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互聯網公司,產品線多,產品人員多,設計開發環節多,如何通過流程規範等來保證上線產品的質量呢?如何能做到產品定位準、交互佳、推廣到位、代碼質量好、bug少,性能好等等,請盡量描述詳細


在大公司裏,高質量從來不是問題,測試會過問、部門老大會過問、體驗設計部門會過問、公司老大也會過問。問題倒是在於,大公司不夠靈活錯過很多時機。
最近有個感觸:在大公司裏,中層甚至高層對產品的關注度影響產品質量。比如:公司CEO半夜爬起來看產品發現bug,中層就不敢忽視產品細節,基層就會努力做好產品。一旦整個氛圍形成,無形的文化便影響整個產品開發流程。


所有的規範流程都是設計出來給老闆看的,在互聯網這個不確定因素極重的整體背景下,真正需要能夠保證高質量的產品除了所有參與者真正的覺得值得和願意投入進去,不然傳統意義上的項目管理只能帶來更多上下游環節間的互相甩鍋!

關於產品定位準

產品的定位大家都知道是根據產品所面對的行業或者針對的用戶羣體來定的,我的覺得定位準不準,第一是公司前期做的用戶調研是否足夠,對需求的挖掘是否夠深(說實話這些都比較廣泛,我們大多數的定位,1.老闆 2.產品 3.競品 4.市場反應,如果是老闆來說的話,這就很考驗老闆對整個市場的看法和老闆自身的水平)關於交互佳

並不是一些很炫的交互就是很好的,我對交互佳的定義是在用戶進行交互的時候,沒有給用戶任何的不適,讓用戶很平和度過(當然根據產品的特性,在有些時候還是要有些時候用些比較炫的交互還是可以的,但是一定不能在用戶常觸發的地方使用,建議參考 《簡約至上》)

關於代碼質量好這個很大的程度是看技術大哥們的水平,但是這個和時間是成正比的,不要妄想要求時間少,出活快,質量高(如果你是產品多照顧技術的情緒,他們的情緒和代碼的質量有著直接關係)關於BUG少BUG是無法避免的,一款產品的BUG怎麼能算少?這個量詞是無法估量的,只能要求在一些重要的、核心的功能上沒有BUG(自己多使用自己的產品,產品或有很多偶發性BUG)

流程規範是規範流程的,不是人,做事的是人,你無法通過規範來保證質量,這就是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的重要性了(親身體驗真的有用),比如企鵝(當然我沒在企鵝工作過,你可以看看《騰訊十年》)


不要指望互聯網公司通過流程來保證產品質量。 互聯網公司軟體的BUG因為不像華為這種企業的產品那樣具有致命性,因此互聯網公司的質量多數情況下還是靠用戶反饋去保證。 互聯網產品的QA只能保證在大多數情況下軟體是可用的而已。
這個問題,首先要釐清「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什麼纔是好的質量、較高的質量」?

正如前面答題的小夥伴指出的,互聯網公司跟華為/衛星發射局這樣的組織相比,對於「質量」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

QCD三角形存在互相制約的關係,所以,對於互聯網公司,我認為不需對流程求全求美,focus在關鍵因素上,把關鍵部分的流程質量、產物質量控制好就很不錯了。
以騰訊為例,個人認為網路騰訊很 。產品在推向市場前都會做內部測試,邀請一批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羣做測試,經過一測,二測,三測等程序將收集上來的用戶反饋進行產品迭代和升級。畢竟用戶纔是產品的使用者,最有發言權。

互聯網公司的業務類型有很多種,採用的軟體和開發方法是不一樣的,不可一概而論。

總的來說,多數互聯網公司的產品都是免費提供的,於是消費者對小問題小故障的容忍度比較高。向公司反饋後,公司解決了,也就滿意了。


大公司的產品質量,是由質量體系來保障的。專門的質量部門考覈、質量工程建設。如果老大是產品出身的,而且還是搞C端的話,那產品質量估計槓槓的。據說馬化騰半夜在羣裏發產品bug,一羣大佬在羣裏瑟瑟發抖。

當然再好的質量體系,產品還是有bug,這時候就是體現公司實力的時候了。huawei是產品出問題,不可怕,關鍵是解決問題的速度與能力。C端呢,客戶反饋,運維與開發對反饋的及時反映,評估問題大小和快速迭代。只要不是出現像京東那樣的重大事故,bug影響都是可以控制的。

另外,產品定位準,這個是產品經理、運營、公司大佬的決策,交互佳那是運營和UI的用戶感知能力。推廣到位是運營和市場的活,代碼質量好和bug少和性能好是開發和測試的事情。大公司對這些都有一套流程體系和決策系統來保證,而且大公司容錯率高,不會一個產品爛就垮了。所以一般到大公司就學流程,主導和參與一個大項目,學習各業務流程提升自己。這也是大公司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