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是大雁出版在2015台北书展现场会议厅开放报名的讲座,以下按照讲演各半小时顺序摘录重点。

这个讲题方向在2013年暑假BABEL书城http://ibabel.tw/以一系列各个编辑想出版的书,我曾听过其中三场,最重要的为詹宏志:GOOGLE时代的编辑

 

这张配图我记得当时工作中因为觉得莞尔一笑而截下:

萤幕截图 2014-11-22 15.47.32  

 

苏拾平先生做开场说:听见他们(编辑)的抱怨,就可以知道未来是什么。

持续在做出版的人,我们出版编辑人还想关心什么。

 

韩嵩龄:「下一代的编辑如何面对环境?」

发行人是为了跑三点半用的头衔,还是事必躬亲,还是在封面文案上焦著。从去年创业后对市场的观察,我算是资浅地,只有十年,前五年还是在娱乐圈里作出版并非全心。

对于媒体圈,出版圈是更舒服的工作,过日子还可以,新闻规则与追讨的意义,未必很清楚。

「专心在想要做的人或题目上面,是策划型的工作,」现在的书展是感叹大会。因为我十年前才作出版,就已经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从未有人说过激励人心的话语。行业处于寒冬,依然有人投入,但是编辑角色会逐渐被取代。

 

1-编辑会不会被取代?

会的,已经发生,编辑环节会被跳过。

AMAZONE可以直接上架电子书,越来越多作家可以直接上架,作者知道自己的号召力可做到各种宣传。

例如星座书,是时效商品可以直接跟出版社掰掰。

 

现有的编辑技艺在消失。传统的装帧与包装在被挑战,不是一定会吸引人下单。

行销跟发行,是作者曾经最仰赖出版社的资源。但是作者自有能力,加上新闻主流媒体影响力正在下滑,「电视业比我们更糟糕,真是激励人心,」比出版业还更急速萎缩的行业。

「黎明柔的广播最有用,比电视上一圈节目,拉狄赛排行榜就上来了」雅虎新闻只剩下四十岁以上老人在看。

早三五年通路是有用的,资源跟书卖得好不好,已经不是正相关。

 

读者也不必透过出版品牌看到他们的需求。

 

对出版社来说,衣食父母是作者,是卖方。书店是买方,赚比较少,而现在需要赶羊似的找读者去书店。

我们在脸书上找媒体影响力,当大家都看得到都这样做...「你还是会被替代」,因为只能比预付版税,没有其他可以比了。前几年在讨论小出版社时候,不是单一觉得技术太低门槛,是作家跟经销商利润不够所以跳进来。

 

我是极度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保持活著,身为编辑人跟工作要找平衡。我的公司是连我在内五个人团队,所谓的KPI可以出到1.5本,今年希望出到10本就好,是因为我很怕赔钱。

 

「降低出版量是存活关键」是数字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能专心。我很怕我的编辑为了一个月做两本书,守著桌子。

原本三月要出的书,还没找到接地气的方法,有了业绩但是还是要还。我们太习惯以小搏大的传统逻辑。

「现在要做到三五万本是难事,」目前我的出版社78千到一万二的销售比重要高,就可以承受失败。

定价在无形中已经涨价,而透过技艺可以提高定价,我就做。

 

2-编辑如何不被取代?

网路容易创造红人,我经营职人,在某个领域学有专精,减少面临出版社重复出书,比较能维持长久。

这样的人做的内容比较有深度,可以成本单价调高。

「文创没有什么好定义,」那里有钱就往哪里去,作家没有对出版社有所期待,那出版就不用活了。

只从卖书这件事情赚到钱,在萧条的时候,就会往下掉。帮作者挖掘其他可能性,只有你做得到的互补关系,作家才能依赖你。

最近做的咖啡庄园导览书,是跟旅行团合作,用国民旅游开始实验。

「早安财经一年出的书还没有杨照一年出的书多。出得书越来越少。」

 

 

叶美瑶:「编辑想的不同就做得不同。」不能参考也不能复制。

 

我是一个读者帮助我是一个编辑影响很大,

1-编辑还能做什么?

我进时报在意的事情喜欢的作者能不能找外面的设计,你确定这本书会卖钱才可以外包多花一万块钱。

编辑对书这件事,还会不会有热情?作者满意,出得去,达到读者会高兴喜欢扩散出去。

听到编辑的抱怨来自于限制,「抱怨很浪费时间,」如果你是读者可以怎么样让书更好?要客观化地去想。

「诶去问看看有没有版权?」一开始谈出去价格就不能变了,起印量跟销售量超过版税,就赚到了。

漫画不是,漫画印多了就麻烦,没办法低于79折,就赔钱。

 

义无反顾地支持你看重的书,就不能抱怨。

 

2-作者的关系

因为家里有作家,听他们讲他们的焦虑。他关起门来写不知道读者在哪里,你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就是不卖。

或者你希望这样卖,但是他不想这样做。

「当我还是读者的时候,我也很喜欢小的讲座,当时没有辜狗想要笔记老师讲下面抄。」

 当你跟作者聊天不用看内容,你就会希望发生关系,好好做一本书。

很多作家除了销量,他们还关心别的。

 

3-关心读者

如何独处的难度,在当时买到2010的版权,跟现在2015年差别很大。「不读了,头也不回也不会觉得怎么样,」詹宏志说现在的读者。

透过我们出版这本书,不是希望培养阅读风气,提倡阅读,阅读是对个人有益的。今天新闻有公布图书馆借阅最多的是七百本绘本的三岁小孩,因为睡觉前要读两本跟妈妈独处的书。

独处的乐趣,是其他的东西无法取代的。

出版者就是「用白菜的钱,担卖白粉的心」,做这行最关键的是,你真心想要跟这三种人相处。

阿城在最新的图文书上写著:「我没要感谢我的编辑,这是他该做的,不过编辑在书的过程每天去他家版面给我看,还是提他一笔。」一本书畅销不是因为编辑而成的,而是在编辑过程中找到乐趣,因为现在不再能妄想有热闹的书。

列出四个到十个当编辑的原因,那你就可以试试看。

 

DSC_0817   

高宝出版:朱凯蕾

「以全方位的出版人为目标。」我们家的编辑,也调职做行销企划,也做过版权事务。从父亲那代到我这一代,更希望2015年能有新一代跳出舒适圈的编辑。

我观察到的断层是什么?工作流程被压缩时间只能且战且走,(编辑人的交流在哪里?)

重点书会开单会,提供行销作研究,「你可不可以外发给翻译去做?」长期跑线的竞品找来,不需要去书店翻一翻就好了。资深的编辑很像灵媒,摸一摸就可以知道下多少量可以用什么方式做。

编辑培养的过程:广泛地阅读,跟阅读讨论,再去跟市场反应对照,就可以累积经验。专业是得慢慢培养的。

多一些机会去培养手感。

 

一个未来的出版人在什么地方?我年纪大了已具备被讨厌的勇气:要学就来不学拉倒。

 

出版风光的年代,印量决定没有太困难,起印量八千。

市场萎缩,但是也没有生存的焦虑,要不要拿要不要抢要不要创造可能。现在比较复杂跟辛苦。

大部份情况,现在书就分两种:好卖,跟不好卖。现在只要两周就知分晓要不要追加印,现在就不太纠结被周转率困扰了。「老板必须要养活大家,精打细算。」

真正选题是对的,不需要包装太多内容就卖了,不过这是长期培养资料库才能判断。

 

通路变了,我们也要变。

真正的读者要买书,一定买得到书,不读书的读者要如何遇见。像是文化部支持年轻人回乡开书店,并不能帮出版业销售,反而要卖其他东西维生。除了把电视关掉走进书店,还要加上学习环境得经营,有乐趣的。

「走进书店的十个理由」这样的讲题又太文艺腔调了,年轻客人走不进去,讲题该定为:「为何去书店把妹却两手空空。」

想一些轻量级读者的扩大方法,是「十年后的读者想看什么?」

出版人有洞悉市场的能力,我们嗅觉是带领市场需求的。除了出书跟杂志,还有没有其它呈现方式?

像是:把KNOW HOW变成一个实用的APP,策展成为一个娱乐内容完成。

坚持你现在做的事情,市场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活著运用。

 

 

早年觉得有因缘读到一本书的感动,就开始成为读者。

但这已经不必然是读者进入阅读的原因,自自然然就会读「书」吗?

 

 

本事文化麦成辉:出版人的四种快乐

我来书展都会问:「今年如何?明年会如何?」默默把心中的题目记下来,大家的回答都十之八九一样,甚至不想回答。

出版人:是图书出版业的人?

快乐:是相对痛苦?大部份人都喜欢讲苦。

 

1-阅读的快乐:是最基本的快乐

分别一般读者跟超级读者

2-功利的快乐,是否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事业:金钱,名气,社会关系网,其他各类。

演绎的能力,出版是沾光,不该得到的会造成郁闷。

 

为何要做出版?「理想?还是梦想?」

离不开图书出版业是因为你是快乐的,但是感觉不到而麻木。不快乐的离职的人就让它走,才有创意团队。

图书出版业的特殊魅力:创造经验,个人蜕变,与世界相连的感觉。

 

小时候常去的台中北屯儿童公园,雕塑上国中生在讨论课本题目。  

 

Q:小众精准缩减印量的时候,我该怎么跟通路打交道?

作很少的选题,该是三千还是八千?

韩嵩龄:通路采购是第一关,严格是B TO B通路提报是特别重要的,要给你相对应的资源跟数量。

做通路提报两张A4很重要,因为面对资讯量大的时候,我们要很短时间决定对这本书数量跟待遇。

做编辑的毕生绝活就是那两张纸:重视这件事。准备好什么资料跟推荐人跟内页,变少才能专心让通路听到你的声音。

告诉通路:你是什么出版社该做什么书,是凭印象给你数量。

 

叶美瑶:现在找到客户,卖给客户的方式要先想。「公版书,没有正确的时间,就不要出。」举例海明威没有女人的男人,应该要跟村上春树一起卖也过了八千本。

减少出版项目增加销售的快乐。

用时间换空间,创造职人的长期关系,创造长尾书跟未来读者相遇。

用过去的书遇见未来的读者,行销就是增加遇见读者的机会。

 

Q:如何快速面试找到对的编辑?

对公司的出版品了解多少?

同一本书的差别在哪里?

如果一个编辑能感动到你,才会感动到读者。反映在你的文案跟行销上。

如果有单一条线,你要如何开发这条线?你会想做什么?

对优秀的人要问:你为什么不想做别的?

当下的出版环境适合你吗?除了编辑还有部分的业务广告要做。

没有曾经想知道的类别?跟一个月读多少本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