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在晉江內坑鎮黎山村採訪時,記者親身經歷了一出“撞車致歉”記,19歲的學生張振隆一張撞車不逃避的致歉紙條帶出了濃濃的文明鄉風。

  當天,我來到黎山村進行一整天的採訪。下午5時40分許,我準備開車回家。就在啓動車時,一張紙條夾在雨刮器上。

  “這張紙條是什麼?應該又是什麼廣告小卡片。”我心想,便下車準備取下紙條。

  走進一看,不是小廣告,而是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本人騎自行車不小心撞到您的愛車,車尾燈刮一條痕,我深感歉意,如果我的懺悔無法取得你的原諒,只要能抹平你的‘傷痛’,錢我出,真心對不起。”

  “撞了車還能主動留下聯繫方式,是個好同志。”我心想,這個“肇事者”還挺有擔當的,錢就不用叫他賠了,認識一下也好。於是按照紙條上留的聯繫方式,試着跟他聯繫。

  “是我的錯,需要多少我賠你。我就住在附近,馬上過去給您賠不是。”電話那頭,“肇事者”很膽怯地接着電話,聽得出他很緊張。

  “不用緊張,沒事的,看到紙條已經原諒你了。你是個好孩子。爲你的不逃避點贊。”我說。

  不一會兒,“肇事者”就推着自行車來到現場。他說他叫張振隆,是黎山村人,今年19歲,目前就讀於晉江華僑職業中專學校。因處在實習期,這幾天回家考駕照。“我騎自行車,不小心撞了你車的尾燈,撞出一個小裂痕。自己犯了錯,就得承擔。”

  “其實不用你賠,你這種不逃避的精神,面對現實的勇氣,值得大家點贊。”我說。

  事隔一天,張振隆的母親和我聯繫說,孩子是中午撞車的,因爲聯繫不上車主,便在現場等了一個多小時,等待無果後,回家寫了紙條。“這個事情他一直沒有跟家長說,直到村裏的微信羣傳開了,家長才知道這個事。”

  “孩子這麼做,是應該的。”張振隆父親張水禁說,孩子的舉動讓他很欣慰。說來也巧,本報3月29日報道了《“做出這點犧牲我們願意”內坑黎山村民無償徵遷修路》,張水禁夫婦是帶頭支持的第一戶,他們主動同意拆除自家的圍牆和旱廁,讓出近百平方米的土地。

  經過此事,張振隆也爲我上了一課,一張紙條也能折射出一束文明陽光。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張紙條、一個禮讓、一個微小的舉動,更能體現出文明和素養,也能化解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糾紛,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相关文章