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憲法第19條修正案通過100週年的臨近,讓我們回顧一下賦予女性投票權的驚人歷史。

如果你看婦女參政論者的黑白照片,你很容易把她們看作是古色古色的:戴着眼鏡,梳着未染的髮髻,穿着厚重的外套和長裙,腳上穿着短靴,頭戴羽毛帽子。事實上,他們是在勇敢地面對嘲笑、逮捕、監禁和近乎酷刑的待遇。

不僅在1920年第19條修正案通過前的幾年,而且在隨後的幾十年裏,堅持不懈是主要的。

羅格斯大學無黨派美國婦女與政治中心主任黛比•沃爾什表示:“這並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那樣,女性爲之奮鬥並贏得了這場戰鬥,她們走出去,展示了自己的投票參與率。”“這是一個緩慢而穩定的過程。這種公民參與是習得的。”

這種被遺忘的忍耐力將不會再被忽視,這要感謝“爲女性投票:堅持的畫像”,這是國家肖像畫廊在2020年1月5日之前舉辦的一場重要的新展覽,展出了120多件藝術品,包括這些頁面上的圖片和物品。“我想確保我們尊重這些女性的傳記,”肖像畫廊歷史學家、展覽策展人凱特·萊梅說。

“我想認識到他們生活的豐富性,”萊梅說。“我認爲這將在今天引起女性和男性的共鳴。這次展覽是美國婦女歷史計劃的一部分,旨在成爲美國最全面的努力,編纂和分享這個國家的婦女故事。”

選舉權運動始於19世紀40年代,當時已婚婦女仍無權擁有財產或工資;婦女被排除在大多數職業之外,家庭事務被認爲是她們應有的地位。婦女投票的想法是如此的陌生,甚至那些參加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848年塞內加瀑布婦女權利大會的人也難以理解。

代表們一致通過決議,支持婦女有權獲得自己的工資,有權與虐待婦女的丈夫離婚,有權在政府任職。一項關於選舉權的決議獲得通過,但持反對意見較多。

20年後,就在這場運動獲得支持之際,內戰的結束製造了一個新的障礙:種族分裂。儘管許多白人婦女參政論者在廢奴運動中起步,但現在她們被告知,這正是白人廢奴主義者溫德爾•菲利普斯所稱的“黑人時刻”:女性應該站在一邊,讓黑人男性先去投票。

每個人都視黑人女性爲隱形人,白人婦女參政論者將這些盟友邊緣化到了可恥的地步。第15修正案賦予非裔美國人投票權;婦女參政主義者之間的分歧使這場運動停滯了40年。

即使在新一代的人開始從事這項事業之後,仍有一派支持漸進主義——一次只贏得一個州的選票,而另一派則希望在全國範圍內大獲全勝。1913年,在斯沃斯莫爾大學畢業生愛麗絲·保羅的帶領下,年輕的激進分子沿着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道遊行,發起了一場憲法修正案的運動。

遊行隊伍中有5000多名遊行者,還有樂隊、花車和騎兵隊。成千上萬的觀衆擠滿了街道,其中許多人是來參加第二天伍德羅·威爾遜就職典禮的人。

激進的婦女參政論者開始數百人聚集在白宮,即使是在四年後威爾遜第二次就職典禮的寒風中。隨着糾察隊的介入,一些婦女因“妨礙人行道交通”等罪名被捕。其中近100人被送往弗吉尼亞州奧克泉市的濟貧院或哥倫比亞特區監獄。

當她們中的一些人進行絕食抗議時,她們被迫通過一根塞進鼻子裏的管子進食。“保羅小姐嘔吐得厲害。我也是,”其中一人寫道, “我們整天都想着即將到來的餵食。這是可怕的。”

但1918年1月10日,來自蒙塔納的共和黨衆議員珍妮特·蘭金——第一位當選國會議員的女性——就蘇珊·b·安東尼修正案展開辯論。該修正案禁止各州在投票時歧視女性。1920年8月18日,田納西州成爲第36個批准該法案的州,第19條修正案於8月26日頒佈。

婦女參政運動的許多歷史都在這裏結束,但還有更多的歷史在後面。一些州通過徵收人頭稅、文化測試和繁重的登記要求剝奪了婦女的選舉權,尤其是黑人和移民婦女。

很多女性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公共領域扮演着一個角色,或者說沒有發言權。人們“不會立即改變他們的自我意識,”聖母大學的政治學家說。在憲法第19條修正案通過之前達到政治年齡的女性在她們的一生中投票的可能性仍然較低。

1964年的《民權法案》最初只涉及種族歧視,但在辯論中出現了一個關鍵問題,弗吉尼亞州民主黨衆議員霍華德·史密斯在法案中加入了“性”一詞,讓很多人認爲他是在試圖破壞這一法案。這一舉動適得其反,法案通過了。

弗吉尼亞大學聯邦政治學教授詹妮弗•勞利斯表示:“女性在紙上獲得平等,是因爲政治噱頭。”1964年,女性在投票中以3750萬男性比3920萬女性的數量超過了男性,而且這一趨勢還在繼續。

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於女權主義和更多女性進入職場的運動,女性終於認識到自己是自主的政治角色。1980年,傳說中的性別差距出現了:女性的投票人數和比例首次超過男性,並開始形成候選人忽視的羣體,這對她們來說卻是危險的。

然而,女性在職人數仍然很少;到目前爲止,只有56名女性在參議院任職,358名女性在國會任職。一名女性揮舞着衆議院議長的小槌,五名女性宣佈了2020年競選總統的計劃。

誠然,公職人員的人數嚴重偏向民主黨,女性的完全平等將取決於更多共和黨女性的當選。然而,一些事情已經改變了,我們正處在一個女性參與的新時代。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