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魚爸

  來源 | 養育男孩(ID:breedboy)

  1

  前幾天,有一位媽媽說,孩子滿了兩歲之後就不是以前的乖寶寶了,每次都要跟自己唱反調。

  不準看電視,他偏要看電視。

  不許玩手機遊戲,他偏要玩遊戲。

  不許太晚睡覺,他偏偏要熬很久。

  結果是她每次都要大發脾氣,孩子怕打才聽從安排,但是第二天又是這樣,她感到非常的痛苦。

  她的痛苦也是很多父母共同的痛苦。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會發現一個這樣的情況:“你越禁止,孩子越想要”。

  2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自主意識與日俱增,而有些行爲則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發生的。

  於是,一些禁止詞如“不許”、“不要”、“別”等成爲父母口中的高頻詞,而被禁止的孩子卻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而偏偏喜歡做這些被父母禁止的行爲。

  從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爲養育過程中最常見的親子對抗情景。

  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我覺得往往是我們對孩子的瞭解不夠多。

  比如,你會發現小男子漢們還特別喜歡展示自己的力量。

  有一次看到一個大大的快遞箱子,我就跟兒子說“不能搬,你搬不動的。”

  沒想到他一定要搬,幸好裏面的書不重。

  他搬了幾步路,放下來跟我說“我力氣大吧!”

  “真不錯,但是下次還是先試一下,不要太猛 ,小心受傷啊!”

  如果只是禁止,沒有去理解孩子的心理動機,也沒有讓孩子去明白你的心意。那孩子肯定不會聽你的。

  3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我覺得每個父母都要了解下。

  “人性的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這種追求自然是與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聯繫。”

  其實這個理論你不要覺得空洞,實際上它揭露了很多孩子爲什麼會有這種行爲的心理動機。

  孩子的心理很多時候就是在優越感和自卑感中徘徊,好像蹺蹺板的兩端,而父母的愛決定了哪一端會重一點。

  比如孩子經常拒絕去上學或幼兒園。一般情況下是他覺得自己在這件事上沒有產生優越感。因爲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羣,讓他感到壓力。甚至會有一些挫敗感,也會帶着一些自卑感。

  孩子就會尋找辦法來幫助自己逃離這種困境。於是就想通過無理取鬧或者固執來達到目的。

  大哭大鬧不僅僅能緩解自己的壓力,還能吸引老師和父母的注意。甚至能讓自己回家,那就是成功了。

  遇到這樣的事怎麼辦?禁止孩子哭鬧?不準孩子說不想去上學?——這些都於事無補,因爲沒有觸碰到問題的關鍵。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理解。而不是忽視或者禁止。

  孩子哭鬧的緣由是什麼呢?在內心可以多反問幾遍。

  是因爲不自信嗎?還是自理能力不夠?找到問題後,只要對症下藥就行。

  不夠自信,那就多給點鼓勵。自理能力或者學習能力不夠,那就在家多訓練。

  給孩子一些正面的管教,給一些正向的力量。這樣教的孩子,會比經常被父母否定孩子的孩子要自信很多。

  4

  現實生活中,其實太多的父母本身有問題,才造成了孩子的問題。

  比如你可以反思一下,每次禁止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是孩子的行爲真的不合適呢?還是僅僅滿足你自己的控制慾呢?

  無理而霸道的父母很多。

  有時打着爲孩子好的名義,甚至像《都挺好》這部劇中,蘇明玉的母親那樣。

  把女兒的夢想毀掉,禁止她參加高考,而直接去讀免費師範,還說這樣是對女兒好。

  其實只是在發泄自己對女兒的不滿,同時滿足溺愛兒子們的需求。

  如果想要和孩子保持親密的關係,那父母首先必須真誠,學會用心感受孩子的內心需求。

  滿足那些合理的需求,不要總是想着去控制孩子,給孩子安排所謂的人生。

  面對孩子犯的錯,更要學會去接納,而不是急着去指責。下次遇到事,你試着先冷靜下來,蹲下來,好好聽孩子說。

  也許你會發現——原來孩子沒有我想的那麼多問題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