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深度丨 恒生指數將納入同股不同權和第二上市公司,阿里等巨頭加入指數估值即將重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5月18日(星期一)下午4時30分,港交所正式宣佈有關恒生指數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應否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的諮詢總結。據最終諮詢結果,恒生指數公司表示,將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至恒生指數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選股範疇。

  而對於恒生指數的這次調整,市場普遍預計將進一步納入2018年港交所上市製度改革以來的優質企業,如阿里巴巴、小米集團和美團點評等明星公司有望在後續的調整中納入恒指。

  指數編製規則的調整以及市場預期眾多新經濟公司的調入一方面將能夠更好反映2018年的改革成果,上市公司結構發生了變化,另外隨著指數成分股的變化,指數所反應的估值變化也將顯而易見。

  “阿里巴巴等公司納入恒指,有助於提升在港上市科技類‘核心資產’投資價值。港 股市場已彙聚了一大批來自內地科技類龍頭公司,在全球‘資產荒’背景 下,優質的中國‘核心資產’配置性價比凸顯,阿里巴巴的回歸有助於提升港股科技類‘核心資產’投資價值。”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指出。

  但此次指數編製的變化並不是非常大的,恒生指數公司表示根據市場人士的反饋及經過顧問委員會的審慎考慮後, 恒生指數公司決定對現時 恒生指數的定位不作任何改變。 恒生指數將繼續代表在香港上市的大中華公司,另外。個別同股不同權成份股在恒指及國指中的權重設有5%的比重上限。

  指數改革內容

  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如下:

  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至恒生指數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選股範疇

  在超過90%回復人士的大幅度支持下,來自大中華區域(即香港、內地、澳門及台灣)的同股不同權公司以及第二上市公司,將被納入至恒生指數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選股範疇。由於亦有回復人士傾向限製此等公司在恒生指數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中的比例,以下措施將會同步實施。

  撤除對紅籌股及民營企業加入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額外挑選準則

  多數回復人士讚成挑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成份股時,應對所有股份類別採用統一的準則。因此,自2018年首度加入紅籌股及民營企業至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時開始套用的額外挑選準則(即上市曆史、股價波幅及財務表現)將被撤除。為將指數調整控製在一個可管理的水平,在實施此變動後之首次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檢討中,將最多變換三隻成份股。

  恒生指數的定位及成份股組成

  根據市場人士的回饋及經過顧問委員會的審慎考慮後,恒生指數公司決定對現時恒生指數的定位不作任何改變。恒生指數將繼續代表在香港上市的大中華公司。恒生指數公司同時亦不會對香港與內地成份股,及金融股在恒生指數裡的比例或比重作出限製。市場代表性將仍然是恒生指數成份股變動之主要考慮因素。

  自2006年起,基於國內股權分置改革可能對股價帶來異動,含非上市股本之H股公司一直未有被納入恒生指數的選股範疇。由於該顧慮至今可能已不再存在,含非上市股本之H股公司將獲得恒生指數成份股之候選資格。

  指數改革順應需求

  於2018年4月30日被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之為25年來最重大一次的上市機製改革正式生效。這次改革的重頭戲是在《主板上市規則》新增三個章節並對現行《上市規則》條文作相應修訂,即允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允許為尋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資及國際公司設立新的第二上市渠道。

  “很明顯這一次香港上市製度的改革就是要擁抱新經濟公司,這些都是對港交所現有監管思維最具衝擊力的改變。”對於這一輪港交所得改革,杭州澤浩投資投資總監曹剛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監管思維的變化得到了市場一致認可,眾多企業慕名而來,這也推動了今年香港上市公司數量井噴,其中包括多家生物科技企業和同股不同權架構以及在選擇在港交所第二上市的企業。

  上市製度改革取得了成效,但另一方面港股最主要的指數,恒生指數,自1969年誕生,至今已有50年以上的曆史,但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企業IPO占比和市值占比愈發擴大,這很大程度改變了港股市場的結構,恒生指數被市場認為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精準的代表目這一輪港股改革的成果。

  因此,改革自然也就延伸到了指數編製層面,在今年年初恒生指數有限公司便就調整恒生指數納入規則(是否納入同股不同權、赴港第二上市公司等)向廣大投資者作出諮詢,並將於5月18日公佈最終結果。

  在此之前,公司被調入成分股需要滿足三個核心條件,而入阿里巴巴,美團點評等公司未能入選和這些規則有著極大的關係。

  首先必須是在香港主要上市、同股同權的、主板上市的中國公司才有機會被納入恒指股票池中。這意味著,在港交所二次上市的、同股不同權的、存在非流通股的AH股上市公司、外國公司等均不滿足恒指股票池的納入條件。實際上,小米,美團點評等公司也正式因為這一項要求被排除在了指數之外。另外,如百威等公司也不在恒指的納入的範圍內。

  納入指數的另一要求是入選企業必須要同時滿足:

  在港主板上市時間必須要滿足24個月。如果該公司的市值處於港股所有上市公司中的前25名則可縮短上市時間的限製;公司市值必須要處於恒指選股範圍內所有個股的總累計市值的前90%;滿足一定成交規模的條件。

  這其中,對於恒生指數設定的初衷來說,成交額和市值的要求都是對頭部公司的佐證,但因為2018年港交所才推行發行製度改革,因此24個月的上市持續時間也讓2018年以來上市的企業被拒恒生指數門外。

  另外,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是否能夠被納入還要經過恒生指數有限公司的指數顧問委員的考察,指數顧問委員會將結合公司的市值和交易量排名情況、以及公司的財務狀況,最終決定恒指的50只成分股具體構成,且每個季度都需經過指數顧問委員會檢查和審核。

  “恒指作為香港市場最老牌的指數,固然有其曆史時間久(數據最早可到1969年)、影響力強等特點,但在新經濟蓬勃發展、內地公司香港上市越來越多的背景下,原有的納入規則已經略顯陳舊,對香港整體市場的代表性在下降。”雲峰金融的分析人士楊金橋表示。

  指數估值重構

  根據機構的統計,目前恒生指數的構成中,傳統的金融地產個股佔據恒指權重的比例接近60%,遠超港股其他10大行業的加總權重。

  楊金橋指出,與之相應的,是新經濟公司在恒指中缺乏存在感。港股市值中最大的阿里巴巴、新經濟代表企業如美團點評、小米、瀚森製藥、藥明生物等、知名的消費行業細分龍頭如百威亞太、安踏體育、海底撈等都沒有被納入恒指中。

  另外,雲峰金融還指出,指數因為金融地產的偏重而顯得更加低估。從分行業估值來看,港股不同行業估值分化,醫療保健、資訊科技業、以及必需消費品等行業估值均在25倍以上。而綜合業、金融、地產等行業拖累了整體估值。

  因此,而也有其他媒體報導(商業週刊中文版)稱此次改革後,隨著新經濟公司的納入,恒指的估值也會有明顯的提升。按照50支的成份股限額,恒指如果納入兩支股票,就需要剔除另外兩支。以成交額和市值計算,假設納入阿里和美團,並剔除中國旺旺和瑞聲科技,將使恒指的預測市盈率由當前的11.0倍提高到12.1倍,超過上證綜指。

  市場也認為,科技股的權重有望提升,吸引到更多資金流入,恒指將迎來盈利增速和估值雙升,同時股指波動性也將放大。

  雲鋒金融同時分析了市場上專注含港股在內中國市場的海外基金的基準指數。被動ETF投資方面,很多ETF仍然追蹤恒生指數。在主動投資方面,有的公募基金跟蹤MSCI中國,有的追蹤恒生指數。MSCI中國指數同時含港股和A股,包括了704只股票,對中國經濟的代表性更強。

  楊金橋認為,美國道瓊斯30指數是美國曆史最久的指數,目前市場追蹤更多的是標普500,近年來納斯達克指數的應用熱度也逐步上升。指數亦如背後的經濟結構,興衰有時。恒指標誌著一個時代,但未來的時代我們會面臨更多的新經濟公司、更開放的內地資本市場。時間呼喚著恒指的改革,而恒指也將反映時代的呼喚。(作者:穀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