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认为包容性,第一是深圳,第二就是贵阳。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也城就是大多数外来人口短时间内移入而形成的繁华,如今的深圳,拥有千万级别的人口数量,而最初的原住居民不过数十万而已。

△深圳

对于贵阳而言,多元化,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因为贵州本身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贵阳,也汇聚了很多少数民族,多民族的文化,多元意味著包容和开放,这也是为什么贵州人那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原因,因为人口结构民族成分风俗习惯等方面,本身就很多元。

有人就问了,云南也是多民族省份,但为什么云南人就相对保守呢。很多云南人称自己为「家乡宝」,高考也不愿出省,而对比贵州人,很多孩子高考,宁上外省发达地区的二本,不愿在本省的一本,这就看得出很大的地域文化的差异。

△云南大理宫殿

云南在古代,相对中原王朝而言,相对更为独立,先后有古滇国、大理国等文明,独立一隅,所以对于外来的中原文明,存在相容性的问题,而贵州本身,从明朝建制之初以来,就有「湖广填四川、填云贵」等说法,是汉文明主动融入当地原住文化的进程。

其实,这些逻辑,放到更大的全国视野中,中华文明遗留下来的某些糟粕,以及某些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比如所谓的「人情世故」,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现象,这就需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去改造它,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几千年来形成的国民性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造起来还是有难度的。

反而像深圳、贵阳这种新兴城市,没有过多的历史遗留积淀,相对而言更容易接受新生的多元事物,也正因为没有太多的传统固化,所以多元、适应性强,而正因为如此,又导致了城市的包容性格。

△贵阳花果园CBD

在深圳很少听到有说粤语的,很多人都说普通话,而在贵阳,你只要和对方说普通话,就算对方口音不那么标准,他也会和你讲几句「贵普话」,实际上,这是城市包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体现。

所谓「有容乃大」,城市正是因为包容,才能变得更大,而深圳和贵阳,在这方面,显然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客观的数据事实,胜于任何雄辩:

2017年,贵阳仅凭3000亿的GDP,就做到了常住人口增量达到10多万人,比肩成都这种万亿GDP的大城市(贵阳的GDP总量,不及成都万亿GDP总量的零头)。2017年~2018年,深圳、贵阳两座城市,交替名列中国最年轻城市的第一、二名。

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领域的数据支撑和事实证明,包容和多元,将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灵魂。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乌鲁木齐!重要的要说三遍!大家都知道,新疆是多民族自治区,这里的民族几乎概况了中国所有民族,在这里的人,都被统称为「新疆人」。知名作家韩松落认为,「新疆人」这个概念,复杂而难言,但新疆人对「新疆人」这样一个身份,却有很深的认同,这种认同,在别的地方都少见。 在乌鲁木齐多民族混居,所以乌鲁木齐敞开胸怀,收留寻梦者、流浪汉、失意者等等,无论你在那条小巷的街头,都会听到不同地方的口音,他们是那么自信、阳光的生活在这里。

乌鲁木齐是支边(即支援边疆建设,几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援藏、援疆和支边干部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大家,尤其是大学生之支边。)集聚地。据资料记载,从1956年起,河南、江苏、两湖、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1963年至1966年,国家动员了京、津、浙、沪等12万支边青年进疆,其中有9.7万上海支边青年。所以,新疆的汉族大多数都是支边来的,就有了以后新疆一代,二代、三大的说法,乌鲁木齐市是各省的支边人融合在一起,这里不管你说哪地方的方言,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乡音,即使你说的南腔北调,也没人笑你,因为大家都一样,都是那样说过来的,这里是各地方的大家庭,各自的生活习惯都融合在一起城市!也是包容性最强的城市!!!

新疆人最感叹的是,一起吃饭的一桌人,即使有8-9个人,别看都说著新疆普通话,但是要是问起父辈们的祖籍,也许就有9个地方,这就是新疆的包容性,所以在乌鲁木齐市,没有听说有排挤外地人的事情,有的只是包容,豁达、聚合、融合,新疆的特殊(就是支边多),就成就了新疆人的豁达和包容!

新疆的大盘菜特多,这也是新疆人的骄傲,要知道「大盘」的意义就是大盘「聚合」,美味分享。大盘有大容之器,所容者,亦显大性大理,即使现在的乌鲁木齐,也是聚集很多地方的外来人,都一起享受这包容性最强的城市,带来的豁达和智慧!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也欢迎小伙伴们,来一起讨论乌鲁木齐的包容性吧。我这里等著你们了!

我是头条号天山可可,原创美食达人,家常菜、面食、早餐都有,擅长新疆菜,每天更新不同的菜谱,记得关注我哟!


国内哪座城市包容性最好?这座城市首先得在不排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淳朴无华的个性作出挑选。目标,大陆地区仅剩下亲藏高原还未踏足,基本走遍所有省份。发现国内有许多城市的包容性都很好。以襄阳为例,她是一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她的包容性在于当地人热情奔放、豪情万丈的性格,不会针对外地人或游客作出「天价虾」和「强卖」等不义之事。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襄阳具备双重理念,其一则是悠久的历史底蕴缔造出新时代的开放魅力之城;其次在于山水一体,平原、河流、高山应有具有,为周边相邻地区创造了一个富饶的爱慕之地。

优势明显,自然容易吸引外来人口。襄阳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久而久之形成默契,就是各族人民汇聚一堂共享太平盛世。

四省通衢、南船北马、三顾茅庐、马跃檀溪皆讲述于此。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曾影射反映阐述这座城池为汉末文化交流中心。意味著这座城市的包容力是相当值得称赞,《射雕英雄传》里的襄阳也是海内知己相守之地。


必须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

深圳做为外来人口居多的城市,可以说大家都是外来人口。谁也不用歧视谁。谁也不值得谁更加仰慕。在这里,大家不用拼爹,只需要拚命。在这里,看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的能力。

可以说,深圳才是真正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

在这里,大概你不需要怨天尤人,也不需要满腹怨气。你赢了就是赢了,赢地心安理得。输了就是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赢了,你可以豪言壮语一番——「我命由我不由天」;输了,你更多的是找自身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在客观。

大家尊敬的是你的刻苦努力,而不是某个地方的户口。大家羡慕你的是坚韧不拔,羡慕你大展自己的拳脚以及顾盼自雄。

在深圳,你可以不太顾忌有人会处处掣肘、每每使坏。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拼尽全力。这样一来,谁还有功夫来拆别人的台呢。

在深圳,你可以说湖南话,也可以说河南话,……当然最多的是普通话。没人会因为你的家乡口音而对你侧目相向。更没有人会对你喜欢蹲著吃面而投来鄙夷的眼光。

这里没有贵族,也没有「乡下人」。没有生来富贵,也没有生而贫贱。

在这里,你的朋友可能来自天南海北,而不会害怕被人贴标签。在这里,大概最没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坏毛病了。

这里有的是君子和而不同以及大家志同道合。

大家佩服的是白手起家、所有人都精神状态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及愚公移山、夸父逐日。

深圳真的是一座开放的以及包容的城市。我们不追求什么底蕴,我们不会老气横秋、抱残守缺、自高自大、排斥异己。

只有深圳才当的起「苟日新、日日新、再日新」!

也只有深圳才称得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包容、不给人设限,正是这座城市的特点!


一直认为北京是最具包容的城市,最近读到聂日明的一篇文章《开放、包容:从深圳看城市发展的秘诀》后,觉得最具包容性的城市当属深圳。

2017年上半年主要城市经济数据陆续发布,深圳的GDP排名全国第四,同比增速超过京、沪、穗,考虑到深圳下半年数据往往比上半年更好,专家预计,深圳2017全年GDP有望超过广州,成为全国第三城。

深圳只所以发展如此快,聂日明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更包容、更开放 ;第二,依靠大改革、更加市场化。

深圳本地人少,一直在鼓励人口的流入,「来了,就是深圳人」一度是深圳最知名的城市广告语。大家都是外地人,在心理上没有排外的基础,对外地人的心态自然开放。城市有了人,才有资格谈经济总量高低、创新多寡。而更市场化的改革,能吸引靠能力吃饭、靠本事赚钱的人才和资本,裙带主义、国企作风在这里难成气候,效率、竞争力自然彰显。

改革开放的案例告诉我们,城市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深圳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年来,深圳在一些领域存在著「非正式」现象,但深圳总是能包容它们。以外来人口为例,正式制度要求外来人口在深圳居住要登记身份,就业要签订劳动合同,而位于龙华新区景乐新村北区的三和市场,就是「低收入者的乐土」。这里聚集著所谓的「三和大神」,没有身份证、没有正式工作、流动性高 ,但同时,这里的生活成本极低,也有大量灵活的就业机会,有不少日结工作可供选择。这种环境给那些在正规制度中无法生存的人一个临时缓冲的场所,让他们在困难时不至于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综合说来,城市的一些「非正式」现象有其问题所在,固然需要整治,但也要知道,每个城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非正式」制度及现象,它们往往是在正式制度过于刚性,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情况下,市场自身被迫形成并自发演化而来的。这些「非正式」制度及现象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益处,这时,我们究竟是应该指铲除它们呢,还是正视它们产生的背景,将其改革为正式制度,进而包容它们呢?显然,深圳选择了包容。

此外,深圳的包容还体现在,它在吸引外来人口时,对人口素质不加以挑剔,这客观上使其人口的学历水平要低于其它城市。但这并不意味著深圳的产业也是低端的,产业自我更新使深圳成为高科技和金融驱动的城市,这也是最初的规划者并未能预见的局面。


如果问哪座城市包容性最好,那非深圳莫属。

北上广的土著太多,有些土著,在骨子里,对外地人歧视得很厉害,这些事情,不用我多说,在北上广漂著的,应该深有感触。

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想多说,否则,这帖子就成了地域帖了,没必要引发口水战。

深圳为什么包容性强?

深圳原来是一个小渔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迅猛地发展起来。其中,外来人口,占了主要的一大部分。

可以说,深圳几乎都是外来人口,本地人已经被完全淹没。

大家都是从外地过来的,谁也不要说谁,拼的就是谁有能力,谁肯吃苦,谁有毅力,谁更能抓得住机会。

深圳还有一个地理优势,就是离香港非常近,罗湖到香港,半个小时的火车,就可以到旺角,还没有北京早晨上班的路程长。

所以,我原来有个香港同事,特别愿意来深圳的办公室上班,算出差,有出差补助,路程比他从香港的家里,去香港的办公室,还要短。

深圳在最开始的珠三角中,发展也是最好最快的。

整个城市,有研发,有生产,有港口,有物流。

几乎应有尽有。

各方面的机会都有,遍地黄金,就看你是不是能抓得住。

现在由于一些外资工厂的纷纷撤离,确实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但一些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也给这个新兴的城市,带来了不一样的生命力。

无论如何,都希望这个城市,能够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我是放飞九月,喜欢旅游、摄影、美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分享美食美景体验。


我觉得广州的包容性真的很强,虽然粤语会让很多人认为是障碍,但其实不然。十几年前,我在一家公司任职,有一天被派去一个公司所在地街委会办事,手续挺多的,我以为要一个上午,结果不到一小时就办完了。走的时候,对办事人员表示感谢,他用广式普通话对我说: 黄华华(当时的省委书记)说了,正是你们这些民营企业给广州的发展带来活力,所以基层办事人员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工作中要给你们方便和便利,支持你们就是支持广州……当时听了,真是一股暖流涌入心头~ 还是十几年前初到广州,几次晚上加班打车回家,遇到广州司机,下车付钱时,司机都会对我说谢谢,有一次我忍不住的问到:为什么谢我?我坐了车你付出了劳动,该我谢谢你,为什么你要谢谢我?司机用广式普通话回答我: 谢谢你是因为你照顾了我的生意,还有就是你们这些外地人来支持了广州发展……我乐了:没觉得我们外地人来抢了了你们饭碗啊?司机又说: 你们文化高,工作又很拚命,广州好了,大家都好,我们本地人没有你们这么拼,是你们外地人让我们变了好多…… 在当时粤语为主要沟通方式的广州,司机能这样说,我真的太惊讶了……所以,为此就留在广州十几年了


外来人口多的城市一般包容性都还不错的,国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我觉得包容性也在第一阵营。道理很简单,当一个城市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时,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城市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一线大城市基本都符合这个标准。相反,在一些封闭的小城或者乡村,虽然我们去旅游时会觉得民风淳朴,但真正长期定居反而会觉得被本地人排斥。

所谓包容性我的理解实际是指外地人来某个地方的一种感觉,这包括语言上的适应性,工作机会的平等,种族团体的认同感等等,总之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北上广深我都生活过,深圳是个完全新兴的城市,以前根本没有本地居民,所有人都是外来户,所以根本不存在包容不包容的问题,更需要关心的是能否找到家的感觉的问题。北京是首都,虽然都说什么老北京毛病多难伺候,但这个城市真正的老北京(3代以上)恐怕在人口比例上连10分之一都没有吧,工作单位的同事基本都是外地人,连国家机关各级领导也基本都是外地人。上大学时很多同学觉得北京高高在上,但最后毕业了大部分还都是留在了北京,事业上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北京找工作是没有人在乎你是哪里人的,绝大部分也是靠本事而不是靠关系,这点与小地方比就是最大的包容。另外北京是普通话为主,对一般北方人群没什么障碍,当然有口音的在北京也不会被歧视,这也是城市包容性的一大体现。广州、上海相对与深圳北京,还是略有一些语言和地域的壁垒,所以我觉得略逊一筹。


这个问题有点大,就我到现在为止生活过的三个城市来讲:武汉、南京和上海,我投南京一票。

为什么投南京?并不是我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这座城市最有包容性,或者它是不是比其他城市更有包容性我也不确定。

单纯只是因为南京身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最富裕的长三角地区,在附近所有重量级的大城市中,比如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包括温州、台州等等——这些都是出了名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的地方,「不排外」的「博爱」南京尤其显得有些「出淤泥而不染」了。

南京处在中国南北交界的地方,又处在长三角地区向内地进行辐射的门户位置,南来北往的人都在这里汇集,使得南京一直都在起著某种承上启下的功能,也就使得这里的文化格外的交融和五花八门。

南京在长三角一直有些「尴尬」,大众对这座城市的讨论和诟病也非常多,原因就在于南京的文化属于四面八方融汇而成的文化,它在长三角的城市群里没有什么「小团体」,没有其他类似的城市跟它来抱团,甚至连江苏省省内的其他城市都有意无意地「孤立」它。

但南京毕竟自古以来就是以「都城」的身份而存在,无形之中塑造了它包容博爱的城市性格,因为做「都城」做习惯了,就不太喜欢跟周边地区的其他城市搞「小团体」,更多的是把视野放到更大的全国范围,无论南来北往的人我都欢迎,这才是「都城」的姿态嘛,尽管现在南京只是个没落的古都,但骨子里的性格是没有变的。

南京人通常都自称「南京大萝卜」,意思是「实心」,没那么多花花肠子,想不了那么多事,「懒得烦」,对于「排外」,南京人是真的懒得操这份心,大家不都一样吗?「排外」难道不是累的自己?

在中国城市名单中,南京绝对是公认的二线强市,但南京人自己通常都没有这种大城市的意识,不会认为南京这座城市有什么高不可攀的,所以他们也就不会用高高的姿态来对待外地人。

不得不说,南京这样的城市品格,在中国城市最多「优等生」的「长三角」班集体里,就显得尤为谦虚和接地气。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博爱之都!南京!

南京!南京老百姓别称南京大萝卜!热情!实在!没心眼!何为包容性?简单一句话!不排外!相信不管在南京生活N年的老南京!还是刚踏出学校进入社会的新南京人!南京人一视同仁!南京是一座洋溢著博爱的城市。孙中山先生亲笔镌刻的「博爱」和其对应的「天下为公」思想已经成为南京城市精神和市民精神的象征。新世纪的南京城,更让人感觉到它的博爱。它正以博大的气度容纳著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的风俗文化。 人们互相关心著,互相帮助著南京人的性格南北兼有!容易相处!不以口音哪里人而歧视你!只要他理解你的意思会尽所能帮你!用南京市民的一句口头啴结尾吧!「不要烦唠!多大「事」(四!第四声)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