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ta screen2.jpghallam foe2.jpgmartha_marcy_may_marlene_2011_1280x543_381371.jpg
翻译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个语言之间总是有一条无法衔接的缝隙。一段话,在有上下文可以参照补充的情况下,尚能分摊意义转换间的不对称。换做是标题,必须在有限的字数内囊括整体概念,若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还真难取个让人心服口服的名字!少少几个字却得撑起整部电影的片名亦是如此,有的片直翻即可,不必动脑筋也能安全过关;有的译名仅保留一部分的原名,甚至完全脱离了原意,试图用另一种说法总结同一个故事,一旦失误难免落得臭名昭彰。

单纯以人名作标题的电影若要中文化,它可以是最轻松也最麻烦的差事。音译规矩又不出错,只是除了福尔摩斯、哈利波特这样有名气又琅琅上口的名字之外,实在很难产生共鸣。而大胆选择不走音译这条捷径,就得做好准备陷入漫长的苦思,至于结果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译者是否够具创意、够精准独到。

Lolita (1962)
Lolita screen1.jpg
Lolita,1955年极具争议的文学小说,现今普遍的次文化代名词,1962年发行的同名电影有个文绉绉的中文名字,《一树梨花压海棠》来自苏轼的诗句:「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以苍白的梨花和鲜红的海棠,嘲讽年过半百的友人娶了个十八岁的妾。引经据典并非卖弄学问,其鲜明的意象点到要旨,含蓄的文字衬托出Stanley Kubrick隐晦迷人的镜头下,那模糊的道德界限和令人玩味的幽默色彩。电影从里到外都被这话一语道尽,七个字一点也不嫌多。

Hallam Foe (2009)
hallam foe.jpg
Hallam Foe,性情古怪、总在远处窥探他人的少年,一心认定母亲的死和继母有关,逃家后无处落脚的他,游荡在爱丁堡高高低低的屋顶上,观看街上匆忙的行人、窥视窗里不为人知的秘密,接著一位神似母亲的女人闯入了他的视线……原名让人想起Jamie Bell倔强又纤细脆弱的眼神,而《在屋顶上流浪》则重于描绘他非比寻常却近乎天真的行径,一股穿梭烟囱屋簷间窥人隐私的奇异欲望,一阵玩乐般又爬又跳的兴奋喘息声,或是一片尽收眼底的城市风景。虽然无法如姓名代表他的人,却能塑造他阴郁烂漫的双面气质。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 (2011)
martha_marcy_may_marlene_2011_1280x543_381371.jpg
Martha是她的本名,Marcy May是她初来到集体农庄被赐予的名字,Marlene则是和外界接触时的伪装身分。曾经对生活感到迷惘、绝望的她,被神秘的陌生男子引诱至荒野外遗世而独立的小社会中,在领导者的关爱和循循善诱下获得了短暂的安定,却也开始对是非对错感到懵懂混沌。然而她逃回现实后,却又分不清萦绕心头的究竟是梦还是真实?意识究竟清醒还是沉睡?《迷懵梦寐》不仅捉住了这四个名字读法上双唇音的特色,也精辟地呈现了双轨交错手法下,女主角不同阶段的茫然和虚实难辨的混乱心灵。这大概是近年最令人赞不绝口的中文片名了!


 

(原载于24电影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