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知道嗎?在這塊土地上有個地方被稱為「石山部落」,是阿美族的孩子。歷經百年歲月,也曾三度被迫搬離自己的土地,但生性樂觀的這群人們還是對未來抱持著希望,他們說:只要心中有祖靈,文化就傳承;只要社區凝聚力堅強,就不會消失。


南迴彼端,連時間也停駐眷戀

  從台東市往北,跨過卑南溪上中華大橋,在橋的北端下橋向右沿著引道,進入台11線省道舊線,前行約1公里多即看見一個綠色路牌上寫著「石川」二字,便是石山部落所在地。

  雖屬於台東市轄內,但石山部落卻沒有身在城市的味道:依山、傍溪、臨海,這裡保留了許多緩慢,仿若是個被世界遺忘的桃源,平靜的氛圍與和樂的人們,就連時間也眷戀停駐於此。


我們微笑,我們生活—石山,是我們的家  

  從日治時代開始,石山部落的這群人就一直是政策下的犧牲者,他們被迫三度遷移離開熟悉的土地,從原居地Pasawalii(今台東舊富岡派出所一帶)遷到現今的小野柳電力公司附近,之後幾經搬遷,終於在民國六十八年於台東市吉林路(空軍至航基地旁)落腳,不用再顛沛流離,雖然無法再回到最初的土地,幸好族人們始終在一起。
 

部落遷移史
  

石山部落於明治37年(1904)即在舊富岡派出所一帶由阿美族人所建立的阿美族部落。
  1. 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日人欲在附近建一商港,乃將族人遷移至今的小野柳電力公司附近。 (第一次遷村)
  2. 昭和十六年時由於居住地缺水,族人乃遷徙至現志航基地塔台附近。(第二次遷村)
  3. 民國五十八年因政府為興建空軍志航基地使得台十一線省道改道,族人大部份的耕地被迫徵收以及富岡國小遷校。(第三次遷村)
  4. 民國六十八年因志航基地擴建因素導致族人在度被迫遷移至現址。(第四次遷村)
     

  進入社區,你會看見集中的聚落、盤式的巷道,與棟棟平凡的水泥建築,牆上不時還殘留有衛生、生活和勵志性的標語,偶見錯落的閩式瓦房,十足眷村氛圍,但望向樹蔭或街角的亭棚下,三五成群悠閒談天的,卻幾乎都是阿美族人,十分弔詭卻是部落每個人用心經營的家。

  走過小巷,如果你夠幸運,還能看見部落裡最出色的阿美族雕刻師正在進行創作。即便額上蓄滿汗珠,偶爾還會沿著髮際留下沒入泥土當中,他們的雙手依然不停地鋸著硬木;那些都是每次風災遺落下的漂流木,為了不浪費生命,阿美族雕刻師們將漂流木作成一件件美麗又實用的作品。不管你喜不喜歡,都請記得給予他們鼓勵。

  再往前走,前方大片稻田正等著擁抱你,如果你秋天來還能目睹收割現場,那種熱鬧豐收的場景不容錯過。稻田的上空偶爾傳來隆隆地巨響,抬頭一瞧原來是一架戰鬥機飛過,劃過天際線的飛機雲,黃金的稻穗配上湛藍的天空與遠處淡淡地海水鹹味;巷尾傳來四五個孩子喊嚷著阿美族母語,呼朋引伴奔笑鬧跑過寫著「保持衛生」標語的圍牆……。


尋找文化脈絡,擁抱過去、擁抱現在、擁抱未來

  這些畫面雖然有些看似矛盾,卻是富豐社區幾度遷村、族群解構後再建構的新文化。

  石山部落至今仍保留阿美族傳統文化的「年齡階級制度」,現在更積極地以木雕、編織等技藝建構新文化,企圖在現有的道路上尋找部落曾經的記憶與文化的脈絡,我們擁抱過去、擁抱現在,更加努力擁抱未來;不管是石山部落,還是政府為我們想的新名字「富豐社區」,我們會一直努力的向前……。

 

--------------------------------------------------------------------------------------------------------------------------------------

石山標誌

聯絡石山部落(台東市志航基地旁)

聯絡人:富豐社區理事長宋博芳
電話:089-231817 ;0912-788-651
地址:台東市吉林路一段231巷27號 

前往→石山部落臉書 
前往→石山部落粉絲專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