直接降清,反過來成為攻打南明的主力。

除了上面說的之外,史可法還有很多錯誤的決定,比如他聯擄抗賊的政策,妄想著利用清兵打走李自成。只能說他最後以身殉國的光輝掩蓋了他迂腐文人的本質,畢竟當時明朝的很多官員都投降了清朝,包括大名鼎鼎的洪承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