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籠罩在經濟寒冬之下,各國領導人紛紛祭出向左傾斜的政策方針,希望能讓維繫廣大社會氛圍的庶民真正感受到政府對民意的重視。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普遍低迷、物價飆漲的大環境下,人民日子真難過。

在南韓這次的總統大選中,兩位候選人不約而同的將政見集中在民生問題和社會福利政策,一改五年前總統大選熱門的北韓議題。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如何實現經濟的民主化,讓財富從大企業向平民百姓傾斜變成了最重要的選戰主軸,候選人更進一步提出要向富人徵稅(正也與美國的富人稅不謀而合),凡此種種皆與韓國的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關係:韓國缺乏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因此,只要不在大企業工作的民眾,經濟收入的前瞻性就受到極大的威脅,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公司會被整併或歇業。而在大企業上班的民眾也要擔心因年紀到達一定年限,會被迫提早退休。

在台灣,政府對於大企業的優惠政策也遭受質疑,他們認為高科技產業稅率過低,不及傳統產業和一般中小企業的一半,而正因如此,促使這些企業主只有將人力成本壓低,進而造成中下階層勞工薪資被剝削的情況。政府亟欲促進產業轉型,但是產業還沒完成轉型前,勞工朋友可能就因為高物價而怨聲載道。

施政者在面臨不同利益訴求的政策選項當中,可能要考慮誰是廣大的受眾,在失 落的世代中,該讓誰真正有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