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ursgone girlsubmarine
the end of the affairlittle children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还记得大四那年在课堂上第一次看懂电影《The Hours / 时时刻刻》,激动得一下课就跑去图书馆找原著小说却遍寻不著,填了寻书单也迟迟没有下落。没想到毕业将近半年,竟收到图书馆的寻获通知书,还厚著脸皮请学妹帮忙借,只是读书的速度跟专注力不比从前,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在历经一番折腾后,阅读的速度突然变得飞快,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回来了,接著一口气读了太期待电影结果不小心看了两遍的小说、想看却一直没看的电影原著、放在书柜里从没动过的礼物、以及半途而废的短篇小说集。虽然除了Hornby、Tyler、Yates以外,还是没什么读书的品味只知道找电影原著来看,但充实的下半年确实领略了阅读的快感!


《The Hours》 by Michael Cunningham
the hours
被电影感动得一塌糊涂,小说却看得意兴阑珊。但是在读到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甚至在电影里完全被省略的章节时却好喜欢,一读再读简直把它当成一则短篇小说。篇章中Clarissa的同志伴侣Sally和她的编剧朋友Walter,被一位电影明星Oliver St. Ives邀请到家里作客,共同讨论一部惊悚片的拍摄计划。透过Sally的角度,那种不屑名利却又对之感到不平的矛盾、不想违背心意却又亟欲想被认同的可悲,被刻划得非常生动有趣。那时刚好看了电影《Kill Your Darlings / 爱杀达令》被Lucien这个角色迷得团团转,当我还在回家的路上摸索有什么可以形容他的只字片语时,睡前就在书里头读到了这段话:「Still, there is this terrible desire to be loved by Oliver St. Ives. Still, there is this horror at being left behind.」是啊,我们都渴望受到美好之人的宠爱,也害怕哪天他们连瞧都不瞧我们一眼。虽然处于不同的情境,但我说不出的话,小说就这么轻易地替我说出口了,有种被理解的感觉,很不可思议、很感谢。

《Gone Girl》 by Gillian Flynn
gone girl
太期待大卫芬奇的新作,所以破例在电影之前先看小说,而且还不小心看了两遍。虽然编剧和作者是同一人,但是电影的复杂度和细腻度都远不及原著,尤其是男主角的性格塑造和心理状态。乍看之下明明是同一个故事,看完的感觉却不尽相同,前者令人坐立难安、冷汗直流,后者却多了一股空洞将人笼罩,毫不扭捏的批判一针见血、让人无处可逃。其实Amy没有表面上那么恐怖,Nick也根本不是你以为的受害者,他们就像两个默契十足的演员,随时配合著对方的一举一动,会走到这步田地也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最后你只能说:They deserve each other. 作者只是透过Amy这个极端的例子,去反照出Nick这个我们能同理的正常人心中的虚假,也就是这个世代最空虚的产物。「It seemed to me that there was nothing new to be discovered ever again. Our society was utterly, ruinously derivative. We were the first human beings who would never see anything for the first time.」从电视到网路,世上所有的事物都被一览而尽,而那些经过后制、编排、或修饰的二手货,都比一手的亲身体验还来得惊奇也激情。接著连我们说的话、做的事都只是无意识地在挪用过去曾经看过的桥段,每个人都像在演戏一样,没有人真正在做自己。正如你遇见心仪的对象,就已经知道说什么话能打动她的心,既然如此又何必坦承相待呢?Nick其实老早就知道游戏规则,只是没料到对方玩得比他还过火而已。「I stroke her hair. I take a strand between my finger and thumb, and I pull it to the end and tug, like I’m ringing a bell, and we both like that. Which is a problem.」演到最后,已经没有人能像Amy与他那样合作无间了,他们需要彼此让这出戏继续下去,这是他们在这个失去真实感觉的世界里,唯一知道的爱情。《Gone Girl》无疑是最现代的爱情故事。

《Submarine》 by Joe Dunthorne
submarine
Oliver Tate这个怪怪小男生实在是太有趣了,just can’t get enough所以才又找了小说来看,里头许多可爱到不行的古怪念头把我逗得哈哈大笑,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Oliver最幽默的地方是他思考的逻辑,类比、延伸、或联想的思路完全脱离常人的轨道,却有他固有的真诚浪漫,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天真孩子。比如说Jordana为了让前男友吃醋,不只亲了Oliver、拍了照、还叫他写假日记:「Snogging her was such a score that I had to get a photo of it, one for the grandchildren. / 和她亲热真是了不得,我得拍张照给子孙留念。」结果Oliver很淡定地写道:「I took a photo of us, mid-embrace. When I am old and alone, I will remember that I once held something truly beautiful. / 我拍了一张照片,我们轻轻拥抱。当我孤老一人时,我会记得,我曾拥抱过如此美丽的东西。」(因为太好笑所以要翻出来XD)

《The End of the Affair》 by Graham Greene
the end of the affair
穷作家爱上有钱少妇这类的偷情故事也许千篇一律,但书里头所描绘的情感却颇有新意。Maurice和Sarah一见钟情,情意正浓时却有一方默然离去,在那之后,Maurice的爱就转变成一股恨和猜忌,Sarah的爱则成了一种固执和信念;即使分开的日子比在一起的时光多,他们却从未爱对方少一点,也因为他的恨和她的信念使他们错过了彼此。而两人之间的结束,是她转身离开的那一天,还是他们不再想著对方的那一刻?电影中Ralph Fiennes和Julianne Moore爱得自然而浓烈,只可惜最后偏离了原著、硬要在尾声让他们再幸福一次,这样的安排就没小说那么耐人寻味了。

《Little Children》 by Tom Perrotta
little children
电影已经很精采了,所以对原著没抱过多期待,没想到在书里头「little children」除了指涉偷情男女热恋的天真幼稚以及故事支线的恋童男子外,还多了一股浓浓的「郊区/suburb」味(我最喜欢的题材之一)!序言引用《包法利夫人》:「“I have a lover! I have a lover!” she kept repeating herself, reveling in the thought as though she were beginning a second puberty.」二度青春期这词一语中的令人拍案叫绝,还没进入内文就过足了瘾。但书名真正的出处来自开头某段Sarah的内心独白:「Most people just fell in line like obedient little children, doing exactly what society expected of them at any given moment, all the while pretending that they’d actually made some sort of choice.」年少时充满想法的她,怎样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每天照顾他的孩子、过著平凡庸俗的生活。这是她一时寂寞软弱做出的选择吗?长大成人的世界多的是屈就现实的妥协,但妥协只是让自己好过的借口,我们其实都像乖巧的孩子依循著社会的期待,成家立业、买房买车好像都是我们的选择,直到哪一天该做的都做了、该有的都有了,才回头问自己:「为什么我还是不快乐?」这就是「郊区」该死又令人著迷的真谛啊!故事的一开始有了这个印象后,整本书的格局更加宽阔了,小镇里形形色色的人们都陷入了无聊过头渐成安逸的郊区危机,而Sarah和Todd不过想藉著偷情重燃对生活的热情而已。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by Richard Yates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十一个短篇故事,十一种孤独,但终究都只是一种无法被理解的寂寞。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一句「还好吗?」让你不必强忍泪水、可以放声大哭;转身离开前的一个眼神,让你知道自己会被放在心上;止住脱口而出的冲动,不去拆穿你的故作坚强。但我们始终都不会懂,总是无意间弄痛了别人,也让自己一再受伤。老师学生、长官军人、上司下属、情侣夫妻,在众多相对关系中,一生累积了多少落寞的时刻,才真的懂得人一出生就是绝对孤单的。




2015
想重读没有好好欣赏的:《The Hours》 by Michael Cunningham
想读大卫芬奇看到流泪的:《Fight Club》 by Chuck Palahniuk
想读《乡愁小馆的晚餐》英文版:《Dinner at the Homesick Restaurant》 by Anne Tyler
想读中文简介写得好美的:《Young Hearts Crying》 by Richard Yates

起初,他们是那么的「速配」

她对他而言高度刚刚好——她的头顶刚好及他的肩——他知道她的年纪也对:二十二岁;他就快满二十四。他写诗及剧本,她则是他第一出舞台剧的女主角。

尽管两人对艺术有共同的热爱与追求,却因为天份或其他因素,而无法成为朋友圈里所谓真正(且成功)的「艺术家」:无法如愿在纯文学闯出一片天的丈夫,空有感性但找不到出口的妻子……折磨著他们的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无法贫穷或富有得理直气壮。

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那么容易,我们却出奇地困难?

(木马文化 / 李佳纯)

写的这么好,是不是很想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