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ta screen2.jpghallam foe2.jpgmartha_marcy_may_marlene_2011_1280x543_381371.jpg
翻譯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兩個語言之間總是有一條無法銜接的縫隙。一段話,在有上下文可以參照補充的情況下,尚能分攤意義轉換間的不對稱。換做是標題,必須在有限的字數內囊括整體概念,若不斤斤計較、絞盡腦汁,還真難取個讓人心服口服的名字!少少幾個字卻得撐起整部電影的片名亦是如此,有的片直翻即可,不必動腦筋也能安全過關;有的譯名僅保留一部分的原名,甚至完全脫離了原意,試圖用另一種說法總結同一個故事,一旦失誤難免落得臭名昭彰。

單純以人名作標題的電影若要中文化,它可以是最輕鬆也最麻煩的差事。音譯規矩又不出錯,只是除了福爾摩斯、哈利波特這樣有名氣又琅琅上口的名字之外,實在很難產生共鳴。而大膽選擇不走音譯這條捷徑,就得做好準備陷入漫長的苦思,至於結果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譯者是否夠具創意、夠精準獨到。

Lolita (1962)
Lolita screen1.jpg
Lolita,1955年極具爭議的文學小說,現今普遍的次文化代名詞,1962年發行的同名電影有個文縐縐的中文名字,《一樹梨花壓海棠》來自蘇軾的詩句:「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以蒼白的梨花和鮮紅的海棠,嘲諷年過半百的友人娶了個十八歲的妾。引經據典並非賣弄學問,其鮮明的意象點到要旨,含蓄的文字襯托出Stanley Kubrick隱晦迷人的鏡頭下,那模糊的道德界限和令人玩味的幽默色彩。電影從裡到外都被這話一語道盡,七個字一點也不嫌多。

Hallam Foe (2009)
hallam foe.jpg
Hallam Foe,性情古怪、總在遠處窺探他人的少年,一心認定母親的死和繼母有關,逃家後無處落腳的他,遊盪在愛丁堡高高低低的屋頂上,觀看街上匆忙的行人、窺視窗裡不為人知的祕密,接著一位神似母親的女人闖入了他的視線……原名讓人想起Jamie Bell倔強又纖細脆弱的眼神,而《在屋頂上流浪》則重於描繪他非比尋常卻近乎天真的行徑,一股穿梭煙囪屋簷間窺人隱私的奇異慾望,一陣玩樂般又爬又跳的興奮喘息聲,或是一片盡收眼底的城市風景。雖然無法如姓名代表他的人,卻能塑造他陰鬱爛漫的雙面氣質。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 (2011)
martha_marcy_may_marlene_2011_1280x543_381371.jpg
Martha是她的本名,Marcy May是她初來到集體農莊被賜予的名字,Marlene則是和外界接觸時的偽裝身分。曾經對生活感到迷惘、絕望的她,被神祕的陌生男子引誘至荒野外遺世而獨立的小社會中,在領導者的關愛和循循善誘下獲得了短暫的安定,卻也開始對是非對錯感到懵懂混沌。然而她逃回現實後,卻又分不清縈繞心頭的究竟是夢還是真實?意識究竟清醒還是沉睡?《迷懵夢寐》不僅捉住了這四個名字讀法上雙脣音的特色,也精闢地呈現了雙軌交錯手法下,女主角不同階段的茫然和虛實難辨的混亂心靈。這大概是近年最令人讚不絕口的中文片名了!


 

(原載於24電影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